金秋十月,记者与常州民俗学会10多位民俗专家学者,一同来到“全国文明村”——常州金坛黄金村考察,学习探访“黄金村模式”,体验总结常州农耕文化的新发展。

正是村里水稻收割的时节,站在村口放眼望去,田里尽是一片灿灿的金黄,河渠里清澈的水缓缓流动,不远处是青色的稻田,俨然一幅美丽乡村风光。坐落于茅山老区的黄金村,如今创业有新思路、民风淳朴和睦、村容整洁卫生,是常州市一块叫响全国的金字招牌。

而十多年前,它却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从省级贫困村如何一步步变成了今天的国家级生态村?常州民俗学会10多位专家学者此行且看且听,细细探寻。

全国小康村有多少个(从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1)

常州黄金村带头人严清华介绍发展模式 图片来源:中国常州网

黄金村为什么叫黄金村?据村党总支书记严清华介绍,“其实咱们这个村并无黄金,以前因为穷,老百姓指望富裕,就取了个‘黄金’村名。”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老一辈人种田真实的写照。这些年,严书记带领村民,引进各种机械化农机设备。用于播种的无人机,让参观的民俗学者们啧啧称奇。插秧、收割,机器代替了人工,田间劳作的效率大大提高,农民的收成自然有了提高。

而针对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绿色有机食品的向往,该合作社开发的“黄金村”牌有机软米和彩色稻米,正好迎合了市场的需求。

严书记介绍,“为生产有机米,黄金村有机稻米合作社的水稻是限产的,为了提高品质,只种一茬,后熟作物就是绿肥——红花草,来年翻耕作有机肥。看起来减产了,实际上农民的收入却增加了。” 黄金村,真正产出了“黄金米”。

此行,民俗学者与黄金村共商农耕文化,把关食品安全。在有机软米展示厅,墙上的标语非常引人注目,“当环境污染让我们惊惧恐慌,当食品安全让我们失信难防,万幸的是我们选择了黄金村的有机粮。”从种子到餐桌,黄金村村民正用自己的双手,将食品安全带给老百姓。

探访间歇,热情好客的黄金村人把刚冲调好的软米粉供大家品尝,大家静坐下来,慢慢品尝香味扑鼻的米粉。看上去,色泽纯正,一入口,口感细腻。热爱农耕文化的民俗专家沈成嵩感慨,“似乎在简单淳朴的食物中,找到了一份小时候的味道。”

据严书记介绍,“软米粉是一种保留营养成分的原生态食品。冲调性好,易于消化吸收,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吃时方便快捷,用开水一冲,还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加些红糖,非常美味。”黄金村人利用本村没有工厂的环境、土壤生产出的无公害生态软米,创办有机米粉公司,精制成的软米粉,注册“黄金村”牌商标,这样的有机软米粉,自然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全国小康村有多少个(从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2)

与黄金村共同分享常州民俗系列丛书 图片来源:中国常州网

“人无德不安、家无德不兴、村无德不强”,走进黄金村“道德讲堂”,几句家训样的文字跳入眼帘。多年来,道德文化、信仰文化浸润着村子里的每一个人,这里的社会风尚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黄金村,“道德讲堂”不仅在村委会,还在田间地头;不仅停留在嘴边,更在每个干部群众的心中。常州华音公益文化基金会(筹)理事长毛卫成赞赏地说,“在黄金村,无论是在田头,还是在农家,听到看到的,都是质朴实在的话语,黄金村向人们展示着一幅乡风淳朴的新农村画卷。从农村到企业,这种文化大可推广!”

常州民俗学会会长季全保,大加赞赏黄金村的农耕文化,“来到黄金村,真切感受到淳朴的乡风乡情,严书记带领村民把种植大米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将黄金村打造为美丽乡村,民俗学会将一同来传播常州农耕文化,助力黄金村,一起打造成更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学会秘书长童方云介绍,“常州民俗学会有78个成员,由大学的教授和社会民俗文化专家组成。我们将响应中央号召,与黄金村共同在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中留住乡愁,传承乡情,展示特色民俗。我们有决心和信心一起共同努力。”

此行,根据黄金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申请,经过讨论研究,吸收黄金村成为常州民俗学会成员、副会长单位。常州民俗学会现场授牌并赠与民俗学会系列丛书,正式将黄金村作为民俗学会展示农耕特色民俗,促进致富开展田野调查和服务的基地。

探访接近尾声,严清华书记激动的说,“黄金村将以加入常州民俗学会为新起点,发扬常州的农耕文化,种植出健康、放心的粮食,建设更美好的新农村。”金灿灿的水稻田里,黄金村村民正忙碌着,利用下雨天的间歇收割粮食,秋风吹过,水稻质朴的气息扑面而来,饱含着农民与土地的深厚情感。(中国常州网记者 侯正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