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缵宗宦迹所至,无不在公余之遐,畅游山水,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尽兴而归。同治《苏州府志》:

在郡才敏风流,前后罕俪,兴学造士,多所甄拔,觞咏留题,遍满湖山泉石间。

正是其豪放洒脱的人生写照。

正德十四年(1519年),胡缵宗任安庆知府,曾游潜山县天柱山。天柱山石牛古洞虽不甚大,但非常幽雅。洞前有一“大石如牛眠,石上有天然二蹄迹”,因名石牛。此牛硕大无比,横跨溪涧,涧水从颈下泠泠而过。胡缵宗坐在溪旁,观赏“矫矫卧犹生”的石牛,凝视潺潺的溪水、漠漠的山云,摩认玩味前人的题刻,乐而忘形。尤其是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前贤的遗踪和诗刻,更使他追慕不已。

蔡剑明古人咏牛诗手卷(胡缵宗的石牛诗及题刻)(1)

于是,他题“石牛”二字,刻于石牛腹部,至今仍清晰可见。“石牛”二字为隶书,通刻33×55厘米,落款字较小,字径7×7厘米。《天柱山摩崖石刻集注》(安徽省潜山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天柱山摩崖石刻集注》第74页,2003年1月内部出版)著录。

胡缵宗又作《石牛》诗:

耕时云已红,卧处月犹白。

上为河边星,下为溪边石。

此诗收入《鸟鼠山人小集》卷二(明嘉靖十八年刻本,清顺治十三年补刻本)。

石牛在山谷石牛洞,洞旁石牛溪内有石伸出如卧牛,后渐淤没。1983年掘出时头部已毁,尚存牛身。上有明刻,即此诗。

云已红:指清晨太阳出山之前。

上为河边星:因牵牛星列于银河边,故有此语。潘岳《西征赋》:“仪景星于天汉,列牛女以双峙。”唐元稹《新秋》诗:“殷勤寄牛女,河汉正相望。”

全诗熔现实与传说为一炉,塑造了一头勤劳、神秘而令人喜爱的石牛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