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时刻新闻】如果你喜欢古村,我带你去大皮口或可选一个天清地明的春日,我们过梅溪河上的风雨古桥,进入一片豁然开朗的田洞,步行到大山脚下的大皮口:一个古建筑群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村,一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散文古村大皮口:散文古村大皮口?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散文古村大皮口:散文古村大皮口

散文古村大皮口:散文古村大皮口

来源:【红网-时刻新闻】

如果你喜欢古村,我带你去大皮口。或可选一个天清地明的春日,我们过梅溪河上的风雨古桥,进入一片豁然开朗的田洞,步行到大山脚下的大皮口:一个古建筑群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村,一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

梅溪河是潇水的一条小支流,虽名河,更像是溪,河面不宽,水不深,很清冽,在桥上能清晰看见油油的水草在水底随水流摇曳,河中不时游过白鹅麻鸭,在春日明媚的阳光里,怡然自得。虽以梅溪命名,河岸却绝少梅树,多是乡野常见的杨柳、刺槐,杂以桃李、桔柚,偶尔有桃李落英轻盈地在水面飘飘荡荡,随波而去,“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的气韵在乡野弥漫。这河在当地人心中有极高的地位,老一辈乡贤日常寒暄:我乃梅溪杨氏!我乃梅溪蒋氏!新一代的少年学子作文大都用过滔滔梅溪河畔有我美丽的家乡之类经典句子。

名曰聚胜的风雨桥,才是梅溪河的重点。桥始建于清朝中期,二墩三孔,木廊青瓦,桥、廊、亭为一体,设有舒适的座椅,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桥身庄重古朴,如长虹卧江,历三百年而不损,至今仍是车来人往的要津。桥东西两头都题有聚胜桥牌铭,其下各有一副对联。东边联为:聚落畔梅溪分合古镇,胜迹光碑岭俯仰名桥。嵌进了聚胜二字,点明廊桥坐落位置,从自美为名桥又提及古镇等内容及行文风格看,对联应该不是建桥时的原联,想必是近代乡贤的杰作。西边联为:老街新街一桥飞架,山口水口万物云集。时代特征分明,当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俊的手笔。桥名的由来已不可考,此桥坐落在水口山镇,水口山古地名叫隆庆里,现还保留了聚胜街、紫金街、兴隆街、荟贤街等寄予了美好期望又古色古香的地名。不知是先有街名,还是先有桥名,但不管街以桥名还是桥以街名,应该都是因了倚水临山、风景秀美的地理位置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缘故。

风雨桥西去三里,就是大皮口古村。廊桥古朴典雅与镇上的现代民居并无多大关联,更像是古村的序章。如果说风雨桥是古村的前庭,田间村道应该就是古村的锦绣回廊。道两旁平整的田畦里紫云英、油菜花在春日暖阳里招招摇摇地开得正艳,美若烟霞,蝴蝶、蜜蜂忙碌地在花间上下翻飞,蛙声、鸟鸣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甜香。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抬眼望去,小村傍依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柴君山。柴君山脉为逶迤五岭中都庞岭的余脉,海拔1452米,是永州西南高峰。村里家家户户均可开门见山,山脊上一条分明的大路一直延伸到天边,但村里几代人几乎都没有走过那条日日可见的路,据说是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来考察柴君山时修的。因为要运送机器,路面修得较宽,几十年过去了,远看仍可见一条清晰的白线逶迤苍山翠竹之间。

柴君山山脚就是大皮口古村,青山叠翠,水流潺潺中,150座古建筑各自独立成院,又相互映衬勾连,院子共有五纵六横、十二巷,巷巷相通、纵横相连。清一色的青砖灰瓦,一体的结构布局,一致的飞檐翘角,气势恢宏,特色鲜明。连绵20000平方米,面积之大、历史渊远,为湘南罕见,令人感叹惊奇。据专家考证,其中50多座为明代建造,90多座为清代建造。多数建筑辅以雕刻,建筑因雕刻精美如诗,温婉如画,虽非大家手笔,多是民间艺人的拙稚之作,但能工巧匠施尽其技,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愿景,通过一刀一凿细致深入的刻画,雕刻出建筑的骨髓。门头柱础,无处不刻,砖石木瓦,样样皆雕,院内门窗和梁枋上清晰可见雕龙画凤等吉祥图案,外墙及门头上更是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以及各种吉祥图文。古建筑核心区的五家(祠)堂,又名五节堂。建造尤为典型,其五间四进,由十二根柱子支撑,枋宽梁大,大厅两边的枋板嵌有大气威严的雄狮、貔貅大型浮雕各一对;下方上圆的石墩,每面都有栩栩如生的花鸟人物等浮雕。古建筑群,明雨清风里静谧而祥和,昨月今星中,雅致幽静,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烟火,生长着一世又一世的气节,历经世事沧桑,见证时代变迁。

穿印满青苔的麻石小巷,过洒有花影的窄窄里弄,你可以随意走进农家。主人听见响动,会放下活计走到堂屋,朗声招呼:哦呵,您来了,来来,进来吃茶。没有惊诧,没有提防,还有点过份的热络,就像你是刚从外地回来的亲人,或来走亲戚的外家兄弟,有一种“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周到、热情和温暖。村里的老人是古村的活历史,外人可能很难想象,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一直住在同一间厢房里,而这在大皮口稀疏寻常。不管你什么季节去,三两老人总坐在那里,在幽暗光线里守着一个火盆,炭火明明灭灭的忽闪着,煨着一陶制茶罐,缭绕着诱人的雾气。茶罐一看就有年份了,包着厚厚一层浆,泛着油亮的光。火盆边往往是一张小茶几,几上有二个清雅古朴的小碟,碟里装的不是常见的茶点而是自制的姜丝、泡椒、酸豆角,这可能就是大皮口不说喝茶而说吃茶的缘由。木质墙壁上或挂着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结婚照,或张贴着八九十年代的电影宣传画,虽然画质颜色鲜艳,但被长期的烟火熏燎,画幅已黄里泛黑,倒是跟建筑风格更显协调,很有些年代感。

据村中有文化的老人介绍,古村村民为杨家将开创者杨令公的后裔,先祖智通公在元末明初率族人自江西吉安迁徙到水口山梅溪河畔,一部分在大皮口一代代生息繁衍下来,置家起业,开荒拓地。至明清时期,逐渐人丁兴旺,仓廪充盈,于是大兴土木、架房建屋。房屋建筑风格一般都是青砖青石、白墙黑瓦,飞檐天井、巷巷相通、纵横相连,形成了一个民居稳定、邻里和睦的家族式大村落,整个村庄全为杨姓,至今也没一家杂姓,自明朝建村以来人口一直在千人以上,近几十年一直保持在1600左右的规模。在湘南也算称得上神奇。

村里原有“三古”:古桥、古塔和祠堂。古桥20世纪七十年代毁于一场大水,已不可复寻;古塔是位于村西南之小溪旁的五层惜字塔,青砖砌成,上书“化境”二字,为烧残书、旧稿的地方。始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至今保存完好。一层东面镶有碑文,字迹清晰可辨:“……是塔之建本为吾村培筑催官……惟祈珍墨仁人爱书吉士,从此文章入化,经煅炼以生新……”,告诫村民敬惜字纸,实则是崇尚知识和文化民风体现,村里自古对文化人崇敬有加,古塔前有嶙峋山石常被有志向学的孩童认为干娘。崇尚知识、敬贤重德的传统代代相传。早些年村里好多户人家过年时常常贴上“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的春联。村里出过不少文化名人、社会贤达,原来挂在祠堂的历朝历代文化能人、孝老贤人和达官显贵的牌匾就有几百块。这祠堂就是村里的第三古,只是现在这座是改革开放后按原样重建的。原来村里有大小两座祠堂,其中的“五节堂”是典型的祠堂代表建筑,五间四进,堂屋整齐如一、威严气派。早几年发现了用于祠堂消防的巨大石水缸。石水缸为光绪元年间建造的,一侧刻有光绪一八七五年一月十二日建造字样,两边刻有的吉祥图案和花纹栩栩如生,长2米、宽1米、高约1米,可载水3000斤,是目前永州乃至湘南地区至今发现并保存最完好、清代最大的石水缸之一,由此可见祠堂当时的规模和排场。

惜字塔并不令人震撼。古塔历经几百年的风侵雨蚀已是满目沧桑,塔身緾绕着枯藤残枝,字迹也明灭难以辨认,但蓝天白云下依然傲然挺立,雄姿犹存,默默激勉着后人。在塔边,抬头就能看见葱葱郁郁的柴君山,山峦间白云缭绕,山石间松柏挺拔,杂树竞秀,仔细分辨,有溪水潺潺流淌,隐约可见山潭飞瀑:山后还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峦层叠,绿树苍翠,没有鬼斧神工的悬崖峭壁,没有峥嵘崔嵬的雄关隘口,原始而低调,真实而自然,犹如这里的山民。其实柴君山原名财君山,有着财富、龙子的美丽神话传说,可当地人更重视此山的打柴实用功能,务实地叫为柴君山。

如果你第一次进村,进大门,出小门,走侧门,过后门,在院落中走过青石板或卵石铺就的曲幽的小径而不迷路,你一定品出迷宫般的古韵。斑驳的山墙之间光影明暗交织,有风凉凉吹过,远处鸟声如洗,恍惚间有历史的足音在耳边响起,有时光的回响围绕身旁。

本文来自【红网-时刻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