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日温度持续升高,在这炎炎夏日中,只要出门都会感受到酷暑难耐。夏天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到哪儿都有冷气吹,工作场所有空调,外出商场地铁公交都有空调,回到家里更有冰镇水果、冰淇淋、凉茶等饮品消暑。但是那些久远年代中的古人,他们没有空调,风扇,又是如何度过夏天的呢?

夏天是离不开空调的世界,没有空调时我们可以用纸扇、风扇、冰品等途径进行降温,但是无法完全脱离空调。事实上现代空调最早是在工厂内使用的,而且不是为了给人降温,是为了给机器降温。后来经过美国与日本等国在空调技术上的研发与创造,空调渐渐地进入了家庭,成为了人们夏季必备的物品。古人没有空调,但同样有条件消暑,在考虑古人如何消暑这件事上,应该对古人的智慧抱极大的希望。

01、消暑利器之冰块

最早记载与消暑相关的是冰,《周礼》云,周朝王室设立有"冰政",这是一个专门为王室夏天消暑服务的机构。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消暑采集和储存冰块,这些工作人员称为"凌人",他们在冬天时节去采集大量的硕大冰块,储藏在冰窖中,待到夏季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使用。

炎炎夏日似火烧,浓浓真情(炎炎夏日似火烧)(1)

采集冰块选取的都是水源质量较高的地区,在冬季最为寒冷的时候采集,冰块又大又结实,可以储存很久。采回来的冰块需要放在专用的冰窖中,冰窖一般设在地下、阴凉处,周围温差变化较小的场所是最好的冰窖选择地。冰窖表面上还需要用树叶稻草等保护起来,一面保证温度隔绝,一面杜绝了其他不安全因素。即使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冰窖里面的冰块到了夏天还是会融化一部分,所以在最初存储的时候人们会储藏数量众多的冰块,抵消温差带来的消耗。

除了天然的冰块以外,人们还学会了利用其他的工具或技术来制冰,制作的冰块同样可以达到消暑的作用。在制作冰块的过程中,人们用到的是一种化学材料-硝石。硝石在溶于水的时候能够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周围的水降温变成冰块。当发现这一技术之后,人们制作冰块的途径就多了起来。

炎炎夏日似火烧,浓浓真情(炎炎夏日似火烧)(2)

硝石,一种白色味苦的化学晶体

冰块可以直接放在室内降温,也可以用来制作冰品,但是这都是属于贵族阶层能够使用的奢侈品,普通人民是没有冰块可以享用的。古代将冰块放在室内降温的器具名叫冰鉴,最早的冰鉴是陶制品,后来又逐渐出现了青铜制品和石器制品。冰鉴大多外观精致,表层有部分镂空的孔洞,为了释放冷气;内部双层结构,外层用来放置冰块,内层用来放置水果和饮品等物。

在古代,夏季来临时贵族们的居所和日常交往之地会放置冰鉴,一面为屋内制造冷气,另一面还能提供冰品,可谓一举两得。虽然现在仿制古代器具有很多,但我们很少见到冰鉴的仿制品,因为有了冰箱的存在,冰鉴这种华丽却功能相比冰箱稍逊的物体就没有仿制的必要了。值得一提的是,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早期一号墓出土的曾侯乙铜冰鉴就是冰鉴中的代表物。该冰鉴用失蜡法铸造,其造型美观大方,外有四足,上有四龙,龙的尾部还有小龙和花瓣点缀,是一件艺术赏析度较高的日常用具。

炎炎夏日似火烧,浓浓真情(炎炎夏日似火烧)(3)

曾侯乙铜冰鉴

02、消暑利器之建筑

古人在消暑方面除了冰块上的开发能力,在建筑上也有不同凡响的表现。最早有文献记载的避暑建筑出现在商周时期--台榭,意思是修筑在高台上的房屋,它们不是真正的屋子,而是类似一种亭子的造型。舞榭歌台,用来乘凉、表演节目的建筑,顶部由木或草搭建,四周多用柱子固定,没有墙壁没有门窗,四面通风。而且多建造在树木繁盛之处,想象这种建造在高台上的亭子,四周通透,凉风吹来,自然凉爽许多。

炎炎夏日似火烧,浓浓真情(炎炎夏日似火烧)(4)

那些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清凉殿、含凉殿,就是皇家特意修筑的避暑建筑。其殿内多以石为床,四周门窗多,室内设计多种通风机关,垂下帐幔引风。建筑外多栽种高大树木,且引水成河,开凿池塘,在室内外形成绝佳的避暑条件。

唐代的含凉殿更有一种独特设计,在宫殿外安装机械装置,如风车、排水管等,将河水通过装置进行引流,引至屋顶后再从屋檐泻下,水流从上而下的过程中自身所带的凉爽为屋内空气达到冷气下降的效果。宋代这样的建筑就更多了,不但宫中有,达官贵人也有这样的条件进行消暑建筑的打造。这些凉殿、凉屋都是贵族们在消暑过程中不断开发出来的秘密武器,度过那些没有电没有空调的夏季。

炎炎夏日似火烧,浓浓真情(炎炎夏日似火烧)(5)

古代人用河水消暑降温的原理

后世帝王和贵族都在消暑上有不同的方法,距离我们最近的清代就有流传下来的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以及圆明园,这些都是皇家特意修建来为了避暑所用的建筑物。此类建筑群体大多绿树成荫,水系丰富,自然资源和外在条件优秀,清代帝王每到夏天必选择这些地方进行避暑,甚至居住几个月,日常办公也在此地进行。

除了单体建筑上的避暑设计之外,普通建筑上也有避暑的设计,空调井就是这样的特殊设计。空调井是在建筑房屋的时候,首先在屋内中央部位留出一块位置,同时这个位置可以连通屋子底部的几个出口(或直接打造成深井),表面盖上一层石板,石板中部留出孔洞,夏季温度较高时就会有凉风从孔洞吹出。还有一种是在建筑物旁修建冰井,曹操的铜雀台旁就有修建一座冰井台,冰井台实际是一个冰屋,其中储存大量冰块,在炎热的夏季冰井台中的冰块带来的凉风就会从井口传出,为铜雀台制造凉意。

炎炎夏日似火烧,浓浓真情(炎炎夏日似火烧)(6)

古人家中的空调井

古人建筑的设计原理不但有传统的风水理论,还有一定的实际使用价值,为了冬夏季节里居住者的舒适体验,在方位设计和建筑材质以及墙壁厚度上工匠们都有不同考量。比如我们常见的古建筑大多坐北朝南,南面开窗的设计就是为了保持夏季通风;东西两侧墙壁偏厚则是为了隔热,同时抵御早上和下午的太阳直射;梁架间的架构形成能够抵挡太阳热量向室内传递,屋顶的屋檐设计和重檐方案是为了良好的散热与保持室内温度;屋顶的青瓦之间有缝隙是为了空气流动和热量循环;固定瓦片的泥灰则是以青灰和磨刀泥组成,这些泥灰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功效;另外在某些建筑上出现的琉璃瓦,也对太阳光有着反射的作用。

民间建筑没有那些多的架梁和琉璃瓦,但是人们同样设计了阁楼的存在,降低了太阳对室内的热辐射;前后开窗的设计便于空气流通,凉棚和凉亭的制作则是简单的民间台榭天井的出现是民居中的独特现象,天井在群体建筑中规格较小,前屋和后屋的高大对比下显得尤为狭窄或瘦长,同时两侧的建筑存在,使得整个天井在夏天都有一种阴凉的效果,是纳凉避暑的好处所。穿堂、抄手游廊、长廊、回廊等这些古代民居中常见的建筑组成既是丰富建筑群体的特色产物,也是构成建筑中通风、凉爽的必要组成部分。

炎炎夏日似火烧,浓浓真情(炎炎夏日似火烧)(7)

天井

03、消暑利器之器物

除了冰块与建筑设计上的消暑方案以外,古人还在日常器物上有所研究,红楼梦中薛宝钗所出灯谜"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落叶分别离,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就是竹夫人,这竹夫人其实是竹子编制的一个器物,或者用来枕,或者用来靠,还可以夏天抱着睡觉,与抱着西瓜冬瓜有异曲同工之妙。

扇子今时今日仍然有大量人群在使用,它轻巧方便,形式有折扇、团扇、杖扇、鹅毛扇等不同类型。我们看到许多古装影视剧作中男子手持折扇,长衫而立,古意飘然而来。这扇子不但有扇风祛热的效果,也是文人雅士的装饰品之一。古代女子那种手持团扇,身着轻罗,曼妙身姿的状态也为今人所向往。

炎炎夏日似火烧,浓浓真情(炎炎夏日似火烧)(8)

凉席、凉枕一般由竹子或芦苇制作,古人的凉席称作凉簟,用细密光滑的竹片编制,夏天躺在上面可以使人凉爽,比直接躺在布匹之类制作的床单上凉快多了。凉枕顾名思义就是产生凉意的枕头,凉枕的历史较为悠久,在数千年的演绎中它们有着不同的形态,如陶瓷的、石头的、竹制的、木质的等不一而足。我们常常能够在博物馆中看到那些精致的陶瓷抱枕,这些陶瓷制品一般通过模具烧制而成,外表柔和,形态各异,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石枕使用较为广泛,石料做成枕头本就考究,在外形雕刻和造型设计上多大方华贵,色泽艳丽。竹制枕和藤制枕今日也较为常见,多以精细的竹条或藤条编制,其造型简单大方,精妙之中又符合人体工程学。木质的枕头较为少见,主要是墓葬品中木制品容易腐烂,现存较多的木质枕头多为清代产物,其造型类似小板凳,比较考验枕者的头功。

古人的消暑饮食首先就有前文提到的冰制品,用冰块、牛奶或果汁制作,夏季饮用甜美凉爽,消暑解渴。除冰饮外,古人还有泡制的果酒,不同地区的凉茶、中药饮也是消暑妙方。此外,道家修道炼丹如用的冰丸、飞霜也有祛暑清凉的效果。

总结:

古人虽然没有空调使用,没有冰箱冷冻饮品,但他们也通过了自己的智慧发掘了无数消暑的神器。除了那些已经消失在历史中的祛暑方法,今时今日我们还会用到如扇子,深井,亭台等避暑方案。这些避暑方法不但简单巧妙,还十分的低碳环保,适合在某些特定场所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