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的变迁

◎邹明君

听广播,对时下的年青人来说,真有点怪,有点跟不上时尚了,有了电视、网络、Iphone、微信、微博,还要这古旧的东西干么?青年人或许早己想不起自己有多久没有收听广播了。

作为六十年代的孩童,我的娱乐活动除了听广播就是跳橡皮筋、踢沙包、打沙袋、跳方格等。 小时候很喜爱体操,间或在家门口的空旷地带翻个空翻,被邻居奶奶艳羡地赞叹一番,因数肺活量好,跑上几千米根本不在话下,外祖父是个体育运动控,闲暇总要带着我围着运动场跑上几圈。等到上小学一年级,学校里的课外辅导课中体育课有排球、武术训练队,也有长短跑、跨栏项目的训练。

记得那时的玩乐很单一,除了电影,难得看场球类比赛,好在当时住在所城里,南面就是老南操场,业余时间能够看到一些体校训练的大哥哥大姐姐们。

家里唯一的音响,就是有线喇叭,象圆盘子似的小匣子镶嵌在里屋门壁顶,一根线绳直耷拉至炕沿边,一拉线绳子声音就从里面灌出,早中晚按时播音,前奏曲是《东方红》,接下来国际国内新闻、时事、世间百态,老百姓的家事等源源不断地“流淌”。

老式房屋灶间都有间壁把正屋内屋分隔,那壁上的龛窝里,外祖父总要放上几支铅笔和小本子,听着广播里有新消息、新政策,好的文章词汇,他都要写下来重点学习熟记的,特别到了傍晚劳累了一天的大人们慵懒地躺在暖和的炕上,烘着腰腿,伴随着每天的起始音乐《东方红》。。。听着喇叭里字正腔圆的女主播美妙的音频,给原本就少有娱乐的生活带来了丝丝快意,从这个小小的匣子里,我收听了电影《永恒的爱》《基督山伯爵》《百万英镑》《铁道游击队》等播音;还有期盼中的《星星火炬》《小喇叭》等少儿节目,听着听着就长大了,在我十几岁的时候,爸爸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大的匣子,可以录音的《熊猫牌》,多了一些功能,常常摆弄不开,墙壁上的小喇叭一直没有退休,还是天天在播着节目。记得有一位无线电六厂的宣传干事毛贤君,常年供稿,文字简练、传扬着社会、厂里的好人好事,每天总能听到他的文字,很羡慕他的文字功底。

湖北邹明君(邹明君广播的变迁)(1)

有一年外祖父的一篇广播稿也播出了,题目是《我终于穿上了四十六码棉鞋》。事情是这样的:外祖父亲脚大,鞋子不好买,每年过冬只好穿单鞋,有一家国营棉鞋厂的工人师傅听说后,主动找到外祖父,免费为其制作了一双又大又暖和的棉鞋。为了取码、量鞋样,师傅来来回回上门了好几次,外祖父很感动,就在棉鞋穿上脚的那天,写了封感谢信,没想到,第二天就在广播里播出了,当我听到最后的署名,十分诧异,外祖父作为作者也上了广播,咱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投稿,还被采用了呢。

虽说到了现在,网络科技日新月异,新闻渠道丰富多彩,但我依然养成了收听广播的习惯,特别是烟台广播电台的节目一直是我的最爱。因为它伴随着我走过了生命的大半个历程,这份感情割舍不下。

湖北邹明君(邹明君广播的变迁)(2)

【作者简介】

邹明君,1968年生人,1997年在《烟台海港报》发表第一篇处女作,之后陆续在《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晨六点》《烟台广播电视报》等市级及以上报刊发表文字,并在烟台日报传媒联抉大型企业的征文中荣获一、二、三等奖等荣誉。

壹点号烟台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