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千年前,古人究竟是如何将悬棺抬进悬崖峭壁上的岩洞中的?
这个困扰了后世已久的千古之谜像是一部无字天书,即便是考古学家也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不禁感叹,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在那厚重的浩瀚史海中,古人居然为我们没有留下半点儿记载。
直到近期,一次难忘的龙虎山之行,兴许是有所解惑。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我国江西省东北部,地处广袤丰饶的长江中下游南岸,秀丽的鄱阳湖流域内。
龙虎山雄奇险峻,气势宏伟,是闻名遐迩的“千古名岳,道都仙山”。
独特的地形地貌令其不仅获得了首批“国家地质公园”的美誉,还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同时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批为世界地质公园。
龙虎山地质公园有着奇特多样的地质遗迹和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公园内遍布嵯峨万千的丹霞奇峰,形态各异的天然洞穴。
尤其是在乘坐竹筏欣赏泸溪河两岸风光的时候,其右侧的丹霞赤壁的大大小小的岩洞十分醒目,古人认为这些岩洞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颇为神秘的是,这些岩洞里摆着大大小小数十副棺材。
据考古发现,散布在龙虎山丹岩洞穴中的崖墓共有220多处,其数量之多,位置之险要,文物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堪称中国之最,世界一绝。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龙虎山春秋战国崖墓群,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悬棺墓葬之一,也是东南亚崖墓葬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从泸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隐约望见一个个岩洞口或钉木桩、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处可见。这些崖墓大多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崖墓悬棺,其葬位离水面20-50米以上,高的达300余米。
当时生活在这一带的干越人就把这些洞穴当作自己死后的另一个世界。 他们把棺木放置在几乎与水面垂直的天然岩洞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特的悬棺景观。
其中的一个大洞穴里安放着十几副棺木,最长的达3.94米,最小的不足1米,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家族群葬。
这些向东的洞穴温暖、干燥,洞穴中的棺木得到非常好的保存。悬棺棺具有扁圆形、圆筒形、长方形、顶盖式和屋脊形等几种,多用巨木刳割挖空而成,木料多为楠木。
1978年11月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等单位对仙水岩崖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了18座墓葬,出土古文物235件。
包括陶器、青瓷器、竹木器、古乐器、纺织工具和纺织品等等,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十三弦琴和斜织机,为我国古代音乐史和纺织史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史料。
尽管考古工作者对春秋战国崖墓群的考古付出了辛勤努力,但它依旧是有许多难解之谜:
这里所有的崖墓为何都是在河西岸面向东方的岩洞里?
除了向东的岩洞温暖、干燥之外,是否还有宗教观念的原因?
生活在这里的古越人从何而来?又往何处去了?
这些洞穴距离水面10至60米,在这样的高度,悬棺是如何安放上去的?
其中,仅针对悬棺如何安放之谜,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就提出了数百种猜想,但都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龙虎山管委会曾悬赏40万元破解此迷,至今尚无得主。
虽然悬棺安放之谜依旧没有答案,但位于龙虎山景区泸溪河西岸的悬棺表演却广受好评。悬棺表演即为“升棺表演”,这算是破解这一千古之谜的一种推测吧。
它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中美两国科学家组织的悬棺研究课题组经过两年的联合攻关所揭示出的一种解答。
人们利用仿古木绞车、木滑轮、麻绳等工具成功地将棺木吊上了崖壁洞穴,重现了2600年前古越族人吊装悬棺的过程。
侧面反映了古人的大智慧,物尽其用的同时避免了悬棺受到破坏。进行升棺表演的是龙虎山镇李家村的五个药农兄弟。这一表演项目已获得了国家专利。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表演的所在地则是泸溪河西岸的岩壁之下的“飞云阁”。“飞云阁”为一座双层建筑,背靠禾觚岩,悬崖为顶,主楼高16米,殿内塑有9米高的观音像。
在飞云阁悬崖峭壁上,有许多气势磅礴的摩崖题刻:“玉壁凌空”“半天仙迹”“仙踪飘缈”等。其中“玉壁凌空”四个正楷大字是明朝内阁首辅夏言的手笔。夏言的家乡就在泸溪河上游的上清桂洲村。
如果大家以后来江西龙虎山旅游,可千万别错过这个神奇的悬棺表演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