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人。曹彬的父亲曹芸,时任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曹彬出生周岁时,他的父母把各种玩具摆放在桌子上,风俗“抓周”。曹彬左手拿干戈,右手抓俎豆,过一会儿又拿了一颗官印,对其他物品的不看一眼,家人都感到惊异。曹彬年长后,禀性淳厚。当时的成德军节度使武行德,指着他对身边的人说:“这人是有远大志向有才能,不是平常之流。”

曹彬的姨母张氏,嫁于后汉枢密使郭威(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政权,张氏被封为贵妃。曹彬成为周朝的外戚。

曹魏石亭之战为什么得不到奖赏 治平曹彬之良将第一(1)

网络图片

刘清之:“曹彬在朝忠厚宽和,足师表一世。”

曹彬得到重用,升为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市)都监。河中节度使王仁镐因曹彬身份特殊,对他特别礼遇。曹彬不但没有骄傲自大,反而越发恭敬,公府举行宴会时,整天态度端重,从不旁视。王仁镐对属吏们说:“我自认为夙夜匪懈,到看到监军矜严端重,才感觉自己的散漫啊。”

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曹彬奉命出使吴越国。他完成使命后即刻回朝,不受吴越国主的馈赠。吴越国主派人乘轻舟追送财物给他,曹彬再三推辞,吴人仍追不已。最后,曹彬说道:“我如果拒绝他们,是邀取名利啊。”于是接受。返京后,他将这些财物一一登记,全部送给官府。柴荣强行赐还给他,曹彬才拜谢接受,将之全部分给亲朋旧友,自己不留一钱。

其后,曹彬又外出任晋州(山西省临汾市)兵马都监。一天,曹彬与主将及宾客们在野外环坐,遇邻道守将骑马带着书信来到,使者不认识曹彬,暗地里问:“谁是曹监军?”有人给他指认曹彬,使者以为是开玩笑,笑着说:“哪里有国戚近臣穿粗袍、坐胡床的呢?”随从如实相告,使者才忙上前赔罪。

司马光:“曹侍中彬为人仁爱多恕,平数国,未尝妄斩人。”

当初,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管领禁兵,权势颇重。曹彬不偏不倚,不遇公事从不登门拜访,群居宴会,他也很少参预。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曹彬从平阳(今山西省大同市)被召回朝,赵匡胤对他说:“往日我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总是疏远我呢?”曹彬叩头谢罪说:“我是周室的近亲,又任宫内职务,端正做官,害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交结呢?”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冬,赵匡胤下诏攻伐后蜀,兵分两路;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兵马都部署,领军三万,从北面攻击后蜀;宁江军节度使刘光义为西川行营前兵马副都部署,枢密承旨曹彬为监军,领军两万,从东面进攻后蜀。

北路王全斌进展神速,为破蜀立下首功。

东路军在曹彬的要求下,没有滥杀、屠城,所到各地都感悦听命。后蜀灭亡后,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王全斌等人昼夜宴饮,不体恤军士,部下渔夺百姓不停,蜀人深感痛苦。曹彬多次请求班师,王全斌等人不听从。不久,后蜀旧将全师雄等人抗暴,聚集十万人,曹彬又与刘光义在新繁大败敌军,最终平定蜀乱。

当时,诸将多夺取子女玉帛,而曹彬的行装中只有图书及衣物。回朝后,赵匡胤将王全斌等人交给法司治罪。他认为曹彬清介廉谨,授任为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入宫朝见赵匡胤,谢绝说:“征西将士都被治罪,我单独受到赏赐,恐怕不能以示劝勉。”赵匡胤说:“你立有大功,又不自夸耀功劳,即使有点小错,王仁赡(灭蜀将领之一)等哪里值得提呢?朕执行劝勉大臣效忠国家的常典,你不必辞让。”

曹魏石亭之战为什么得不到奖赏 治平曹彬之良将第一(2)

网络图片

忽必烈:“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朝廷准备讨伐南唐。九月,曹彬奉诏与李汉琼、田钦祚先行到荆南征发战舰,潘美率领步兵接着出发。宋军势如破竹。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八月,包围金陵城,南唐国主李煜急忙派遣其大臣徐铉送表到朝廷,乞求缓师停战,赵匡胤不同意。在长期的围城中,曹彬常常缓攻,希望李煜能归降。十一月,曹彬又派人晓谕他:“事势已经如此,只可惜一城的百姓,如果你能归降,真是上策啊。”

金陵城即将城破,曹彬忽然生病,不能处理事务。诸将心急如焚都来探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石能治好的,只要诸公诚心立誓,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就会自动痊愈。”诸将答应下来,一起焚香立誓。次日,他自称病情稍微好转。再过一天,金陵城被攻陷,百姓免遭屠灭。

李煜与他的大臣们一百多人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礼接待他,请李煜入宫换装,曹彬只派几个骑兵等在宫门外。部下暗地对曹彬说:“李煜入宫如有不测,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不能果断,既然已经投降,一定不会自杀。”李煜的君臣,最终赖以保全,从出师到凯旋,士卒们都畏服他,不敢轻举妄动。入宫朝见时,名帖上自称“奉令到江南办事回来”,他的谦恭一向如此。

当初,曹彬统领军队,赵匡胤对他说:“等攻克李煜后,任命你为使相(节度使同平章事)。”副帅潘美预先向他祝贺。曹彬说:“不是这样,这次行动,仰仗天威,遵照朝廷谋略,才能成功,我又有什么功劳呢?何况使相是位极人臣。”潘美说:“怎么说呢?”曹彬说:“太原(指北汉)尚未平定啊。”回朝后,举行献俘仪式。赵匡胤对曹彬说:“本来要授任你为使相,但是刘继元(北汉皇帝)没有攻灭,暂且稍微等待一些时候。”听见这句话后,潘美偷偷看着曹彬笑。宋太祖发觉后,于是责问他为什么发笑,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按实情回答。赵匡胤也大笑起来,赐给曹彬钱二十万。曹彬退朝后说:“人生何必作使相,好官也不过多得些钱罢了。”不久后,他被任命为枢密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

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授曹彬为同平章事,成为使相。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曹彬进位检校太师,随赵光义征讨北汉,加兼侍中。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赵光义进封他为鲁国公。

蔡东藩:“宋初健将,首为曹彬,其次莫如潘美,然彬谦仁有余,智勇不足,岐沟之败,误在不智,又误在不勇。”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赵光义诏令曹彬率领幽州行营前军马步水陆军队,与潘美等人北伐,分路进讨。史称“雍熙北伐”。宋太调动二十多万禁军,兵分三路,直取燕云十六州。三路大军中的主力是曹彬率领的东路军,人数多达十万之众,直接负责攻打幽州。将出发时,赵光义对曹彬说:“潘美所部先奔赴云、应二州,你们以十万人声言攻取幽州(今北京),但要持重缓行,不得贪求功利。敌人听说大军到了,一定全军救范阳,无暇救山后。”

北伐之初,宋军三线告捷,特别是西路军、中路军一路上攻城略地,进展非常顺利。曹彬的东路军也占领了涿州,兵锋直指幽州。可就在这个时候,宋军后勤补给出现问题,辽军不断袭扰宋军的补给线,导致宋军粮草不济。曹彬在涿州驻扎十余日后被迫撤退,打算撤回雄州就粮。军情传到开封,宋太宗勃然大怒 “岂有敌人在前,反退军以援刍粟,失策之甚也”。

曹彬只得率领十万大军重新返回涿州。这次进军行动非常不利,天气炎热,军粮供给不充足,同时还不断受到辽国骑兵的袭扰,宋军再度抵达涿州时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根本无法交战。然而就在此时,辽国的主力部队已经赶到前线。曹彬意识到了危险,率军撤退。

北宋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而辽国的军队以骑兵为主。辽人的骑兵一般配2-3匹战马再加上驮马、提供奶食的母马,军队行进中,漫山遍野、万马奔腾;宋军以步兵为主,如果没钢铁般的军纪约束,溃败不可避免。而曹彬治军过宽的问题,在当时世界最强的轻骑兵面前彻底暴露。

辽军在岐沟关追上了宋军,宋军惨败,溃不成军。曹彬率领残兵渡河时,又遭到辽军的追击,“人畜相蹂践而死者无算”。这已经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宋军毫无抵抗力,在辽兵的反复冲击下,十万健儿几近全军覆没,沙河为之不流,弃戈甲若丘陵。

战后,辽国大将耶律休哥“收宋尸以为京观”,夸耀自己的战功。自此,耶律休哥成为恐怖的代名词,宋朝人吓唬小孩,让其停止哭声的时候,就会说:“于越(耶律休哥被封为于越)至矣”。经过这一场战争,北宋的“雍熙北伐”宣布失败,同时也让宋太宗失去北伐的信心。

战后,宋太宗赵光义强忍愤恨,对参与雍熙北伐的有关将领等一一做了处罚。但此战中罪行尤重的曹彬回朝后,仅遭贬官降级,被贬为右骁卫上将军。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宋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道:“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对此,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评价道:“歧沟之蹶、终宋不振。”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真宗赵恒即位,恢复曹彬检校太师、同平章事之职。数月后,曹彬被召回朝廷,再次担任枢密使一职。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曹彬生病。赵恒亲自看望,亲手替他和药,又赐他白金万两。赵恒向曹彬询问后事,他回答说:“臣无事可奏。臣的两个儿子(曹璨、曹玮)才能可以被任用,臣如果内举,他们都堪任为将。”赵恒问他们谁优谁劣,他回答说:“曹璨不如曹玮。”二子日后亦为名将,曹玮确实更为出色,二子皆入传《宋史》。

同年六月,曹彬去世,终年六十九岁。赵恒亲自痛哭致祭,对大臣们说到曹彬时,必定流涕哭泣。追赠中书令、济阳郡王,赐谥号为“武惠”。后曹彬经历多次封赠至太师、尚书令,累封冀王、鲁王。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八月二十五日,经翰林学士承旨宋白等商议,宋真宗赵恒诏令由曹彬与赵普配享宋太祖庙庭。

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宋理宗赵昀图画二十四功臣像于昭勋阁,曹彬位列第二。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就有曹彬。

清代,曹彬的塑像被请到太庙,成为四十一位陪臣之一,与历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