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三国,哪个国家的粉丝最多?自北宋时期起,这个答案便是不言而喻的,那便是蜀汉。相比于魏国和吴国,蜀汉是那样的特殊。

蜀汉灭亡时的记载(蜀汉灭亡前悲怆的一幕)(1)

魏国,其实和中国历史上的那些野心勃勃的军阀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征服、屠戮、压榨百姓以至于篡位夺权,最终在争权夺利的丑剧中自爆。

吴国,其实和中国历史上那些胸无大志的偏安政权一样。他们割据自守,反复无常,政权内部还充满着宫斗,实在腌臜小气得紧。读吴国的历史,着实让人感到无趣。

而在其中,蜀汉却是个例外,这个政权打自一开始,就充满着理想主义的关辉。和魏国、吴国不一样,蜀汉的创始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皆出身草根,他们辗转全国、屡败屡战,最终打下了一片天地。这个政权充满了人情味,几乎为从未看到像魏国、吴国那样的内斗。

蜀汉灭亡时的记载(蜀汉灭亡前悲怆的一幕)(2)

我们读蜀汉的历史,就像是在看一个浪漫主义的史诗传奇剧,是中国古代美德——仁义礼智信的集中体现,即使翻遍上下五千年,你都很难找到在正史中能存在这样的人性光辉、浪漫理想、君臣义气和不朽精神。士大夫追求君臣鱼水、匡扶天道,贩夫走卒追求兄弟义气、忠君爱国,中国人从上到下的伦理三观都曾由蜀汉的故事塑造了一遍。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这是一个传奇的结束,也宣告着自战国以来,中国古典精神的结束。而在这终幕之中,蜀汉英雄的后裔们,也为这个无法拯救的政权,唱起了最后的、悲壮的挽歌。

刘备之孙——北地王刘谌

都说英雄儿好汉。大英雄刘备一生坎坷,经历了无数场战败,但都凭借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挺了过来,最终创造了霸业。但是可悲的是,刘禅在蜀汉主力尚在的情况下,向偷渡阴平的邓艾投降。

蜀汉灭亡时的记载(蜀汉灭亡前悲怆的一幕)(3)

就在这时,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站了出来,并斩钉截铁地怒喝道:

“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

在他看来,即使是面临最后时刻,也不能向敌人投降,不如父子君臣背城一战,以鲜血祭奠社稷,用英勇告慰先帝刘备。但是面对这样勇敢的儿子,刘禅却仍然选择了投降。

最终,刘谌毅然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在昭烈庙拔剑自刎。在如今的武侯祠中,仍然祭奠着这位勇敢王子的神位。只有他,才配当英雄刘备的儿孙!

诸葛瞻、诸葛尚:孔明后裔死社稷

诸葛亮,是古典忠臣的典范,而他的儿孙也不遑多让。邓艾偷渡阴平后,时任蜀汉卫将军的诸葛瞻义不容辞地接过了指挥权,带着自己的儿子诸葛尚,走上了这条不归之路。

蜀汉灭亡时的记载(蜀汉灭亡前悲怆的一幕)(4)

很可惜,诸葛瞻并没有继承其父过人的军事才能,最终在绵竹败给了邓艾。在巨大的优势之下,邓艾得意洋洋地对诸葛瞻说:“投降吧!我能保举你当琅琊王!”然而诸葛瞻却毫不犹豫地斩杀了邓艾的使者,继续与敌军奋战,最终战死沙场。

父亲战死后,蜀军大势已去,诸葛尚完全可以向邓艾投降,保住性命。但是他却毅然说:“ 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于是他转身杀向敌阵,英勇战死。

在绵竹,这对父子英雄的陵墓犹在,名为诸葛双忠祠。诸葛瞻父子忠孝两全、以身殉国,没有给他们的先人丢脸。

张飞之孙张遵

蜀汉灭亡时的记载(蜀汉灭亡前悲怆的一幕)(5)

在绵竹之战中,张飞的孙子张遵,也同样殉难。张飞是蜀汉宿将,万人敌,也是刘禅的岳父。他的两个女儿,先后成为了刘禅的皇后。

作为张飞的孙子,堂堂蜀汉的国舅,身为文官的张遵义不容辞地加入了军队。当诸葛瞻父子牺牲后,张遵带领军队,自杀式地突入了敌营,最终英勇牺牲。虽然他没有祖父“万人敌”的武力,但是他的勇气仍然不输。

黄权之子黄崇

蜀汉灭亡时的记载(蜀汉灭亡前悲怆的一幕)(6)

黄权,是蜀汉名臣,刘备手下的大谋士。在夷陵之战中,刘备惨败于陆逊,而黄权所率领的军队被吴军隔绝于江北,无法撤回蜀国。无奈之下,黄权只好北上投降了魏国。

当魏文帝曹丕地询问黄权:“如今你弃暗投明,是不是就像当年韩信、陈平一样?”谁知黄权毫不客气地说:“回不去蜀国,也不可能投降吴国,所以只能投降你了!”

其后,曹丕又故意散播谣言,说黄权的家人已经全部被刘备诛杀。但是黄权却说:“我和刘备、诸葛亮是相知之人,他们不会苛待我家人的!”

蜀汉灭亡时的记载(蜀汉灭亡前悲怆的一幕)(7)

果然在蜀汉,有关部门都准备逮捕黄权的家人,追求黄权的投敌之罪。但是刘备却说:“是我负了黄权,而不是黄权负我!”刘备不仅赦免了黄权的家人,还任命黄权的儿子黄崇为官。蜀汉君臣之相知,竟达到这种地步。

在绵竹之战中,黄崇毅然跟随诸葛瞻出阵,他屡次提出正确建议,但都遗憾地未被诸葛瞻采纳,最终导致了失败。即便如此,黄崇仍在阵前激励将士,直到英雄牺牲。黄崇以生命,洗刷了父亲叛徒的面目,也以自己的鲜血,报答了刘备和诸葛亮的知遇之恩。

赵云之子:赵广

蜀汉灭亡时的记载(蜀汉灭亡前悲怆的一幕)(8)

常山赵子龙,是我们所熟知的蜀汉名将。他勇冠三军、忠勇无双、一身是胆,深受老百姓喜爱。他的儿子名叫赵广,官拜牙门将。在沓中之战中,赵广随姜维抵御邓艾。结果由于魏军势大,蜀军不幸战败,赵广死于乱军之中。

傅肜之子:傅佥

傅肜,乃是蜀汉前期的名将。在夷陵之战中,蜀军惨败,刘备率军溃逃。在极度危急的情况下,傅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断后的责任。最终,傅肜部下全部战死,只能形单影只地对抗吴军。陆逊本想说降这位勇士,但是傅肜却骂道:

“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

蜀汉灭亡时的记载(蜀汉灭亡前悲怆的一幕)(9)

骂完后,傅肜英勇战死。

傅肜死后,他的儿子傅佥成为了蜀汉将领破有胆略在汉中之战中,钟会率领魏军攻破汉中,直取阳平关。而傅佥被同僚蒋舒出卖,被迫独守关城。面对优势的敌军,傅佥死战不退,最终像先父一样英勇战死。

蜀汉灭亡时的记载(蜀汉灭亡前悲怆的一幕)(10)

对此,司马炎评价道:“蜀将军傅佥,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 佥父肜,复为刘备战亡。天下之善一也,岂由彼此以为异?”

父子同为君父而死,其义烈简直让天地动容。

姜维

姜维本是魏国的降将,却被诸葛亮引以为自己的传人。为了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姜维九伐中原,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蜀汉灭亡时的记载(蜀汉灭亡前悲怆的一幕)(11)

在最后的战役中,刘禅不听姜维的嘱托,没有防守阴平,导致邓艾突破了姜维苦心经营的防线,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当时,姜维正防守于沓中,将钟会死死拖出。当他听到刘禅投降的消息,怒骂道:“吾等正欲死战,陛下奈何先降?”而其手下的将士也纷纷拔刀劈石,表达自己的愤怒。

蜀汉灭亡时的记载(蜀汉灭亡前悲怆的一幕)(12)

然而姜维却并未放弃希望,他暗中劝服了钟会,并设计杀死了邓艾。在他谋划下,蜀汉几乎要复活,兴奋之余,他暗中给刘禅写信:“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但最终,姜维的计策功败垂成,而他也用全家的性命为蜀汉陪葬。这真是“吾计不成,乃天意也!”

霍弋、罗宪

霍弋和罗宪,他们虽然并未向其他英雄一样献身。但是他们仍以自己的方法,诠释着他们对君父的忠义。

霍弋乃是蜀汉前期名将霍峻的儿子。在蜀汉灭亡前,他正率领数万军队驻扎于南中。听说成都有难,霍弋点齐兵马,准备去支援。但是可惜的是,还没等军队开拔,刘禅就投降了。

蜀汉灭亡时的记载(蜀汉灭亡前悲怆的一幕)(13)

然而霍弋并没有选择一开始就投降,而是据守于南中,并对魏军扬言:“必须等刘禅平安到达洛阳再投降!如果君主遇害,他就要和魏军死战到底!”原来,霍弋是以自己为筹码,保全主公刘禅的性命。虽然最终还是投降于魏国,但仍无损其忠臣的品质。

蜀汉灭亡时的记载(蜀汉灭亡前悲怆的一幕)(14)

罗宪的父亲是罗蒙,官拜蜀汉广汉太守。蜀汉灭亡前,罗宪驻守于永安,防备吴国。蜀汉灭亡后,陆抗带兵趁火打劫,想要瓜分蜀汉的领土。对于盟友的背弃信义,罗宪怒骂道:

“我国倾覆,吴国是唇齿之邦,不抚恤我们的灾难,却想求利,我宁可作投降的俘虏。”

最终,罗宪死守永安三个月,大破吴军,为蜀汉保全了最后的尊严。罗宪不仅忠于君主,更忠于国家。

蜀汉灭亡时的记载(蜀汉灭亡前悲怆的一幕)(15)

相比于这些忠臣义士,刘禅、樵周之流的形象实在太过丑陋。到了今天,有人甚至认为,刘禅非聪明,他知天命,不仅保住了性命,还得到了富贵,简直是大智若愚。然而这些人万万也想不到,安乐公刘禅的子孙大部分都死于永嘉之乱,死在了胡人的屠刀之下。更令人讽刺的是,这些胡人(刘渊)打得还是刘禅的旗号。

正所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蜀汉满足了我们对于忠臣义士的所有想象,在兴复汉室理想的驱使下。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盖世英豪,百折不挠地为黎民苍生而奋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终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他们的儿女大多也没有为祖先丢脸,最终为蜀汉唱响了悲壮的挽歌。

蜀汉灭亡时的记载(蜀汉灭亡前悲怆的一幕)(16)

反观魏国和吴国。魏国灭亡时,那些所谓“忠臣”的后裔司马师、司马昭、贾充、钟会、荀顗(荀彧之子)、王凌等人,不是心怀异志,就是阿附权贵,不是起兵作乱,就是阴谋篡位;而吴国呢?在国家灭亡时,那些“忠臣”的后裔在几乎未经任何抵抗下,就投降了西晋。仅仅只有张悌以身殉国。在阵亡之前,张悌还悲凉地说:

“君臣俱降,无复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

从魏国和吴国丑陋的灭亡看,蜀汉是不是太特殊了。读蜀汉的历史,就像是阅读一首英雄的赞歌,虽然悲壮,但仍能带给我们关于忠义的无尽遐思。


好书推荐:都说读史可以明智。然而中国上下五千年,史料更是浩若烟海,想读完二十四史谈何容易。据笔者所知,读完二十四史的学者,简直屈指可数。为了方便大家了解中国历史的脉络,著名学者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便诞生了。

本书上起两汉,下至民国,共计651万字,是中国跨度最长,字数最多的历史小说。与《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小说不同的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以史实为主,演义的部分非常少。如果说《三国》是七分真三分假,《通俗演义》便是九分真一分假。

蜀汉灭亡时的记载(蜀汉灭亡前悲怆的一幕)(17)

因此,本书不仅可以给大家带来娱乐,而且能真正学到知识。故而历史学家顾颉刚才极力推荐这本书:“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这本《通俗演义》”。

这套书在理工社出版,一共六本,在经过严格编审后出版,加起来6千多页。如今本书正在头条号上做活动,原价400,现价165,而且只印了5000册。大家也看到了,本书已经卖了2700多套,由此可见,此书有多么欢迎。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就再难以如此实惠的价格买到质量如此优秀的书籍了!

因此,有意向的读者,请点击下方横条参与团购,绝对物超所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