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接受“暴君/昏君亡国论”,把一个朝代的衰微,归罪于末代君主的个人德行,却忽视了历史进程的不可扭转之势。
我们亦常常失于关注——昏君之所以成为昏君,究竟是因为其昏聩,还是因为他在政治斗争中落败?
实际上,分封制的弊端,在西周末年就已显露无疑。西周最后三代天子,都曾试图通过财政改革挽救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但结局我们都知道了——均以失败告终。
自救1.0
天子:周厉王
举措:专利
西周的分封制,由于没有有效的回收机制,便注定成为一项不可能长期持续的制度——因为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
周王室的财政来源,主要靠的是王畿的田地、诸侯国自觉缴纳的贡赋,以及战利品。
其中最为稳定的来源就是隶属于王室的田地。但随着一代代分封,周王畿直属的领地越来越少,入不敷出,国家财政收入日益缩减。
等王位传到周厉王手中时,贵为天子,他也不得不面对“没钱”的问题。
《史记》记载,周厉王即位以后,重用贪财好利的荣夷公。荣夷公教唆厉王对山林川泽的物产实行“专利”。
这里的“专利”的解读有二:
一是把这些地方划归天子所有,禁止臣民进入开采取用。
二是强行对以此谋生、谋利之人征收赋税。(个人倾向这一种解释)
说明此前山川林泽等等自然资源,均属无主资源,臣民开采、捕猎不受限制,周王室也懒得管。
但忽然间,要征税了。
自然就有许多人不乐意。
大夫芮良夫劝谏说:“财利,本是天地万物所生所长,要想垄断,害处太多了。作为天子,本应开发财源而遍施其惠。一个普通人垄断财利,尚且要称之为‘盗’,大王这样干,愿意归附您的人就很少了。荣夷公若得重用,周朝必定衰败。”
大夫芮良夫谏厉王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大雅曰‘陈锡载周’。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
周王室的臣子,文化水平普遍高,一说话就是洋洋洒洒一篇文章。
可周厉王也不傻——他知道,现今霸占着这些资源的,根本不是小民,而是你们这些世族、诸侯。凭什么世族可以垄断自然资源,偏偏我周王不行呢?
于是,仍坚持任用荣夷公为卿士。
《史记》继续记录道:
很快,国人纷纷非议其暴政。厉王就派人监视臣民,尽杀非议之人,导致国人不敢再公然谤王,改为“道路以目”,诸侯亦不来朝见。
周厉王很得意的告诉召公说自己止住了非议。
结果召公:“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最终,国人暴动,推翻厉王统治。
召公这番话,在任何时代,都是正义且正确的,亦是我们应当捍卫的。不过,我在这篇文章中暂不做道德角度的探讨,仅从政治博弈和利害关系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思考一下,周厉王重用荣夷公,群臣厌恶荣夷公?真的只是因为这个人贪财好利这么单纯吗?
《史记》常常会开篇就给历史人物定性,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荣夷公是一个贪财的奸臣。
但如果跳出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局限,说荣夷公是一个一心为君分忧的改革先驱,好像也没什么毛病。
从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荣夷公是被破格提拔的,提拔的过程中,有没有动了谁的饭碗?
周王不重用世袭的周公、召公,反而去破格提拔一个荣夷公。这本身就释放出一种信号——周王用人不再唯出身论,而是更在乎他的才能。
如此一来,必使得那些世官们人人自危。
但周厉王不会在乎他们泼向荣夷公的脏水——找到新的财政来源,挽救日益衰微的周王室,才是当下关键。
上面我们说了,此时的山林川泽,早已被诸侯国、卿大夫们垄断。所以荣夷公的专利政策,看似是夺富于民,其实是夺利于官。
世家贵族,要比老百姓要难缠的多。孟子都说了“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在秦以前未见农民起义的事件,能威胁周王室政权的,无非就是外族部落,抑或诸侯世家。
请注意,发生暴动,推翻周厉王统治的“国人”,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指的是住在国都里的人,也就是士以上的阶层,并非普通平民。
平民根本没有能力大规模闯入国都。
我们有理由去怀疑,这场暴乱,根本就是国都内心怀不满的旧贵族士大夫们联合发起的。只不过是事成后,为了阐释其正义性,隐去了发起人的姓名,以“国人”代称,表明这是一次国家行为。
随着周厉王被下台、被驱逐,周王室自救1.0宣告失败。
自救2.0
天子:周宣王
举措:料民
厉王的儿子——周宣王上位早期,还是比较听周公、召公等一干老贵族的话的,因此也出现了为人所称道的“宣王中兴”。
宣王的历史形象,一般被描述为一个前期贤明、后期昏聩的形象。
看完上面1.0的故事,我们大概也可以猜到——周宣王到晚年,终于理解了自己的父亲。
周宣王好用兵,戎马一生,征讨过玁狁、西戎、淮夷、楚国等。我猜想早期的他,应该是在盘算征服这些外族部落,让他们定期缴纳贡赋,以缓解周王室的财政紧缺。
但到了晚年,随着数次战争的失败,国力不断消耗亏损,眼见着王朝在自己的手中步步衰弱,宣王急了,于是启动“料民”计划——就是人口普查。
人口户籍档案,对于统治而言,实在是太关键了。刘邦后来就是靠着萧何搞来的户籍档案,在粮草等后勤补给上占尽优势。
查清人口户籍之后,周王室对于地方的管控能力,会数倍增强。所以即便朝臣反对,周宣王也要逆势而行。
但幸运的是,宣王在完成人口普查后,还未来得及做出下一步动作,就薨逝了,算是落得个好下场,自救2.0也宣告烂尾。
自救3.0
天子:周幽王
举措:增赋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周幽王即位第二年,就干了一件事情——“增赋”。
我极度怀疑这是遵循他爹周宣王的遗命干的。(宣王拿出毕生心血——自己查清的部分人口户籍,颤颤巍巍交到儿子手里,说:儿啊,周王室复兴就靠你了,爹能做的就只有这么多了。)
搞增赋,就已经足够让老百姓 卿大夫 诸侯痛恨你了,结果周幽王浑然不自知,竟然还在婚姻生活上犯严重错误。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了,虽然故事是编的,西周时期根本没有烽火制度,但周幽王废申后,废太子,立褒姒的事情却是真的。
申后姓姜。
姜姓一族从商末开始,就忠心追随姬家人。周朝开国数百年来,姬姓姜姓友好通婚,已成惯例。
结果幽王现在忽然把申后给废了,立了个姒姓的女子。
这让各姜姓国心里怎么想?
废嫡立庶,有违祖制,原本大家就因为增赋事件积了一肚子怨气,现在周幽王自己落下这么大一个口实,还试图对废太子赶尽杀绝,申国索性就造反了,诸侯也幸灾乐祸,不来救援。
以致于周幽王的结局,比他爷爷厉王还惨。
自救3.0至此宣告腰斩。
从1.0到3.0,我们看到这三位末代君主,为巩固王朝的统治,与民、与旧贵族、与诸侯,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博弈与较量,绝大多数的努力,都指向了经济改革。
从西周末年开始,周王室就缺钱,特别缺钱。所以急需搞钱。
而在生产力无法快速提高的时代,想要提高财政收入,只能在分配方式上做文章。
但旧有的分配方式,因为戴上了祖宗之法的冠冕,坚固难以撼动。
祖宗之法不可变,不是因为它好。而是因为它的存在,养成了一批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这些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巩固自己的特权,会千方百计地阻挠变革。且他们打出的口号,一定不会是“我不愿意”,而是“祖制如此”“天命如此”。
最后想说下,我写这篇文章,只是想梳理下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自救过程,以说明在制度弊病无可挽救的历史进程之下,把亡国之罪推到末代君主身上,是不公平的。
但我并不同情厉王、宣王、幽王,他们所做不过是为维护自身利益、家族基业;我也并不厌恶与他们抗衡的旧贵族。其实,抗衡的双方并没什么两样。
唯独值得惋惜同情的,是在这些博弈厮杀中,被符号化了的庶民。
有人千方百计压榨他们的生存空间;有人以保护他们为借口,实则不过是为捍卫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而庶民在神仙打架中被耗尽、被牺牲,卑微到在史册中根本发不出自己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