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与管理的脱节

回顾全球工业化进程,技术从1.0、2.0、3.0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管理从泰罗制(泰勒制)提出“科学管理”,到“精益管理”渐占上风;从福特流水线生产,再到丰田式生产等,逐渐改变了管理者只是凭经验管理,总是猜疑工人偷懒不干活的现象。

也就是说,近百年来工业是通过提高自身技术、管理等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依靠经验管理、强制加班等获取绝对剩余价值的路径依赖,走向了依靠技术、管理等的改进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的重大转变,实现现代工业的大发展。

而在当下,如同工业化初期工业技术、管理等能力落后一样,现在也是信息化初期,信息技术、管理等能力也是相对原始的。信息化也已到了需要通过提高自身技术、管理等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依靠经验管理、强制加班等获取绝对剩余价值的路径依赖,走向依靠技术、管理等的改进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的重大转变,以此实现信息化的大发展。

说信息技术、管理等能力落后?估计读者会颇感诧异和不解,不是说信息技术是当今最为先进的技术吗?如何能说它们是落后的!

其实,说工业化初期工业技术、管理等能力落后是指在工业化初期,工业相对当时的农业来说,虽然从技术上看是先进的,但是相对于现代工业它是落后的。

同理,说信息化初期信息技术、管理等能力落后是指在当下信息化初期,信息化相对现在的工业化来说,虽然从技术上看是先进的,但是相对今后的信息化它还是落后的。

我们说先进与否,既要在横向上与别人比(如工业与农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等),更要在纵向上与历史上的自己比(如工业1.0与工业2.0、工业3.0与工业4.0等)。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一方面它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这些确实是当今最为先进的技术之一。

另一方面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在这其中“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其技术和管理却是落后的。

信息化工程的管理漏洞

首先可以从工程管理最为规范的建筑工程,来与信息化工程做一比较。

从下表可以看出,建筑工程中一个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大体分为六步:设计、审批、招标、建设、监理和验收,参与者有:设计院、建筑企业、监理企业、质监站、招标主管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管理者都是建设主管部门。

管理落后拖了信息化的后腿,管理落后拖了信息化的后腿(1)

表1 建筑工程与信息化工程管理对照表

因此,建筑工程是一个管理统一,参与有序,技术规范的工程运作范例。

同样,信息化工程中一个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也需要六步:设计、审批、招标、建设、监理和验收,参与者有:用户、IT企业、信息化主管部门和招标主管部门,管理者有:用户、信息化主管部门、招标主管部门和财政等。设计和验收需要用户自己负责,这就如同在建筑工程中用户建楼需要自己设计、自己验收,这既不可想象,也不符合管理要求,更是不被容许的,而这在信息化工程建设中却基本是这样进行的。监理在建筑工程中是强制要求的,在信息化工程中只是试行。

可以说,信息化工程建设是一个管理政出多门,参与良莠不齐,技术缺乏规范的工程运作现状。

项目管理作为信息化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目前还没有被规范,IT企业既要充当如建筑工程中设计院职能(设计),又会担纲如建筑工程中监理企业职责(监理),可能还会客串如建筑工程中质监站角色(验收),当然自己的本行如建筑工程中建筑企业责任(集成)更不会马虎的,如此多的职能(设计、集成、监理、验收等)加于一身,这其中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信息化从业者应该都是有切身体会的。

试想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信息化工程管理都做不到规范,就更难以出现与工业化时代“科学管理”、“精益管理”相匹配的信息化管理理论来完善信息化全过程的科学管理了,或者说工业化时代的“科学管理”、“精益管理”等管理理论在信息化时代是否适用?如何适用?也就无从得知了。

信息化的随意性

其次,就是关于信息化的标准和规范问题。

在工业产品中即使是一颗螺丝钉都是有标准、有规范的,而在信息化建设中即使目前最为简单的OA系统应包含哪些功能,用户、企业也是各有要求、各有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更不要说复杂一些的MIS系统,乃至更为复杂的消费互联网、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了。

比如说在一幅电路图中,你把1个10欧的电阻换成20欧,它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它是不能换的。而在一个信息化系统中,你把一台电脑的硬盘从10G换成20G,对系统没有任何影响,因此,换不是问题。

由于技术、管理的落后和没有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造成了工业化初期工业对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浪费我们应该是有目共睹的。

美国国家标准局当年就是为此而建立,这是美国工业效率最重要的改进之一。其目的是建立规格统一的零部件体系,下至螺钉和螺栓,致力于“简单做法、消除浪费、节约材料,工人培训最少化,减少并节约物资采购和不便利的库存,消除混乱,进而提高生产速度。”。

在打印机上打印材料,可选择A或B型纸张(如A4纸)中的某种纸张,来匹配输出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纸张的利用率,以减少浪费。但我们在计算机的选择上,无论是个人或是企业,其实基本上都是无据可依。多少核、多少GHz的处理器,多少GB的内存、硬盘与我们选择它们来运行什么系统基本没有匹配关系,用户根本不可能依据自己的业务需求来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计算机,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以减少浪费。

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计算机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强,而用户对它的选择却越来越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计算机业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跑的太快、太远了,以至于使用自己的用户对自己的利用率太低颇有抱怨。最好的IT设备,有的使用率也只有15%,甚至10%。

现在,同样因为技术、管理的落后和没有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造成了信息化初期信息化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前几年的超算中心,现在的大数据中心,背后恐怕都是算力的浪费。

这种情况在过去的单一信息化系统或者说单行业的信息化应用中,可能还显得不突出或者说还显得不那么重要。但到了消费互联网、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等,因其包含的行业、领域过于繁杂,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小记

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当下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特点:

工业化是技术落后,管理先进,理论完备。

信息化是技术先进,管理落后,理论欠缺。

应该说,两者之间技术先进与否的差距是相对的,但管理、理论先进与否的差距却是绝对的。

其实“码农”对于当前的信息化从业人员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称谓了。因为,现在的信息化发展就相当于农业化阶段,顾名思义信息化从业人员就是编码的农民。

用信息化去诠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等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了,但信息化本身却很少被其他理论所诠释。信息化可能只有先解放了自己(信息化),才能最后解放别人(城市、工业化等)。

还有就是我们用工业化来对比信息化,不是说要让信息化去照搬工业化的技术、管理等路径,而是说信息化既然要“赋能”别人,要去“ ”别人,那你就必须表现出自己比别人更有优势的技术、管理等能力来。

关于信息化我们不是知道的太多了,而是知道的太少了。正如罗素在《哲学是什么》所说:科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事物,但我们所能够知道的是很少的;而我们如果竟忘记了我们所不能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么我们就会对许多极重要的事物变成麻木不仁了。

工业化依次在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完成,因为那里有当时全球最大的工业化应用场景。而中国现在同时有广阔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场景,信息化的应用尤其突出。中国目前有以消费互联网、智慧城市和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全球最大的信息化应用场景,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全球贡献信息化发展的中国技术、管理和规范。

当前来看,信息化的技术生产力,与其管理、应用的生产关系之间是不匹配的,是生产关系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而且,现在的信息化发展只是初级阶段,还有太多需要发现的东西,而这些确需进行深入研究。信息化不仅应该知其然,更应该知其所以然。

作 者

马 龙:自由撰稿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更多精彩原创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知识自动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