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寒柏老师讲临帖临帖,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徐右冰大观帖讲座笔的选择?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徐右冰大观帖讲座笔的选择
崔寒柏老师讲临帖
临帖
在古代文明中印刷术被公认是一个重大的发明这个发明的完善令我们轻而易举地读到前人的经验和成就大量的善本和新发现的碑帖被不断地精印成册大量信息轻而易举的获取令直接对古人的学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
各种字体发展成熟以后临帖就成为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古人在学字的时候有条件的可以临习名帖、名拓条件差的也有父兄家人或教师的字样在人对人的示范下初步掌握用笔的方法接下来就会有一段临帖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的不长有的可能贯穿一生。当然绝大部分的时间可能是在读帖这种读包括了到不同藏家家中浏览交流相互的信件读看别人的抄本和游历山川名胜中的碑刻。这时的临和读泛指那些有兴趣于书法的人群只把写字当作工具和不注入心性去随时感受书法的人群一生则与书法艺术擦肩而过 自然也无法享受其中的乐趣。
临帖到了现代 已经成了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那是因为现在的书法学习完全脱开了实用人们开始学习古人的书写技术几乎都是靠从帖中慢慢地感悟。当代虽然有那么多的笔法教科书那么多视频录像但是仔细看、仔细分析时就会发现每个人的书写方法都非常不同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大部分自学的笔法就是按笔法图示去写然后再把写出的笔画按字帖中的笔画外形去验证一笔下去起止不加重复几乎完全吻合了笔法就对了哪部分多出来了哪部分缺少了哪里就不对了哪里就需要调整和改进了。针对文革前后人们抬笔就能随手信笔写出大字报来说临帖是多么重要。但是矫枉过正很多人过分强调临帖或者以临得逼真为目的的临习如同“复制”古帖又使得临帖走到了另外一个错误的极端。无论是不临还是只临还是逼肖地临都不是学习的正确方法。初临
最初学习书法时首先要掌握的是用笔这时最重要的练习是要把用笔完成的正确并
1/20页
且形成习惯。谁都知道要逆锋藏锋入纸要收锋出纸何时靠顿笔铺毫何时在顿的同时收笔何时顿中转锋何时借助顿下的弹起而钩挑。但是怎么样才能把柔软的笔顿成顺心所欲的状态要有一个练习过程。这个过程要在相对不是很注意字型但还要有一定的字形中完善并形成习惯。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先要把笔行走在字帖中的字形中其最好的办法就是描红。此时不用担心字的结构但还要按照字的结构去用笔去完成每一个笔画。有人认为儿童才这样学字其实不然这时帖中的红只要有一点盖不上用笔就没有到位。这时的盖不上主要不是粗细、大小的问题而是外缘形状上的差异。等到书写中每一笔都把描红帖中的红笔全部盖到以后保持着这种用笔习惯在不那么考虑用笔的情况下对着字帖再去临写和感受字的结构。
选纸
临写的纸有很多种最好不要用洇水较大的生宣 因为生宣的书写除了要适应用墨的墨量以外很多的时候如果用笔不到位人们总爱用多停留一会儿多向需要填充的地方挤一点儿而不按行笔的路线去走结果看上去笔画好像充实了实际上一写快那些行笔不对的地方不是败笔就是缺损。很多人字都写到很大名声了一写起字来写几笔就要回头补一笔。大家对这种现象都不以为然实际这种人根本就写不好作品气都不顺怎么能写出高水平的作品所谓补笔就是开始用笔时动作就没有练到位而用放慢速度去填充是在描而不是去写描惯了要么无法写快要么写快了笔画就漏洞百出。因为快写起来后行笔的轨迹非常重要令我们赏心不已的古代经典笔画的出彩片断都是在正确用笔的情况下自然表露出来的笔法对了怎么写都有精准而稳定无误的结果这种不以效果为最终表现的用笔才是自主的用笔才可能进而表现既有法度又有自己个性的笔画来并产生无异于古人的趣味。这种趣味具有相当的随意性绝不可能与古人的笔画外形及效果一模一样。
2/20页
选帖
初临最好要有固定的帖这个帖应该以楷书为主 当然不排除有的人首选篆隶或魏书。但是所有的人练到一定程度以后都会再去学楷。因为楷书是各种书写字体发展到成熟期的基本架构。早期的学习就像是练童子功真正的书法童子功是要在小儿认字并开始学写字时 先练的那部帖非常非常重要精典的碑帖笔法完整、丰富早期的用笔习惯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而不易改变。
先写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楷与当代的文字有密切的关系经常见到的文字写起来更容易掌握得体的结构。虽然练习的时间较长但对字理的领会也较深 以及随后通过行草对笔意和笔势的融汇与贯通再相互反馈增益从而形成一个良好互动的循环体直到完善技能直到抒发自我。
当然先写篆、隶、魏也有其它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在书法的艺术性上会给初学的人以一种预先的感染使人很早地赋予书法以艺术的感受。这种先入为主的学习方法是这个时代的书法特征之一但是书法的表现性过早地开发会阻碍人们在学习中逐步发掘和感悟结字本身的规律先要有对字本身的理解理解充分后发挥才能充分过早定位到发挥就会影响到理解的深度带有发挥的理解往往理解不到单纯的结构内涵就像我们常说的“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一样。而能不断单纯挖掘篆、隶、魏在当代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视觉和习惯上不容易适应就是字体的本身变通上也缺少更多的辅助性样本这对初学以后的阶段练习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唐楷是把楷书发展到了某一种极致这种极致包括了用笔的丰富和结构的缜密与微妙当然还有大家认为的庙堂气象。唐楷的规范是一种成熟的形式这种规范虽然有些刻板但是正像学生阶段的基础学科一样一旦掌握了再学习其它部分或进而发明创造起来就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唐楷的学习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进步较慢这种慢在初学时表现在书写的周正得体上当然学书法的目的绝不只是周正得体 要想通过各种角度和弧线来组合成一个看起来
3/20页
周正得体的字时稍有不周到之处就会露出破绽。因为人们看周正和谐楷书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在学习相当一个阶段以后楷书的书写之难是难在韵致上。唐楷的精美给人最初的感觉是在周正精准上欣赏到一定水准以后感受的是精致中的微妙互动这种微妙的细微势动产生出唐楷特有的既精致又高雅、堂皇的格调想要感觉到这种高雅和精致一定要长期的大量地阅读唐楷并在书写上越接近精致越能体会得深刻。只临或在初学的阶段是很难体会到唐楷真正的精彩所在的。唐楷的韵致是临不到的也是学不到的只有在自主的书写中产生了自己书写的速度和感受以后才能产生与自己意念相谐的韵律这需要有自我的书写速度和不同部位的变速还要有通体的和谐结构布白意识这是一种潜意识是一种不用思考就能够随意表达的意识是书写中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这种速度多在行书或草书中发展有了动态的有顺序的书写以后才能表现出韵致再回过头来静敛住心气此时的楷书才能融入心神庄严者不怒自威萧散者身定思逸。古人常做此比“楷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跑 ”。立不是练立就立得好的要常行、常跑健康、健美者立在那里是何等身型、经过了大江大河者又是何等气概只“立”是不能做到的。
开始临帖时人们最好有一个主临的帖这个帖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几乎决定了将来一生中字的大模样 即使随后的练习可能又在其它某帖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放开来随意书写时第一部帖中很多用笔或结构的特色总会表露出来人受首部帖的影响会贯穿在一生的书写中。
临的目的
开始临帖是要有临像的要求 因为初学用笔初步模拟结构都需要通过与原帖的吻合程度来检测用笔是否得法有无把握住结构的规律和特点。但这时要求的“像”是用来检测笔法掌握程度的标尺而不是以“像”来做为临写的终极目标就像我们学校里的学生考试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得满分100考80、 90分的同学很羡慕那些考得更高分的同学哪位得了100分就好像是完全掌握了这门知识。可是到了工作以后
4/20页
往往是那些考试在80多分的同学更出色为什么呢能考80分以上时主要的部分一定是拿握住了再往上考就需要放更多的精力去在记忆那些细节的部分但是在考试以后这部分往往也是首先被忘记的部分。非要达到满分而提高的最后几分所花费的精力要比一个学生达到80分还要高许多如果合理的使用这些精力去学更多更广泛的知识岂不更好知识真正掌握还是要看在实践中的应用是否得当。
临是要向像的方向临但目的不是像 目的是要正确的掌握方法像只是一个参照而已。考试是要向100分努力但目的是掌握知识 100分只是一个指标。
如果用笔、结体的方法掌握了没有那么逼肖也没有什么。
检验用笔不一定逼肖可能笔画精、细、长短不那么准但是突出部分、收缩部分的形应该是相近的结构上用重叠透光去量可能会有差异但特点都写出来了交接都很合理就是掌握标准的程度。
细想一下怎么可能临得一样又怎么能毕肖还别说人与人的不同就是比起技术来说写熟后自运发挥的技术临时怎么达到。意念和笔的瞬间变化。不同的心态纸、笔、墨的不同。 。 。
初临的目的就是初步掌握用笔并形成自主的用笔习惯这种习惯就是一走笔就出来该出来的笔画而不是按笔画的模样去走笔其次就是初步理解字形和结构进而在连接的运笔中运用笔意和笔势去形成这些字形和结构而不是背好结构的框架而用笔去填充米字格和品字格是给小孩子粗略的参照和定位。
临的方法
临一个帖时要掌握一种与之相应的用笔的方法历代用笔的方法大同小异但具体到每个帖时就会有不同的特色如果能掌握好一种用笔方法使用熟练了就会触类旁通。用自己熟悉的方法才能最终写出自己的风格如果开始还没能掌握笔法还没能形成自在的用笔习惯就过多去尝试其它特色的用笔正确而一贯化的笔法习惯就难以养成人们会
5/20页
转换不同的运笔方式去临不同的帖而孰不知很多帖的用笔不同根本就是笔毫种类的不同或者是笔杆倾斜角度的不同甚至握笔高低的习惯不同而已。一种属于自己的笔法掌握熟了以后怎么变都行 因为自己最熟的就是最好的也是最有个性的也是适宜自己的。很多名家临什么却不像什么最基本的原因就是 自己的用笔已经习惯了。如果在临写时一笔下来既是书写的状态又能完成笔在纸中的起收顿转的动作而最后笔画的边缘刚好是帖中的样子而没有哪里明显的突出或哪里明显的缺少的话这种用笔就是基本达到要求了不要想只靠练习用笔就能把每一笔都做得和原帖完全一样那是不可能的。很多用笔是在自主的书写中掌握的在不同字型的变形中才能表达得更充分。
初学写字时执笔的要求都是垂直的 因为这样容易看出用笔不正确时的毛病所在。而实际书写中毛笔很少是绝对垂直的没必要绝对怎么方便怎么舒服怎么执有的是在以字中为中心向周边倾斜的在一个椎形范围内的运笔也有的干脆就把笔斜向一个方向甚至向苏东坡那样斜到接近了钢笔的书写角度。所以说开始临帖时不可能加进那么多的因素只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吻合但不可能完全吻合如果不是同原帖作者一样的用笔笔毫、角度、甚至纸、墨就根本达不到“逼肖”。因为书写者的意念会引导笔在纸中做一些微小的动作 以至于会些微地影响笔画的外廓甚至外形都不变而只会影响视觉的效果这些都是学不来的。 但要在读帖时感受到
绝不要在临的时候描或频作补笔 因为在练的时候哪里笔画多出来的或少了去的都是用笔没到的地方描习惯了补习惯了笔法就完善不了将来一写快了到处都需要补这哪里还是书写。正常的毛笔书写是很快的仅比钢笔慢些有限。这么快写出来还笔笔完整到位正说明了技法的娴熟和完备到了使用时再不经意也不留一点破绽。掌握结构的时候可以同时练习用笔开始临的时候注意力会放在笔法上多所以结构经常会把握不好这没有关系如果练到了一定程度了每一笔的起止都丝丝入扣了就可以减弱对用笔的要求而追求对结构的理解此时很像用钢笔临帖。等到掌握了一定
6/20页
的结构特点以后再去注意相应更细微、精微的用笔。这样多反复交叉地进行进步反而比一味地要求都同时到位要快。
用笔的把握主要在回锋藏锋入纸和回锋出纸的习惯上逆入逆出感觉上就像把笔通过转圜压拱笔腹的同时再向行笔的方向铺入纸中顿转后再利用弹的转圜收拢并提出纸外转圜同时的入纸可令笔的中段因圆转而强拱开来更粗的笔腹蓄了很多墨再向某一方向拉笔的时候有了墨的润滑笔毫自然会打开铺毫 。相反收笔的时候一样的趁按下的圆转而将锋收回此时的笔形和起笔前一样的圆满好连续地写下一笔而不用再去专门舔顺笔锋。正是实用的原因才产生出这种亘古未变的笔法而不是按照字出来的效果而用笔去勾描效果是用来领悟笔法而不是用来复制的。用笔越正确入、 出的动作会越小几乎小到只见到笔的垂直出入纸面这样就保证了书写的速度因为在笔的垂直入纸和出纸的瞬间入、出的转圜就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就是行笔中些微的提按了。这时的提按也有方向性很多不同的顿节都是在完成字的结构时笔杆的杠杆作用或笔毫的弹动角度所产生的效果这种连动的效果所产生出的字会有一种立体感觉 因为每一个部位的受墨都不相同有的地方重叠有的翻转有的仅是简单地笔毫弹出这种立体感是目前印刷品所不能表现的。这正是所谓的墨分五采而不是后来人故意把墨分成不同的浓淡去写字
开始临帖时人们很想看临出来的效果或者去勾描或者使劲地一遍遍地不厌其烦地写。勾描是最坏的习惯除了看着有些像以外没有任何好处长期地勾描把行笔的顺序都练成了勾描的顺序了永远也写不出真正的书法作品来。当代就有不少所谓的书家一生都在勾描也教出来大批勾描的学生学习了相当长的时间一个字要费老大的劲才写勾描完这哪里是书法完全是在写美术字。勾描时行气不畅写出来的字型看着完整但了无精神
一遍遍地写或者每次都写字帖中头几页的人很多人本着多写一遍多进步的想法也有不少人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非要写好一个字再去写第二个字这两种方法都是机械的
7/20页
事倍功半的方式。书法的进步固然需要练习但一定是在领悟下的巩固没有领悟的不断重复大多是在浪费时间。而领悟是要在很多不同的参照学习中对比产生只写几个字、几行字远远形不成对比。
每写一遍要有一遍的收获通过同道或明师的指点在笔法上和结构上得到点拔进步会很快。如果没有别的外力支持就要靠自己去分析和对比了这种自己的分析和对比是要把自己的临本和原帖放到一起一笔笔地对照一字字地计较不是非要做到一丝不差但是每一笔的主要因素和要领要对得上。结构也是一样不可能去要求一点都不差但是原帖的平稳的结构特点要有要通过检测去发现结字的原理用笔的正确与自然结字的合理与奥妙通过这种对照理解会产生深刻的理解这种对照观察就是读帖的开始要用眼睛去做到心领神会这种分析也是建立自主书法审美的开始非常重要。没有必要写好一个字再去写下一字 因为不可能在不熟悉大多数字的情况下只把几个字写得很好 即使把这几个字写得像个模样了也不一定能举一反三地写好其它的字。反过来讲只练好这几个字却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尤其是长期去写几个字的枯燥乏味很容易令人写厌很多人停止学习书法就是这个原因。
像背英文单词那样循环着学书法的循环学习只要用心不是走过场地练的话下一次再回头写时就会因为感悟其它的字而进一步感悟到这个字。
临时的进步既在于写更在于思考临写是要练习手本身的肌肉以及眼与手、心与手的配合。 自主书写就是要把思考过的用毛笔随意表达出来。
临时的重复有些像小孩子的学话大人怎样地发音小孩子看着大人的口型听着大人的声音去咿咿呀呀地重复重要地是音的准确而没必要要求音色、音量的完全一致每临一个字都要先仔细地读读的时间甚至要长于写的时间最好能用眼看到字的笔画内好像看到当时书写者怎样在写用心跟着帖的笔画走上几遍令心上有了感觉了再下笔下笔时笔要随心去走而不要全靠眼睛去量度眼的量度是在分析结构的时候去用写的时候要多用感觉感觉到的是字的书写脉动是活生生的字眼睛量出来的是形态
8/20页
是固定的型。不要小看这一用心和用眼的差别用心学到的是精髓用眼学到的是外形外形学得再好将来不过是背得下种种字形写到头还是个匠。用心量会的是古人的意会到意后随手写出时就是自己的型了这才是艺术这就是自我
临写捷径
临写时有很多窍门开始学字的人最好要从描红入手也可以用薄纸铺在原帖的复印本上以免墨透过去而污损原帖在不太计较字形的情况下学习用笔。每一笔都要一次写完哪里有出入可以再写一下绝不能描调整每笔顿入的角度、提按的力度最后令一笔下来顺当完整地刚好盖住原帖的笔画有了这个基本能力就可以拿着原帖对临了。对临时可以读顺字中的一部分 比如像“意”字上面的“立”再读中间的“日”再下面的“心”这样可以感受到笔画中的连动关系连动地去写连动地感受。字一连动起来就会产生速度的变化了这种临法主要区别于一笔一笔的叠加更要区别于用眼瞄好了长短和比例以后去复制用眼量可以这种量的比例要形成概念去指导行笔而不是直接去复制。这种复制对将来的书写没有任何帮助。
临可以由字中一部分的连带临写到整字的连带临写再到几个字的连带地临写。不要生背字的形状要按字本身的状态和连接去感受走势用这种感受去连笔这种临写有时可以多写几遍有别于初学时一个字的反复临写加深感受。感觉到这种感受很重要写后的形态准确与否并不重要不同的形态往往是将来在书写同一部分时的变动可能。笔顺很重要有些字古人在书写起来是倒插笔地书写。开始临的时候一定也要按古人的笔顺去临。
摹是用笔在帖上蒙上薄纸单勾下帖中字的边缘再用笔填上墨现代的条件完全可以把勾下来的勾本多复印几份再一笔是一笔地填墨中学习用笔和完善用笔摹的目的是感受古人用笔的微妙之处哪里入的笔哪里顿出的节什么样的节哪里在行笔中边缘有什么样的起伏加深印象。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笔画的边缘并不是走过的笔毫的边缘而是墨的边缘而很多墨的边缘是笔挤出去的而不是笔带过的。所以不会挤而用笔去
9/20页
刮填墨迹的做法是机械地理解古人运笔的错误做法。挤是立体的结果厚刮是平面的结果薄。
临帖时的汲古
书法中的“古”很像我们语言中的成语一个简短的词组会给予人们一个深刻的感受那是一个典故如果使用恰当这几个字的含义就相当于几十字、上百字的故事。
在书法中古人有一些典型的用笔一些特定的结构还有一些常用字的组合这些都会给人以古意的感受有时一些别体字和特定的别体写法都可以作为古意表现的辅助成份。
写出古意不是照搬这些东西是要在书写中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成份灵活地加以发挥不要求和古人写得一模一样但是要让人感受到那个意味。当然首先自己先要吃透那种意味不要原封不动地搬型搬型容易再变就难了。
古意主要体现在一些经典的字或之中的某些部分或者几个字的连带具有经典的美感历代的书家都会在自我的理解中发挥的运用它们运用和找到古意不难难在把古意融汇在我们自己的本意中且天衣无缝。
除了这些具象的成份以外最主要的还是要多多地跟着古人的书写顺序读帖用眼睛当作笔跟着古人的每一笔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感受字中的意趣有用笔的有结构的也有成篇的。读帖就像跟古人对话对话多了腔调也会接近很多古人的腔调就会被自然而然接受过来这也是得到古人的意味的重要的途径。
“古”还表现在古人的气息在很多时候他们的书写状态是那么宁静、安闲没有那么多功利也没有那么多想法。静中出真——这种“古”学不来但是如果把心态放平就不信当今没有“古贤”。
其它要领
初临时最好不要用软笔太软会影响操控还要花很多时间在控笔上又要注意用笔的
10/20页
方法还要盯着结构就忙不过来了效果也不是很好。
每临几篇字后最好留一张纸自己放开去写写自己的感受感觉到的东西就是学到的东西常放开写写也会在开始自主书写时容易上手不至于临是临写时再使劲地“创”这时的“创“说白了就是“作“。
临到一定的程度用笔和结构都有一定把握时就要加快速度了 因为有很多结构必须要靠速度才能带出来就像跑步的步子走是走不出来的有很多的笔画要有速度才能写出来就像挥鞭子鞭梢的轨迹有速度和没速度根本就是两样。
主、副临
临要有主临、副临之分不能每天都临也不能见什么就临什么主临就像我们学习作文时的精读那是通过一些经典的著作来了解文章的来龙去脉组成和分配。因为所有文章都有其共性然而天下的文章又有各自的个性 了解了共性后再用共性的特点去比较和分析个性这样分析起来就有了脉络对比这时对个性的了解就更准确和深刻。个性的东西太多了只能去泛读泛读时主要是要感受共性以外的东西如果随便拿一篇文章都要精读一通的话主要的部分就会放到个性上把个性当作重点的话学一个就会被感染上一个而最后感受不到自己需要的根本部分。那种见帖就临的人就是这样什么都能临 临谁像谁就是没有自己。
主临时要临到一定的深度字只有理解到一定的深度时 自己写起来才能有书写到感觉而不停留在字形和笔法上笔法有许多小的变化字形也因人而异但这些变化都是因为不同的人去使用以及对字的不同的理解和审美而产生出来的个体差异我们自己本身就是差异就没必要去照搬别人的差异。
泛临实际上是令人丰富阅历 以不同地参照物去加深理解精临的部分也通过个性的变幻去估量书法发挥的途径和方向结合与自己相近的风格借鉴先人成功的范例这种借鉴重点应在方法上次要才是在字型上。
字型就像是我们自己的长相不用去刻意做什么整容没必要非要照看谁去整容。艺术
11/20页
上的长相就是风格的外在表现都整成了一个样了就没有风格了。
临帖本身就是令自己的个性去尽量趋近于共性去经过一个系统化的培训 以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到最后写出来的字要有一定的和谐度这种和谐下的美感可能就是原帖的翻版可能带有明显地古人的痕迹也可能是学到古人的方法以后完全脱离开古人的形态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最后这种才能称家才能存世。
读帖
临帖到一定的水平后再习古 自己有了相当的书写能力以后再去向古人的字中求取营养时读帖就成了最主要的学习手段了很多很有个性的书家有的人称根本就没有临过帖或者很少临帖者实际上都没有少读帖。
这里讲的读帖并不是在临帖前去读熟读懂马上要临的字也不是临好以后用临本去与原帖去做的对照这里讲的读是随时随地端起一本帖来就读读的时候也像读文章那样有精有泛之分也像大家平时读书、读报、读杂志那样去读区别的是书法的读帖主要是读帖中书写的过程眼睛要跟着帖上的笔看到眼里的笔画都能够或力图去感受。通过眼的扫描重现出当时的书写状态
作者当时书写的状态用心去读懂用意念去跟原帖作者的笔触。开始读的时候要一笔一笔地跟就像开始读书时要一字一字地在脑里念慢慢地看多了就可以读快了可以几个字一行行甚至一目十行地向下遛。
临帖时不容易临得很快注意的也尽是细节再加上需要练习控笔 临习的过程是很好的用笔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写字基础。但是在接受的信息量上来说读要快于临读要多于临。
所谓快一是眼快跟得上帖的书写速度再者是得到的信息快一看就能感知。平时临习时楷书好临 因为古人写起来也不是很快但是临起行书、草书时就无法临起速度来了 临得快了很多地方都会照顾不到就是照顾到了也因为只顾照顾了而不
12/20页
能记住和感知到。而读就不同了有了一定书写的基础和能力以后再读眼看到的心里就能感知手就能跟到。眼有多快怎么也比古人写得快。所以不论是写多快的帖眼都可以读到。读到以后 自己写的时候手就要试着去写这种从感觉建立的知识吸收链可以令人对字的感受建立到感觉上不是字型上。而临写过多时往往容易把字形的临仿变成了主要的吸收方式 因为临的是具象而读相对要抽象得多。
二是量大那么多字帖那么多字型那么多有些微差别的用笔靠一个个地去临永远也临不完。而读不但能看完而且还能重点地读有选择地读。 比如说可以只读一个书家所写的某一类偏旁可以抽出一批你自己认为连带性比较强的书家的字帖去专门去看、对比去看他们字中上下的连接甚至只看一种点、一种撇。这种横向的比较最好要靠读通过这么大的量的比较去总结规律只有感知这些规律以后才能运用这些规律才能写出合乎规律的和谐的作品来
三是要靠读形成潜意识手上临出来的是习惯是由手到手再渗透到脑。而读是由眼直接到脑并直接用技能表达出来这就是读的优势。当协调书写不再是有想法的意识时就是在使用潜意识。读的时候不可能像临的时候那么具体这在学习书法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恰恰是一个大大的优点。所谓大家常讲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去看要学会看这种抽象得到再抽象发挥的方式正是书法具有一定书写基础以后的主要吸收方式。这种感受到“似乎”的感觉又“似乎”的方式应用出来这种抽象吸收的建立是具有重要指标意义的这是书法升华式的练习改变了由具象到具象的基础学习方式上升到由感觉来学习书法进而衍生到吸收字以外的感受 比如吸收生活中的感受把生活中所理解的万象通过这种抽象的“似乎”升华并融冶到书法中来。否则人一直停留在临的过程里永远都是具象的吸收是无法提升书法的境界的字中学字一代不如一代
所以说读是临的一种高级形式。
可否读懂也是一个分野智力水准的分野。
临——创之弊
13/20页
现在大家很爱讲一个词就是“临——创”多少书家在这上面大做文章又有多少大赛的入展和获奖者都是“临——创”的受“益”者。实际上 “临——创”是书法中的过“假家”和自我愚弄在真实的书法实践中这种现象会在不同的书写阶段中出现但绝不是书法学习的整个过程。 “临——创”的说法也是片面和急功近利的。
“临”这种学习就像是我们在学校中学习创就像是要在工作中出成绩。这种成绩不是一般的成绩而是要区别于他人区别于前人的成绩。一个学生把书本里的东西拿出来鼓捣一下大众一生都没有见过的东西可能就出来了。可是要超过写书的人要和这些有经验的写书的老师去比那么学生们就只剩下照本宣科的份了哪里那么轻易地超越呢当代“临——创”就是针对那些没有临或临得少的人”来说显得“优异”但是比起历代书家来说这只是耍耍“花腔”而已。一些东拼西凑的东西加上一些人为的变形堆在一起串在一起看着很有造型但是于字理上根本没有连通的感受就像一棵人造的塑料花每一部分都是自然花的翻版但却被刻意地扭曲在一起好像很反叛有时比自然生长的还有型款但怎么看都做作且没有生命。 自然生长遵循的是生长的规律而不是造型的需求一个艺术如果没有生命般的鲜活也就是失去了她的魅力
由临到创正确地讲由临到书写出优秀的作品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创造的思想要形成在内心的深处而不只体现在一笔、一字或一篇的表面更不是在书写的过程中也就是说创什么怎么创不是在写的时候想而是在平时的感悟中思考和形成而到了写的时候这种感觉已经自然地渗入到书写的潜意识中去了而不是有意识地这样写那样做。
潜意识的形成只能靠长期地自主书写才能完成 当代练习书法有许多捷径但这一部分没有捷径。这种潜意识是一种无形的功力。也是最大的功力更是最主要的功力。学生要考试结业毕业了要在工作中摸索积累经验融会贯通学到的知识可能要出去进修可能要读很多专业书籍有了一定能力才可能去创造前所没有的业绩。学生学习就像是临帖这是有样学样考试就像是书法中的大赛考前的复习很像我们
14/20页
讲的“临——创”考的优异就像是大赛中得奖工作后的摸索、积累经验很像我们的自主书写这时要融会贯通进修、读专业书很像自主书写时遇到问题后的泛临和读帖 当然写出自己写出水平就是一种成功。
如果把书法永远看成是“临——创”的话就像一直都保持在一个学生状态考试考好了就成功了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大赛人才辈出而大书家却一个没有的主要原因 因为现在形式的大赛最适合考核学生。而好学生离专家还是有很遥远的距离的 这里的大赛泛指近些年的大赛上世纪开始参赛的许多优秀者都具有相当自主书写能力但这样的人才绝非短期培养和突击“临-创”可得所以不以为继
古人的临习
古人临帖吗一定临像现代人那么临吗绝对不是古人没有那么多机会接触那么多种字帖 即使多大的藏家 即使是皇帝也不如我们今天一个书法爱好者见到的帖多开玩笑说李世民还是比我们见的右军真迹多但其它帖就比不上了最起码他不可能见过唐以后的东西古人写字很少有一练字就要当书法家的学习的方向与现在就不一样。在实用的社会中绝大多数的笔法都是长辈和老师亲授的真正的笔法很简单但领悟到练习到哪个层次就因人而异了。结构的掌握主要是和认字一起完成的只有部分有条件或有天赋的孩子会多临几下帖。最主要的是很少有人会有那么多时间去无所顾忌的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临帖。他们宁肯去抄书 因为抄的是要学习的文章 同时也练了字用笔掌握了、结字过得去了就去使用了。使用是最好的练习使用就是自主书写。到了成人时少数很有书写能力兴趣的人会注意到书法 因而会去搜罗范本学习。这时的学习包括临摹但更多的已经是揣摩下的读帖了即使是临也不会照着逼肖去临而是有所坚持有所吸取地去临写。凡经过大量自主书写并有了自己的书写习惯和结体特色的人再临帖时都不会也不想照着逼肖去临了实际上也临不像了。
古人留下了不少的临本有褚、虞、欧、赵等临的兰亭有米芾临的中秋帖有董其昌临的很多古帖除了摹本是单钩填墨以外所有的名家临本都未见一个是逼肖的这说
15/20页
明了什么是古人不如今人呢还是他们不用功临像呢都不是那是因为在实用上学到写字的方法是主要的功课至于临得多像大可不必去刻意要求 因为临得再像学不到也白费而太用心在像上反而学到的是模拟能力而不是书写技能 即使是我们当代非常感兴趣的并经常放在口边的米芾善临、王铎临一天写一天现在看到他们的临作也与形肖相去甚远更别提所谓的如灯取影的“逼肖”了。如灯取影只是一种形象化的夸张描写。
临帖有几个误解
1、临得越像就是掌握得越好
临得像是目标但不是目的 目的是掌握用笔的方法和结体的原理描出来的像但描的笔迹不能用于写背出来的结体有体但不能随意变通。
2、过于注重临帖认为临就是学习和练习的全部。
临只能学习到书写的基础部分也就是知道了怎样行笔有怎样结构的字形而已笔怎么才能自如地使用结构怎样变幻成自己风格的字形单靠临帖是永远临不来的。
3、什么都能从帖中临习到。
从帖中只能学到一定程度的笔法很多笔法的应用还是要在自己的自主书写中才能总结、把握和形成习惯。字的结构在临帖中只能掌握某一家的结字方法需要自己在自主地书写中不断地调整、增益和减免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结字风格和有自己特色的字形这种字形表达的是自己心中瞬间的感觉它既有一惯的风格又有应景的变通而不是以往临过的某个字型。我们临到的每一个字都是书写者在书写的一个瞬间在某一篇中的那个字这个字的存世是一个固定的形但这个字的原形在书写者的潜意识里那只是一个感觉和模糊的形态是一种随时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变通的“原型”这个字型如果是一个定型的字的话不管多美其拥有者只是一个匠人而已。
4、背临非常重要都要经过背临。
可以背临练习尤其是针对一些资质较差没有创造力的学生来讲背临是最有效的方
16/20页
法与其说一辈子都没有自己的字型还不如就依附在某家上多少也可以继承某家的衣钵。可是有志于艺术的人想把字写成书法艺术的人有一定天赋的人就没有必要那么死记硬背了。
书法是讲感觉的背的是形状而不是感觉刚刚自主写字时可能记住一些临过的字型比较容易起步仅此而已。
可以背一些字或一些别体字型尽量不要背古字更不要去字字都背背习惯了一写出来都是“古人”做惯“古人”了想写自己都难。背临的人书写的乐趣是背得准确而书写者的乐趣是达意。
5、临得到风格临得到格调 临得到精神。
常听到人说“得某某的神韵”这是说在临写时用心观察已经不只是临用笔学结构而是感悟到写出来某某的神韵来了这里讲的神韵是某某的神韵而不是自己的神韵 自己的神韵不可能从别人处学来 自己的风格在古人那里更搬不来只能找到与自己风格接近的去吸取、去借鉴而吸取、借鉴的部分要靠这些帖中的相似风格来形成自己的风格还远远不够 自己的风格要靠人在生活中形成自己强烈的个性独立的个性独立的审美独立的人格特质人如果具备了这些个性在自然的书写中会自然地表达到字中去精神是有精神的人自然而然地焕发出来的不是靠想当然就精神起来的那不是精神那是通常大家讲的“神经”。
风格必须是自己的格调必须是自己的精神更应该是自己的学不来只能够自己内心焕发出来。不要愁自己的字型那是天生的要么就没有笔迹学和笔迹鉴定了。 自己的字型就像每个人的脸面由心生每个人的脸没有一样的。
6、学到老、临到老
可以学到老临到老但是这时候的临已经远远不是初学阶段“临”的概念了抱着以初学的临或者维肖的临一辈子讨生活的人注定会做一辈子的“字奴”。
7、意临的误区
17/20页
很多初学书法的人崇拜临得像的人更崇拜意临能够掌握原帖特色而加以放大的人。临的像说明了这个人的摹仿能力比较强并不代表这个人的书写能力也很强意临好的人说明这个人在临的时候典型抓得好但不代表他自主书写的很好 因为临和意临都是在前人的字型基础上的遵循和发挥这种能力就像一个演员演得很像或者演得很活而书法家不是去演谁是要演自己表达自己 自己是没有脚本的肚子里没东西的人只靠演别人是成不了被演的角色的。
意临可以做为临摹过程中的变奏它可以训练一个人对字的变形能力但这种练习不能做的太多和太久一但成了习惯就会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字势地张合而把书法简化成一味地鼓宕而淡化了鼓宕的理由过分地夸大这个技能的同时也会过分地依赖前人现成的字型最终难以锤炼出自己的独有的字型。锤炼自己的字型需要大量的时间也需要特定的时间段错过了再努力也到达不了极顶。
8、临写不需要语顺
开始临帖时可以不注意内容和顺序随着学习的深入尤其是到了大量读帖的阶段 内容的连接和顺序以及行与行的关系将会令人对书法的感悟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我们临写古人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相对变动中的字之所以变动那是因为内容的不同连接字的不同与其它行相互的呼应不同。
古人在书写中字与字的间距不是随意地扩大和加密的那是因为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张力和张力释放的方向有张力就有了周围的空白 因为要取得全篇的和谐就必须要合理地调配这些空间这也就是所谓的计白当黑都知道韭花帖中空间很大孰不知杨风子字字高拔那么大的张力还要体现出来萧散时就必须要有空间去呼应了林逋也很清高但是林的字中方整过多就失去了转寰中的张力部分所以林字行间距大但字间距就不得不减小了。如此例推 当代人常常不管张力如何一任地加紧或松开加紧和放松在一定的范围内时可以表现出一种超拔或超压的状态但是没有边际地夸张只能表示出书写者的幼稚和想当然了破坏或根本就失去了通篇的协调。艺术在拿捏而非一味无限度
18/20页
地夸张。
9、当代很多初学者崇拜肖临。
临摹时很难做到字中的角度孤度完全一致更难做到字或字之间的距离方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在正常临习的时候人们注意用笔的正确习惯注意结构的特点而不可能去注意那么准确的方位也没必要那么准确 因为做到那么准确需要下到惊人的复制和对照的功夫而下的这些功夫对今后的书写全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
10、拳头大小以下的字用生宣或吸水过多的纸去临
因为在临写时掌握正确的用笔习惯是为重要而用洇墨重的纸开始学习时不但要学控笔还要学控墨往往事倍功半。此外很多人用笔没有掌握正确但利用洇墨而调控笔画的形状却不学就会这种“调控”所走出来的笔迹根本就不是正常运笔的笔迹长期书写下去学成的习惯只能是按照心目中的笔迹而描出来的“被动用笔”无法形成随意书写的“自主用笔”被动用笔永远都是在写心中的型而不是书写中的随形描的效果很像古人为效果而出效果那是死的效果没有精神谁有见过流水中有任何相同的两个瞬间呢
11、精彩形象
我们非常尊崇古人的许多经典的笔画或应变的结体我们通过临摹掌握以后随时照搬其实这些特殊产物只有在特殊出现时才精彩我们要学习方法不要去搬笔搬形搬来的都是死的而学会法和理解字理后 自己就能在特殊状态下出现自己的精彩的应机而出的笔画和字型。既与古字法出一辙又与古字型不相同。这样才可能超过古人不然跟在后面学辛苦得像个奴隶老是嚷着赶不上古人。
12、临残和效果
很多人临碑时会跟着碑的残破走这样大可不必 因为这些不符合用笔的刀痕和剥蚀部分一但自然书写起来都变成了滞笔的地方很多前人追求这种效果的人都没有大的成就而王宠的枣木味吴昌硕的苍浑都是自然书写出来的。其主要原因是看得多对着写得多以后看和写的感觉自然反映到笔触中来写出的效果就会出那种味道。而赵
19/20页
之谦、康有为的碑味就大相径庭了赵注重外缘但却写出了书卷的温润气康不注重外缘却写出来了碑版的金石气。所以说学习时重在取其精髓取其效果次下取其形者更下。很多当代人都在做效果染色、做旧这些就像是制作膺品。还有不少人照搬民间的残纸、造像用残纸的墨象造像的自然刀触和风蚀来追求一种艺术的表现其实历代的书家都在吸收这些东西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但是为什么他们吸收了民间的成分但是又没有沾上民间的俗气呢因为他们的文化底蕴深厚在深厚底蕴的过滤下他们看到的都是晶华而不象那些没见过宝的人见到什么就抓什么。有见识、站得高的人搬起来总要丢掉些什么通常要丢很多 当然他们知道该丢掉些什么否则往高里走搬那么多没有的东西一辈子都走不高。见识低、站得低的人不管什么都搬回来 以为可以垫高些可是有些东西根本是重复的垫不高的东西。效果是工艺的东西如果有益于书写的水平提高就多用否则就是那些垫不高的东西。
20/20页
君,已阅读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