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年代: 唐,作者: 李白.,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黄鹤楼古诗孟浩然李白?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黄鹤楼古诗孟浩然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古诗孟浩然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年代: 唐,作者: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呵,朋友!

你已经辞别了黄鹤楼,

在暮春三月的烟花里,

扬帆直下扬州。

我的心呵,

随着你的帆儿走!

帆影越来越小,渐渐地,

消失在水天空碧的尽头。

只有汹涌的长江水呵,

还在不停地向天边奔流……

李白结识孟浩然,是在他初出四川不久,正当心高气傲之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由此可知二人的交往,多是把酒临风的潇洒和谈诗论文的快意。即使是离别,也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憧憬、向往和希望。

首句本为点题,但“黄鹤楼”三字一出,便放飞无数想象。“昔人已乘黄鹤去”,“故人西辞黄鹤楼”,仅此一点,就足够两位大才子酿制多少诗篇!这时的李白,肯定是诗兴湍飞,意气昂扬。此情流于笔下,这首诗作便成了一支辽远奔放的畅想曲。

二句紧承首句,交代故人离别的时间和要去的地点。阳春三月,正是繁花似锦的季节。加以“烟花”修饰,便使暮春中的江南大地成了花的海、花的云、花的仙境,诗人心目中这趟旅行之愉快,已尽在这绚丽字句之中了。

三、四两句,以一派苍茫高远的景色,衬托出一个伫立良久、凝眸瞩望的送行人。孤舟隐没于天际,征帆已融进云间,诗人却仍然不肯离去,他的心正伴着朋友,随江水渐行渐远……

赏析2:

首二句入笔擒题,不仅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行人的去向,从而毫不费力地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景色奇丽的送别画图,而且着意强调被送者是自己的“故人”。李白离开四川不久,便和孟浩然有了交往。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曾以美好的诗句,表达了对这位比自己大十二岁的名诗人的敬仰之情:“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思想上的共鸣。按理说,以他们这种飘逸、洒落的气质,适值这“烟花三月”的美好时令,正应该联袂畅游,诗酒同欢,可天不作美,硬是把他们分了开来,这怎能不使多情的诗人倍感惆怅呢?当然,在这若有所失的惆怅之中显然揉和着他对友人深深眷恋的一往深情,这种深情和惆怅之感凝聚在一起,便形成了最后两句情景交融的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绝妙的景语,又是绝妙的情语!景中含情,情寓景中;景借情以展现,愈见其境界深远;情借景以宣泄,更觉其含蓄无尽。不是吗?故人之舟已远,而送者仍伫立于江岸之上,久久地凝望着,直望到孤帆远影消失在天的尽头,直望到茫茫天地间只剩下了浩浩奔流的江水,此时此际,诗人内心那翻腾的思绪,早已跳出了静止的画面,撼动着每个读者的心扉;同时,每个灵心善感的读者,也都会受这无尽思绪的影响,把注意的视线投注到自己想象中那广阔的画面之上,从流动的江水中领悟到友情的纯真与永恒。

这首诗词句秀美,气势流动,虽仅短短四句,却令人捧读之后,回味无穷,馀香满口,堪称绝句中的神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