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译本《佛说阿弥陀经》为净土三经之一,是净土宗重要的修学教材,也是诸多寺院早晚课的必诵读本,译本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在玄奘译本《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译为“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德裔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牛津大学教授缪勒(F.Max Müller 1823-1900)的梵英译本译为“众生不因今世所做之善行而得生彼国”(Beings are not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of the Tathagata Amitayus as a reward and result of good works performed in this present life)首先笔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对三个译本进行分析,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阿弥陀经在汉地有几个版本?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阿弥陀经在汉地有几个版本(阿弥陀经三种译本的梵语解析)

阿弥陀经在汉地有几个版本

鸠摩罗什译本《佛说阿弥陀经》为净土三经之一,是净土宗重要的修学教材,也是诸多寺院早晚课的必诵读本,译本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在玄奘译本《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译为“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德裔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牛津大学教授缪勒(F.Max Müller 1823-1900)的梵英译本译为“众生不因今世所做之善行而得生彼国”(Beings are not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of the Tathagata Amitayus as a reward and result of good works performed in this present life)首先笔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对三个译本进行分析。

该句梵文是:nāvaramātrakeṇa śāriputra kuśalamūlenāmitāyuṣas tathāgatasya buddhakṣetre sattvā upapadyante(2)。分拆每个单词的意思是:na(不)avaramātraka(少)śāriputra(舍利弗)kuśalamūlena(善根)amitāyuṣas(无量寿)tathāgatasya(如来)buddhakṣetre(佛国)sattvā(众生)upapadyante(生)。直译为:舍利弗,众生不可以少善根得生无量寿如来的佛国。

罗什译本中的“福德、因缘”,梵文本里没有对应的单词;玄奘译本与梵本意思基本一致;缪勒译本则区别较大,主要区别在nāvaramātrakeṇa kuśalamūlena这两个词的翻译上,nāvaramātrakeṇa由na avaramātrakeṇa组成,na意思是“不或非”,avaramātrakeṇa是avaramātraka的具格,avaramātraka由avara mātraka组成,avara意思是“卑微、下劣、少”, mātraka意思是“少”,所以该词翻译为“少”是正确的。

笔者个人认为,“少”在现代汉语里,只能用来形容数量,但这个梵语单词却有双重含义:数量少且质量低劣。所以,现代汉译为“微劣”更加精确。

不过在古汉语中,“少”既能形容数量,同时也有“微弱”“弱小”等多重含义,所以罗什和玄奘两位大师译为“少”,也是完全正确的。

缪勒将该词翻译为“今世”,译本注释中说:“Avaramātraka.This is the Pali oramattako,belonging merely to the present life.”(3) Avaramātraka对应巴利语是oramattako,仅属于今世。

梵语和巴利语的关联非常密切,二者之间的互通性很强,很多单词都可以互相转换的,梵语的avara-mātraka在巴利语的对应单词是oramattako(今生的,世俗的),释迦牟尼当年讲经说法,用的就是巴利语而非梵语,因此,该译法从佛教史和语言学角度是可以成立的。

kuśalamūlena的直译是“善根”,但按照佛教义理,“善根”主要指宿世善根,与今世关系不大,所以缪勒意译为good works(善行)。

一词多义十分常见,而且翻译本就是一种人为的再创造过程,所以不同的译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不存在绝对的孰对孰错;对于佛经的阅读更要做到“得意忘言”,把握住经文的般若智慧,不可陷入文字的戏论中。

缪勒教授是在其学生南条文雄的协助下翻译了净土经文,而南条文雄是日本净土真宗学者,由于日本真宗与中国净土宗在教理上有较大分歧,因此少部分国人对该译本提出了质疑,质疑翻译时会不会融入真宗的思想。这种想法纯属杞人忧天,缪勒和南条文雄的翻译属于纯学术研究,遵循的是客观公正的学术标准,与译者本身的信仰没有关系。

而且,日本真宗依据罗什译本的“少善根”和“执持名号”,结合脱文,认为持名念佛才是多善根,总结出了“以净废圣”的错误思想(详见后文的脱文考证)。但是在缪勒译本里,根本不存在“少善根”,“执持名号”也译为心念而不是口念,这样反而把真宗的错误思想给颠覆了,由此可见翻译的公正性。

至于玄奘大师的译本,则上千年来都被束之高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师译经并非随意而为,而是有缜密计划的,这点从《慈恩传》中的一则事例可以看出,在翻译《大毗婆沙论》时,唐高宗建议先译未译过的经文,因为《大毗婆沙论》以前是有译本的,但玄奘大师却认为前人译的《大毗婆沙论》不完整且有不少错误,所以还是坚持自己的计划。相信大师重译《阿弥陀经》也一定有自己的考量。

重译经文是很常见的,《无量寿经》有十二个译本,现存五种。不同的译本只是百家争鸣而已,玄奘大师重译《阿弥陀经》,目的绝不是为了推翻罗什的译本,想把罗什大师踩在他脚下。

就像学人引用梵文原本和缪勒译本,只是为了让读者开阔眼界,帮助读者更进一步地理解经文的本意,绝非是想推翻谁的译本,某些人莫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摘自《朱亚仲净土文集》之《阿弥陀经少善根解析与脱文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