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年轻时都有雄心壮志,可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当年的理想却被时光消磨殆尽,就像筷子兄弟在《老男孩》里唱的那样,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人人都能体会到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当陆游六十二岁的时候,他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矛盾,写下了《临安春雨初霁》一诗,原文如下: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今年以来做官的兴趣就像纱一般淡薄,谁让你骑马客居京城?公元1186年,在家赋闲五年的陆游被授予严州知州一职,在赴任之前,陆游必须先到临安去觐见皇帝。此时,六十二岁的陆游回顾自己这大半生的经历,感慨良多,他似乎已经预感到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于是,对于入仕这件事也就淡泊了。但是,面对皇帝的征召,又不得不去,于是诗人用“谁令”一词表达自己面对现实时的那种无奈、悔恨之情。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在客栈的小楼里听了一夜的春雨淅沥声,次日清早又遥闻深巷中叫卖杏花的声音。诗人静听春雨,一夜未眠,内心煎熬。好不容易熬到清早,却又听到叫卖杏花的声音,诗人由杏花又联想到时节已接近暮春。时近暮春,人至暮年,这种联想让诗人心中的惆怅又深一层。于是,诗人想逃避现实,这种心理体现在“小楼”“深巷”两个意象上,这两种意象空间狭小,正是逃避现实的好去处。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铺开短纸,从容地斜写草书;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品茶。东汉书法大师张芝曾说过“匆匆不暇写草书”,言外之意是写草书需要有闲暇的时间。宋代人饮茶使用的点茶法工序繁多,非闲暇之人无法享受。白日漫长,诗人所做之事无非闲作草书、细乳分茶,因为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事情好做,诗人不禁觉得百无聊赖。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不要有白衣被京城的风尘染黑的感叹,觐见完毕后返回,还来得及在清明节之前回家一趟。“素衣”一句化用了西晋诗人陆机的“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表面看,诗人是不想让自己的白衣服染黑,实际上诗人是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坚守,他不愿随波逐流,所以希望赶快结束觐见,争取清明节之前回到家乡。
金戈铁马,驱逐鞑虏,是诗人的理想,为此他期待着,奔走着……不知不觉间,头发已经花白,人已到暮年,他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年理想的模样,只是已经不太确定它还能不能实现?诗人唯一能确定的是,虽然理想已被风干,但他依然知道自己是谁,该往哪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