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成化年间,宦官当道,皇帝昏庸,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基本九十年代香港武侠片中,只要是以明宪宗时期为背景的,都会出现类似这样的开场白。紧接着镜头拉近,一群东厂太监身着锦服,腰系宝剑,骑着高头大马,或于草莽绿林或于街巷闹市,无情追杀着忠良后人。

明宪宗朱见深的简介(一代中兴之主明宪宗朱见深)(1)

我想这个电影桥段对生于80、90年代的朋友们一定是不陌生的。如果我们对历史不感兴趣,那么明宪宗时代最出名的特产应该就是东西厂、斗彩鸡缸杯和妖后万贵妃了。

明宪宗朱见深的简介(一代中兴之主明宪宗朱见深)(2)

总的来讲,对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我来说,成化年间甚至整个明朝,就是黑暗、暴政和昏庸的代名词。以至于很多年后,我都上大学了,一提起明朝,脑海里浮现的画面依旧不太美好。

也是上了大学以后,课余时间变得丰富起来,我开始对历史感兴趣,通过阅读各种书籍和自己的不断体悟,我逐渐明白原来历史和影视作品真的差很多,甚至不少故事分明是在颠倒黑白、胡说八道。而对明宪宗朱见深的认识也是颠覆性的,透过浓重的影视小说演绎,让我们看看历史上那个真实的朱见深,那个有血有肉、英明果决,堪称一代明君的少年皇帝。

明宪宗朱见深的简介(一代中兴之主明宪宗朱见深)(3)

登基初始,百废待兴

明宪宗的老爹,明英宗朱祁镇同志是个24K百分百纯昏君。这位大哥少年时代亲征瓦剌全军覆没,让大明由盛转衰,后来复辟成功后又冤杀了一代名臣于谦,继续宠信奸佞小人。驾崩时,他给自己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留下了一副烂摊子,整个大明千穿百孔,内忧外患。情况之差、环境之劣,丝毫不逊于明末朱由检时代。

明宪宗朱见深的简介(一代中兴之主明宪宗朱见深)(4)

此时的朱见深年仅18岁,是个名副其实的少年天子。大明朝被自己的老爹快玩坏了,接下来明朝是走向灭亡还是迎来复兴,最关键的人物就是他了,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朱见深需要经历人生最重大的考验。

平反冤案,宽厚仁慈

明英宗的一生是在不停的犯错中度过的,而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冤杀了一代名臣于谦,并废除了弟弟明景宗朱祁钰的帝号。

于谦和朱祁钰这对君臣,对明朝是有大功绩的。明军主力兵败土木堡,瓦剌携大胜之威,兵锋直指京师。如果没有于谦力挽狂澜,没有朱祁钰全力支持,大明当时将重蹈北宋覆辙,成为偏安一隅的流亡政府,而整个北方将会重新回到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大明也许会比南宋还要积弱。如果事情严重到这个地步,那么洪武皇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伟大壮举也将随之烟消云散。

面对这样两个人,朱见深内心一定是非常矛盾的。论个人感情,朱见深对他们也许是有怨恨的。于谦主战,根本不顾自己父亲朱祁镇的死活,选继位者也倾向叔叔郕王朱祁钰,对自己根本不感冒;叔叔景泰帝就更过分了,说好了以后会把皇位还给自己,但转头就不认账,直接废了自己的太子之位,还派人时刻监视自己,让自己每天都活在恐吓与惊吓之中,时刻担心叔叔会害死自己。

但抛开个人情感问题,站在君王的角度去考虑的话,朱见深必须为他们平反。虽然他们对待自己并不友好,似乎从来都看不起自己和父亲,但他们毕竟于国有功,冤枉他们,会让天下人寒心,会让北京保卫战中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千万军民寒心。作为皇帝,年轻的朱见深必须放下个人恩怨,展现自己广阔的胸怀!

继位之初,朱见深立刻开始为于谦平反,恢复了其子的官职和爵位,同时那些受到于谦案牵连的官员也都得到了重新启用,许多在北京保卫战中立过功的勋贵也都得到了重用;除了平反于谦,朱见深也大度的恢复了叔叔朱祁钰的帝号,并且为叔叔重修陵寝。

从明宪宗朱见深执政之初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很有帝王胸襟,不会因为个人恩怨而影响国家政策,并且宽厚仁慈,能够原谅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是仁君与好人的完美结合体。

知人善任,恢复国力

1.汪直

明宪宗朱见深的简介(一代中兴之主明宪宗朱见深)(5)

成化朝出名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人名声极差,但其实功勋卓著,他就是西厂厂公,大太监汪直。不可否认,汪直很能作妖,但确实是有能力的,尤其是在军事作战方面。比如配合王越率军夜袭蒙古王庭威宁海,直接造成蒙古中兴之主满都海重伤而亡;督军辽东,配合抚宁侯朱永佩对建州女真犁庭扫穴。此役,明军兵分五路,多面夹击,一路势如破竹,破寨四百五十余座,让努尔哈赤的祖先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一蹶不振,再没有对抗明廷的能力。

汪直的军事才能很不错,朝野人尽皆知。但是他的名声却很差。一方面是因为他靠攀附万贵妃上位,另一方面他执掌西厂,为皇帝监督百官,天然与文官集团对立。其实只要是人都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比如一代名相张居正也不是个完人,照样贪图美色,收受贿赂。但因为他是文官集团中的一员,所以私德方面的问题并没有被文人放大化,而汪直则没有这样的待遇,在一定意义上讲,他是被文人妖魔化了。

2.王越

明宪宗朱见深的简介(一代中兴之主明宪宗朱见深)(6)

说起王越,也许大部分人并不熟悉,但说起大明第一牛人——阳明先生,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王越是王阳明的前辈,也是王阳明的偶像。是一位走文人掌兵,建立不朽功业的前辈。

王越一生战功显赫,除了与汪直一同奇袭北元王庭外,成化9年红盐池之战,成化17年追战黑石崖,成化18年延绥大捷等一系列的胜利,有力打击了鞑靼的嚣张气焰,成功收复了河套地区。而他自己也因为这些军功,成为为数不多被封爵的文官。

3.商辂

明宪宗朱见深的简介(一代中兴之主明宪宗朱见深)(7)

商辂是明宪宗时期的内阁首辅,为人刚正不阿,宽厚有容,临事果决,时人称其为“我朝贤佐,商公第一”。他不但克己慎独,更在内政方面为成化朝和接下来的弘治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名声不显赫于后世,但足可以位列大明名相之中。

商辂是大明276年中唯一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郎(黄观被成祖除名了),文才方面自然是第一流的人物。但他并不是呆板腐儒,更不是嫉贤妒能,贪污受贿的奸佞小人。他为人品格高尚,对国家大事尽心尽力,备受文武百官推崇。对于皇帝的错误,他敢于谏言;对于受到迫害的官员,他没有选择旁观,更没有落井下石,而是积极的营救;对待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不会简单粗暴的驱逐,而是尽力去安置,使他们能够一个良好的归宿。在年老体弱的时候,他没有贪恋权力,而是一再要求致仕。

成化年间杰出的人才很多,以上只略举三人而已。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很显然,朱见深就是他们的伯乐,这些人能够建立功业,执掌朝堂牛耳,肯定不是自己蹦出来的,必然是深受皇帝信任,被皇帝提拔上来的。

励精图治,中兴大明

朱见深继位初始,帝国的状态非常不好,比明末崇祯时期的糟糕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内部流民四起,叛乱不断,从南到北,有燎原之势;外部强敌环饲,蒙古诸部落频繁扣关,辽东女真叛心已起,烧杀抢掠,不断蚕食边关人口;除了人祸,天灾也非常严重,旱灾、水灾、虫灾和地震轮番折腾,几乎贯穿成化朝整个23年。

面对这样的烂摊子,朱见深内心一定也是非常崩溃的,但他却并不气馁。从登基为帝的这一刻开始,拯救天下的雄心壮志已经在这位少年天子心中生根发芽,并逐渐变成现实。

1.任用贤能

朱见深继位初始就处理了一大批老爹时期尸位素餐的昏官,重用了李贤、彭时和商辂等一大批得才兼备的贤臣,让成化朝的官场气氛焕然一新,使朝堂政治局面逐渐清明起来。

2.安抚百姓

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朱见深没有一味地粗暴镇压,而是采取了剿抚并用的怀柔方式。

一方面以雷霆手段迅速解决两广、荆襄、四川和靖州等地的叛乱;另一方面通过赈灾、减免税赋、减少刑罚等手段安抚各地流民;最后积极组织各州各省妥善解决饥荒问题,让大家有活干有饭吃,逐渐让天下安定,社会经济也开始慢慢复苏。

3.以千古圣君为榜样

朱见深最推崇的皇帝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在登基初始曾组织官员重新考订了《贞观政要》,并亲自作序:

朕惟三代而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尤莫若贞观之盛。诚以太宗克己励精图治于其上……朕将远师往圣,允迪大酋,以宏其治,固不专于是编,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为行远登高之助也。序于篇端,读者鉴焉。——成化元年八月。

十八岁的朱见深在登基的时候,已经以太宗皇帝作为自己的榜样了,而在他执政的23年中,他也基本做到了一位优秀帝王该做的全部事情。他安内攘外,平定叛乱,安置流民;收复河套,驱逐蒙古;犁庭扫穴,屠灭女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铁血君王。他宽厚仁慈,主动为于少保平反;原谅曾经迫害自己的叔叔;对待因饥荒而作乱的百姓,总是以安抚安置为主;对重用的文武百官完全信任,丝毫没有多疑的毛病,是一位克己慎独的圣贤。

结语

明宪宗朱见深在历史上的评价不算高,后世津津乐道的仅是他有恋母情结,独宠大他十七岁的万贵妃。

其实这些属于个人的私德问题,不应该作为评价帝王的一个考量标准。而且朱见深宠爱万贵妃恰恰说明了他是一位专情且深情,懂得知恩图报的好人。他即是好人也是个好皇帝,两者兼备,实属不易。

不可否认,晚年的明宪宗也有昏庸的一面,朝中甚至出现了“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奇葩景象。但瑕不掩瑜,朱见深依旧不失为一代明君。

他接手的大明是一副百废待兴的烂摊子,内忧外患不断;他留给儿子的,是一个内无民乱,外无强敌,经济发达,万民乐业的太平盛世。他用23年的时间,让大明重新焕发了生机,为接下来的弘治中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大明朝最被低估的一任皇帝,他是真正勤政爱民,拯救天下的一代明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