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时分,和煦的阳光照在米行街社区的一个院子里,被树枝打散后的光细碎的落到地面上,院子里的老竹椅上也散落了斑驳的光影,竹椅上坐着一个人,她的双手灵巧的操控着面前的线丝,一圈一绕一截一串,手指在线圈中划出一条条美丽的弧线,宛如魔法一般让人迷醉。
这双手的主人就是家住米行街社区的手工编织达人姚一浩。姚奶奶是1931年生人,今年已经86岁了,自从五年前老年大学开设手工工艺班后,她就参加了这个班,直到现在。“现在在手工班里学到的东西其实和以前教的都差不多,那些基础的早就学的很熟练了,更多的是想和其他人一起讨论研究新鲜的编织样式。”姚奶奶笑呵呵的说。
在编制班里像姚奶奶一样的坚持五年时间的人并不多,很多人都只来了几次,“在班里,有些人学了两节课就觉得太难不想学了,我总是会劝他们多学几次,多练几次就会简单的,但还是有很多人半途而废。”正聊着,姚奶奶起身走进屋里拿出了一些她编好的作品,里面有动物,有植物,有生活用品,每个种类的作品都栩栩如生。
其中一只蓝色的小狗,吐着舌头,耸着耳朵,后腿蹲着半坐在地上,抬着头,乌黑的眼睛望着你,仿佛会汪汪的叫出声;几只五彩斑斓的蝴蝶,两对美丽的大翅膀颜色艳丽,色彩鲜明,好像会翩然起舞于空中;两颗花生一黄一粉,其中的纹路深浅纵横,让人看着好生喜欢,其他的作品,像粉色的小猪、棕色的小马、紫色的葡萄、红灿灿的辣椒无一不是栩栩如生。“刚开始的时候我学习的是编中国结,这个用来练习基本功是蛮不错的,后来老师教什么我就编什么,到最后我就开始编我自己比较喜欢的种类。”姚奶奶比较喜欢编动物,家中最多的就是动物的编织品。“现在很多的样式都是从电脑上下载下来,或者和其他人讨论出来的,电脑上的样式比较新颖,也比较好看,不过都是人家帮我下载下来的,我可不会电脑。”姚奶奶笑着对记者说到。
手工编织其实已经存在于我国民间手工艺品中很多年了,千百年来,我国古代先民利用身边的资源,用他们的巧手制造了许许多多工艺性很强的小物件,其中用绳线编结和编织的物件在我国传统的工艺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编结,就是用线、绳编织出各种花样的网袋或饰物,古代俗称“绛子”或“络子”。姚一浩奶奶编织的手工艺品就属于其中之一。说起编结的手法,姚奶奶笑着拿出了她正在做的一个寿桃样式的编织品,向记者示范了起来。“线编的基本就是打结,一个作品就是由这样无数个结头组成的。”姚奶奶说完就用嘴叼起线头,手拿线丝开始编结,编了一会后寿桃变成了更加生动的样子。
在手工编织中,姚一浩奶奶就只使用一双手和一条线,没有任何其他的工具。“线有两种,一种是细线,一种是粗线,两种不同的线有它们各自适合的编结物品。”姚奶奶向记者介绍,有些动物像小狗就适合用细线来编,这样看起来比较精致,像蛇这种就适合用粗线来编,看起来比较舒服。但是细线编起来更费眼力和精力,编一只小蝴蝶要花上三个小时的时间,而编织一只小狗就需要一星期以上的时间,其中使用的细线更是要超过50米。“编结时候买线也需要多注意,有时候想用个绿色的线,让人帮我从网上看好,等寄到家里却发现里面存在着色差,一旦颜色和想象的不一样,这个线就不能用,所以现在我通常是在上课的时候向老师买线,这样就不会出现色差的问题,线的颜色也比较全。”姚奶奶说。
五年的时间里,姚奶奶编出来的作品已经有上千个,其中的大部分都已经送人了,“有人来我家看见了觉得喜欢,那就送给他们,他们开心我也开心。”姚奶奶笑着说到,“编这些小玩意儿也是我自己的兴趣,每编好一个都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也算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了。”
吴兴在线 作者 孙逸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