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官网(天水师范学院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

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关乎每个人的发展

营造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

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甘肃省教育厅特推出专栏

我们的教育故事

用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

一帧帧视频讲述您

成长路上的喜悦收获

教书育人的坚守感悟

家庭教育的幸福瞬间

支持教育的情怀担当

......

“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是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的精神写照。近年来,广大高校教师传承黄大年精神,踔厉奋发,把爱国之情化作报国之行。在甘肃,天水师范学院教授郭昭第领衔的中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今天我们了解这支团队的故事。

郭昭第和他领衔的中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秉承何昌之、史步蟾、张鸿勋、雒江生等数代天水师院学人严谨治学传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等方面传承了黄大年精神,演绎了新故事,谱写了新篇章。

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官网(天水师范学院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

郭昭第在主讲文学概论省级一流课程

立德树人担使命

郭昭第一贯主张较高境界的教育,应该是文化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更高境界应该是生命教育,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教育;最高境界应该是智慧教育,是开启和培养生命智慧的教育。他先后被评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两次获甘肃省社科成果一等奖和教学成果一等奖,负责的中国语言文学省级重点学科成功申报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规划并分文艺学、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五个方向招生;负责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文学概论被确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筹建伏羲书院,兼任常务副院长,开启差异化人才培养新模式;负责申报并成功获批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大学科技园,牵头申报并成功获批省级语言文字达标校、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学校等,最近被教育部确定为师范教育协同提质重点支持院校,为学校赢来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团队以高层次科研项目和教学成果奖支撑引领课程教学和课堂革命,多部讲义和成果获甘肃省社科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2021年12月安涛教授主持的“地方高校师范专业四融合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郭昭第教授主持的“西北地区地方高校学生成长差异化培养体系建构与实践”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加强线上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教材建设,借力疫情防控线上教学主阵地,协调推进五类一流课程建设和课堂革命,受到省教育厅的高度关注。

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官网(天水师范学院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

郭昭第与团队成员及学生在一起

团队成员主动承担本科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教学任务,以及教育实习实训等,平均每年完成教学工作量200学时以上。甘肃省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汪聚应教授先后担任副院长和院长,一直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受到学生普遍欢迎;马超教授所负责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被确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王贵禄教授主讲的电影概论和王桂丽老师主讲的艺术设计史首批接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团队成员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多次参加全国教学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等并获奖。

团队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和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等,多次举办世界读书日暨读书月活动、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及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和笔墨中国书写大赛等,多年来坚持带领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纪念天水市老子诞辰和孔子诞辰等活动。

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官网(天水师范学院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

团队成员王贵禄教授在主讲电影艺术概论

数以千计的毕业生已成长为全省中小学骨干教师乃至领军人物,对推进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特级教师、陇原名师和正高级教师霍军主持的“以强化文本解读能力的研修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自强不息建团队

团队每学期定期开展公开课教学、青年教师跟班听课、教师互相观摩,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大赛、青教赛等线上线下专题培训等,指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夯实学术基础,革新教学理念、内容、方式,整体提升团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团队中朱艳老师获甘肃省第五届青教赛文科组第二名和二等奖,李天英、朱艳、陈芳芳团队获首届甘肃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霍志军教授入选“飞天学者”特聘教授,与张文静副教授获学生评选的“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田峰博士入选“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郭富平博士获甘肃文艺评论奖等。

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官网(天水师范学院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5)

团队成员在给留学生授课

先后派出30人次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专题研修和参加学术交流。团队现有专任教师59人,其中教授12人(二级教授4人),副教授33人,博士25人,近年来1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获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2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入选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界人才。

立足地域创特色

团队立足陇东南、面向甘肃、辐射西北地区,形成了甘肃民间文艺与中国智慧美学研究、甘肃神话原型与中国唐宋文学研究、甘肃当代作家与中国乡土文学、甘肃地方文献与中国民俗文化研究、甘肃方言与中国语汇研究等学科特色和优势。近三年来获批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10项,出版专著16部,在《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甘肃省社科成果奖10项。

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官网(天水师范学院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6)

郭昭第(左二)与团队成员朱艳(右一)

郭昭第教授专著《中国叙事美学论要》获2019年甘肃省社科成果一等奖,其学术历程编入《美学人生——中国当代美学家美学工作者的学术之路》;王贵禄教授专著《高地情韵与绝域之音:中国当代西部散文论》获2019年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和2021年甘肃省社科成果一等奖,《历史作为镜像:文艺讲话与新时代中国文艺复兴》入选第十届敦煌文艺奖;霍志军教授主编大型陇右地方文献丛书《甘肃历代著作集成》174册,全面整理收录存世的甘肃地区历史上产生的稿本、抄本、印本文献;田峰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文人行役记的整理与研究”,其论文《宋代文人行役记的审美取向与价值追求》获国家社会科学办推介。

服务合作促交流

团队立足学科和专业优势和特色,主动适应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甘肃段建设战略需要,多次举办丝绸之路人文与艺术前沿问题国际学术会议、西北方言与民俗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伏羲文化论坛、全国杜甫与地域文化等全国和国际学术会议近20场次。

依托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甘肃华夏文明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中心,开展陇东南地域特色文化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产业调查研究。先后为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业提交咨询报告30余份,许多建议策略被采纳实施。2019年4月受天水市委宣传部委托,调研天水市2区5县的18家文化企业,为天水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提出一系列对策和建议。2019年7月全面调研天水市融媒体现状,撰写调研报告《关于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困难及路径研究》,被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

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官网(天水师范学院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7)

天水师范学院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多年面向陇东南乃至全省各地多所中小学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中小学幼儿园选派顶岗支教、混合编队等实习生数万名;依托“国培计划”等选派团队多年开展送教下乡、送经典下乡、红色经典润乡土等活动,为陇东南中小学幼儿园和农家书屋捐赠国学经典诵读本和自编《国学智慧读本》等上千册,为助力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推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团队还承担留学生培养任务,形成以短期语言教育为主的培养体系,接收了来自美国、加拿大、白俄罗斯、日本、韩国、泰国、巴西、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吉布提、利比里亚、也门、喀麦隆等国50余名留学生。这些留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在汉语交流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来自也门的留学生阿里经过近一年的学习生活,逐渐喜欢上了中国,喜欢上了天水。他由衷感慨:“最喜欢四月的师院,因为这里莺飞草长,春意盎然;因为砚湖边朗朗的读书声;因为操场上奔跑的身影;因为通向教室的烂漫樱花……”

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官网(天水师范学院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8)

团队举办世界读书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团队将继续大力弘扬黄大年精神,狠抓学校进入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支持院校等新机遇,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立足本职工作,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振兴中西部师范教育,促进陇东南乃至全省和西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官网(天水师范学院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9)

郭昭第简介:

郭昭第,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中国语言文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汉语言文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国语言文学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十四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专家,甘肃华夏文明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中心主任。专注文艺学、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主持和完成中国文学经典的生命智慧研究、中国传统文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中外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20部。29项成果获“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甘肃省社科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等。独著《理想 文献 社会:文学理论的超学科维度》《大知闲闲:中国生命智慧论要》《中国叙事美学论要》等3项成果获全国奖励和省级一等奖。主持的国学智慧教育创新实验研究、西北地区地方高校学生成长差异化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等多项教学成果获省级一等奖。曾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优秀教师二等奖和宝钢优秀教师奖。

审核:崔 坚

编辑:杨争荣

供稿:天水师范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官网(天水师范学院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