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铁道兵故事 张加毅诗文赞扬铁道兵(1)

张加毅,铁道兵应当记住的名字:

他是中国著名电影纪录片导演;他拍摄了铁道兵修建鹰厦铁路的纪录片《移山填海》,是中国纪录片的经典;他采访王震将军,将毛主席说的”哪里路难修,就派铁道兵”,写进歌词《英雄铁道兵》,并做为《移山填海》的插曲:“我们敬爱的领袖曾经这样地说过:哪里的铁路最难修,就派我们的铁道兵!”他晚年撰写回忆录,记叙拍摄《移山填海》经过,热情讴歌铁道兵的功勋。

他还是经典民歌巜草原之夜》的词作者。

致敬,张加毅先生!

名人与铁道兵:张加毅诗文赞扬铁道兵

原创 梅梓祥

刚刚发过公众号《我们敬爱的领袖曾经这样地说过:“哪里的铁路最难修,就派我们的铁道兵”》,其中引证张加毅写的歌词《英雄铁道兵》:“我們的毛主席,曾經这样說:“哪里路难修,就派铁道兵。”一些读者留言想多了解张加毅。

关于铁道兵故事 张加毅诗文赞扬铁道兵(2)

拍摄《移山填海》时的张加毅先生。

张加毅这名字,对许多人不熟悉,但提到他作品,会有不少人知道。比如,毛主席视察军事演习端枪瞄准、拳击沙袋等影像,就出自张加毅拍摄的纪录片《向毛主席汇报》。中国的经典民歌《草原之夜》“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看到这歌词,耳边会响起那亲切而优美的旋律,张加毅就是这首歌的词作者。

张加毅是著名纪录片导演,也是词作家。他拍摄过铁道兵修建鹰厦铁路的纪录片《移山填海》,创作歌词赞扬铁道兵,晚年撰文回忆拍摄《移山填海》,讴歌铁道兵的功勋与精神。

关于铁道兵故事 张加毅诗文赞扬铁道兵(3)

《移山填海》既是记录铁道兵英雄业绩的史诗性作品,也是中国纪录片的经典之作。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王震是“头功”。王震少年从军,学历不高,但他尊重知识、关心文化人,在中国知识界闻名。在铁道兵领导中,对部队的文化建设、所担负工程的宣传之重视,王震永远是“第一”。他担任铁道兵主官期间,铁道兵承接的黎湛、鹰厦铁路,留下的文化遗产:纪念碑、纪录片、画册、诗词歌赋、文艺节目等,其影响之广大、深远,这之后铁道兵所担负的工程难以超越。

关于铁道兵故事 张加毅诗文赞扬铁道兵(4)

张加毅在晚年的回忆录《记录辉煌》中,以《〈移山填海〉走向世界》一章,回忆纪录片《移山倒海》的拍摄经过:

1955年的夏天,我(其时张加毅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在厦门刚拍摄了《海防民兵》这部纪录片,忽然接到铁道兵司令员王震秘书的电话,请我到南平接受新任务。

在南平,我见到王震上将,他告诉我,铁道兵要修建一条约700公里长的鹰厦铁路,是毛主席的命令,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它要越过武夷山,穿过闽西的悬崖绝壁、原始森林,跨过海峡到达厦门,工程十分艰巨,除了时间紧、施工险,还有蒋军的炮火和飞机捣乱。铁道兵和厦门人民已向毛主席和党中央做了保证,他也立了军令状,1957年年底之前保证让火车开上厦门岛,给我的任务是用手中的摄影机记录这段历史。

张加毅在另一篇《鼓浪屿见王震》中,再次写到王震对拍摄纪录片的关心、支持:

在厦门海堤拍“走马”抛石的关键时刻,指挥部来人告诉我,王震司令员来电话,让我到鼓浪屿黄家别墅。我赶到黄家别墅,请王司令指示。他说:“没有指示,请你吃饭。”就餐时,王司令让我与他同坐一桌。酒过三巡,王司令员举起杯,让我也举杯,他讲:“各位父母官们,我给你们请了八一厂的电影导演,他来拍鹰厦铁路,今后他到哪里,请你们全力帮助。干杯!”这时,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重要的事情。

首长又指示他的秘书处长,给铁道兵军师团开一信函,函上说:“《移山填海》摄制组今后去你单位拍摄要全力协助。”这封指令信,对我拍片起了极大的作用,我们摄制组所到之处一路绿灯。

关于铁道兵故事 张加毅诗文赞扬铁道兵(5)

关于铁道兵故事 张加毅诗文赞扬铁道兵(6)

张加毅在回忆文章中,主要记述拍摄攻克鹰厦铁路三个“拦路虎”的经过:“5351”大爆破,即宫子湾大爆破;大禾山隧道掘进;填筑厦门海堤。

这里摘录一部分,既是对铁道兵的智慧与精神的礼赞,也是拍摄者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思想作风的真实记录。

鹰厦铁路全长近700公里,要穿越崇山峻岭,千沟万壑。在5351公里处,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如果按照传统的施工方法钻炮眼放炸药爆破,这五六百米的悬崖峭壁,就是三年也打不通。领导这个艰巨任务的是铁道兵某部的刘汉杰团长,他参加抗美援朝时就是一位善啃硬骨头的英雄。王震专门调他的团在此开山劈路。刘团长经过调研提出:“采用大爆破的方案搬走几座大山,铲除拦路虎。”这个想法得到王震司令的认可,爆破计划很快就要付诸行动了。

我们在工地上记录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次大爆破我当然也不能错过。我见了刘团长,他向我介绍大爆破的实施方案:“在一华里的山崖上打出几百个横洞和竖洞,装200吨炸药,一次爆破路基就基本成形了。”像这样的大爆破,当时在国内还未见过。我安排两位勇敢的摄影于成志、杨喜云在这悬崖上拍摄。

关于铁道兵故事 张加毅诗文赞扬铁道兵(7)

《移山填海》电影海报。

担任打通500多米路基任务的上千名铁道兵战士,眼下正在做大爆破前的准备工作。只见山崖峭壁上,战士们腰系保险绳,悬在空中,肩抵着风枪打着炮眼,发出一片震耳的风枪声。我们的摄影师也腰系保险带吊在崖壁旁,像猴子似的上窜下跳抢拍战士们动人的事迹。暴风雨来了,战士们为了争取时间,谁也不愿离开。风枪继续轰鸣着,与风声雨声交响在一起响彻山谷,我们的摄影机也哗哗地响着,摄影师身披雨衣腰系保险带,穿梭在悬崖之上,把这些动人的场面一一摄入镜头。

经过了几十个日日夜夜,在这一华里悬崖陡壁上打出了上千个大大小小的炮洞,大的可容十几人在里面活动,小的也足可容一人,载重卡车源源不断地运来几百吨炸药。战士们扛着一箱箱的炸药,攀上悬崖送到炮洞炮眼里去。向炮洞炮眼装炸药并不是件轻松的事,一个月以来,这里不断地下着雨,雨水顺着石缝灌进去,一不小心炸药就会渗水失去作用,于是一边向外淘水一边装药。

关于铁道兵故事 张加毅诗文赞扬铁道兵(8)

激动人心的大爆破就要开始了。如何保证将这次大爆破的镜头,拍出大气势来,我发了愁。200吨炸药,在一华里长的山崖上同时起爆,经过严密计算,只有将机器架在距起爆点200米处画面才能饱满。我找到刘团长,谈了将摄影机架在200米处的想法,刘团长惊讶了,他说:“你这不是弄玄哩,不要说200米就是300米,我也不敢保证你们的安全。”但为了记录这历史的瞬间,我坚持一定要把机器架在200米处不可。我们一起想办法,决定为拍摄师搭一个坚固的掩蔽部,前面只留10公分左右的摄影机,摄影师杨喜云同志被安排在里面拍摄,还有一位摄影师于成志在另一端拍摄,同样冒着生命危险。

关于铁道兵故事 张加毅诗文赞扬铁道兵(9)

《移山填海》电影海报。

起爆前,我与刘团长及两位摄影师研究议定了起爆信号与开机的时间,进入阵地以后全靠电话指挥联系。起爆的时间逼近了,大家各就各位都进入了战斗状态,我也拿一部电话机与摄影师联系。这时现场的气氛非常紧张,每个人都等待着命令,我和刘团长站在距爆破点500米处的山头上指挥,刘团长摇动了电话机,果断地下令:“大爆破开始!预备——1、2、3、放!”紧接着,“轰!”地一声连我们脚下的山头都像地震一样地颤抖起来,地动山摇间半座山头呼啸着飞向对面的山坡,一股浓烈炽热的火团拥着千万块巨石搬了家,还有一棵棵参天大树连根都推向了对面的山坡,大爆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5351悬崖上劈出了一条路基,上千的铁道兵战士和民工们站在对面的山坡上欢呼跳跃,庆祝这次大爆破的胜利。此刻我的心仍在“咚!咚!”地跳着。不容多想,我急忙奔下山向拍摄点跑去,爆破前的便道已完全不见了踪迹,我躲着山上滚下来的石头估计着方位奔向河边,艰难地爬上杨喜云的拍摄点,边跑边大声呼叫着:“喜云!喜云!”杨喜云同志听到了我在叫他,他兴奋地应答:“张导,我还活着呢,圆满完成了任务!”听到他的声音,我完全放下心来。冲到掩蔽部前,我仔细一看喜云,他的脸被爆炸的热浪和烟尘涂抹得黑红黑红的,辨不出模样了,暴露的头发和眉毛全都烧光了,只有一副白牙闪烁着欢乐的微笑。

《移山填海》影片中5351移山大爆破的近距离镜头成为震撼人心的经典之作,自从片子公映以来,这个镜头被许多的电影电视节目采用,作为介绍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成就具有说服力的资料。尤其在建国五十周年大庆之际,我又看到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采用此镜头,反映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史。

关于铁道兵故事 张加毅诗文赞扬铁道兵(10)

《移山填海》电影海报。

张加毅回忆录《记录辉煌》一书中,介绍《〈移山填海〉走向世界》的“走向世界”,是指这部纪录片1957年2月刚刚完成,就被文化部选送参加捷克国际电影节展映。捷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是世界著名的五大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曾先后获得二十多个奖项。《移山填海》在电影节放映,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现场不时爆发掌声、欢呼声。观众向张加毅竖起大拇指,喊出:“中国解放军,厦门人民伟大、可敬!”中国驻捷克大使馆举行八一建军节庆祝招待会,邀请各国驻捷克武官观看 《移山填海》。武官看过电影,纷纷与张加毅握手,向英雄的解放军致意。美国武官从影片中看到中国人的智慧与勇敢吃苦精神。这部电影也作为欧美国家介绍中国的资料使用。享誉世界的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将此片在巴黎举行招待会放映,给予很高评价。

铁道兵,英雄的部队,也曾随着这部电影纪录片“走向世界”。

关于铁道兵故事 张加毅诗文赞扬铁道兵(11)

张加毅在拍摄《移山填海》期间,耳闻目睹铁道兵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事迹,创作了两首歌词《光荣的铁道兵》、《九龙江畔我家乡》发表于当时铁道兵编印的不定期文艺作品选集《沿着红军走过的道路》。

《光荣的铁道兵》歌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铿锵有力,富有战斗气息,对组建不足10年的铁道兵的性质、任何做了形象、生动、凝练的概括,由衷地赞颂。其中一句毛主席说“哪里路难修,就派铁道兵”,推想出自王震将军向张加毅介绍鹰厦铁路的谈话。张加毅将毛主席对铁道兵的期望,创作了歌词、并作为《移山填海》纪录片插曲,从此广为传颂。

《九龙江畔我家乡》抒情、优美、欢快,民歌味浓郁,表现美丽富饶的家乡,因着“铁路”,“山河不再把路擋,火車带着幸福來”的一幅美好图景。这首歌词也选做了《移山填海》的插曲。

附:张加毅歌词:

关于铁道兵故事 张加毅诗文赞扬铁道兵(12)

光荣的铁道兵(外一首)

风在耳边吹,

車轮脚下轉,

光荣的铁道兵,

勇敢地去作战。

北起兴安岭,

南至睦南关,

我們到哪里,

铁路就出现。

战士們一使劲,

忙坏了绘圖員,

去年的新地图,

今年又改版。

穿过大平原,

越过高山巅,

前程怎么样?

一定不輕松。

我們的毛主席,

曾經这样說:

“哪里路难修,

就派铁道兵”。

什么最珍貴,

祖國的信任,

战士感到骄傲,

战士感到光荣。

风在耳边吹,

車轮脚下轉,

光荣的铁道兵,

勇敢地去作战。

关于铁道兵故事 张加毅诗文赞扬铁道兵(13)

九龙江畔我家乡

淸淸喉咙唱山歌,

山歌一唱心開怀,

唱得鷄毛沉河底,

唱得石头浮上来。

九龍江畔是我家,

我的家鄕眞可爱,

茶树果木遍山野,

红盈盈的杜鹃滿山開。

九龍江畔是我家,

我的家鄉真可爱,

万山的森林望无边,

金银煤铁地下埋。

我們用两只万能的手,

把铁路引到家门来,

山河不再把路擋,

火車带着幸福來。

昨天还是花開的,

今天要把工厂盖,

昨天森林无人动,

今天動手來開采。

山歌越唱越有劲,

一支一支溜出来,

唱到日头落西山

唱到太陽出东海。

《移山填海》插曲:“我们敬爱的领袖曾经这样地说过:‘哪里的铁路最难修,就派我们的铁道兵’……”

关于铁道兵故事 张加毅诗文赞扬铁道兵(14)

编辑: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