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很有趣,知识就在您身边,每日一宝带您从文物的蛛丝马迹,看穿尘封已久的秘密。今天要为您解读的宝贝是道袍。

道袍,长127厘米,宽214.2厘米,方形,无袖,颈部有圆孔。这件用于道教仪式的华丽长袍,上面绣有350位神仙。这是一件世袭长袍,它应该是放在道士的肩膀上,当道士举起双臂时,长袍上的装饰图案会被看到。长袍上描绘的350位神仙代表了道教万神殿的神,包括了三清、三仙和玉皇大帝。

道袍蟒袍推荐(每日一宝道袍)(1)

道袍,通常指道教服饰,是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长袍。可以分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种以上服装,均取肥大宽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断尘凡之意。道士的衣冠均上承轩辕黄帝,道士因此也被叫做“黄冠”。此外,道袍还有另一个含义,那就是指源自中国古代汉服“褶”(相传周武王亲制),在明代演变为道袍,是明代男子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作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后在清初“剃发易服”的政策下消亡。道教服饰作为汉服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发源于春秋战国时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道教本起自民间,并同当时的农民起义相结合。后曾受宠于官方,逐渐分化为众多的派系,影响也不断扩大,成为和儒、佛相抗衡的一大宗教。纵观道教的发展,它的繁荣衰落始终与社会政治有着密切关系。东汉是道教的初创期。道教最终形成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成书于东汉中晚期《太平经》得以流传,张角奉《太平经》传教,号为太平道,信徒遍布天下;二是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道教初期的两大教派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基本信徒都是普通的百姓,其传播手段不依赖于官方,教义比较简单,组织也比较单纯,因此后世称这一时期的道教为原始道教。

道袍蟒袍推荐(每日一宝道袍)(2)

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内部逐渐分化,一部分仍在民间流行,一部分却向上层发展。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这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 道教的教规、仪范经过寇谦之和陆修静修订以后,逐步定型。陶弘景继续吸收儒、释思想充实其内容,构造了道教的神仙谱系,叙述道教的传授历史,主张三教合流,对以后道教的发展影响也很大。隋唐时期,道教的发展进入了兴盛阶段。唐代的统治者为了抬高自己出身的门第,自称是老子的后裔,于是崇奉道教成为时尚。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规定三教的次序是:道先、儒次、佛最后。唐武宗继位后,更进一步兴道灭佛,使道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北宋时期,最高统治者继续效法唐朝皇帝的做法。唐宋统治者的这一系列崇道措施,对道教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这时道士的人数大增,宫观规模日益扩大,神仙谱系也越来越庞杂,经书的数量更加增多,并汇编成“藏”,正式加以刊行。著名的道士和道教学者也相继出现。南宋时代,在与金、元对峙的形势下,道教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宗派纷起。新的教派力图革新教理,大多主张道、儒、佛三教结合。在修炼方术方面则着重于内丹,强调精、气、神的修炼。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创立儒、释、道兼容的全真道。

道袍蟒袍推荐(每日一宝道袍)(3)

到了元代,全真教因王重阳的弟子邱处机被元太祖重用而盛极一时。这时,南天师道为了与新起的全真教相抗衡,又融合了南北朝以来所形成的道教的其他儿个小流派,如上清派、灵宝派和净明道等,到元代终于归并而成了正一道。此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宗派,继续流传。明朝时期,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在当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但是在明代中叶以后,道教逐渐由盛转衰。清朝统一全国后接受了佛教,对道教采取了严格的防范和抑制的政策。清初的顺治、康熙、雍正从笼络汉人的角度出发,抑制程度较为宽松,雍正是唯一优待道教的皇帝。乾隆尊喇嘛教为国教,之后的清朝皇帝对道教的限制不断加强。鸦片战争后,国家落后衰弱,西方思潮入侵,道教的发展更是江河日下。民国期间,新文化运动使道教思想受到极大冲击。如今,道教重获新生,道教和道家已经走出中华大地,正在朝着国际性宗教的未来稳步前进。

道袍蟒袍推荐(每日一宝道袍)(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