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人多,胡同多,规矩多,商业繁荣,当然北京人买东西也很讲究,喜欢去老字号。二锅头当然选牛栏山,照相去大北,就连酱菜也必须是六必居……

北京老字号都聚集在哪里(这里曾是老北京的品牌中心)(1)

话剧《万家灯火》

人艺的话剧《万家灯火》里的何老太太讲究老礼,就连将要离世的布鞋也要选步瀛斋。临了了,何老太太说“要步瀛斋的鞋,鞋不合脚,我不走。”这就是老字号对北京人的影响,而且老字号一直影响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第一大元帅—朱德总司令,为使戎马一生走过艰辛的双脚,得到最好的休养,甚是偏爱千层底布鞋,内联升多次为其制作舒适、透气的布鞋。

北京老字号都聚集在哪里(这里曾是老北京的品牌中心)(2)

前门大街历史悠久,明、清至民国时皆称正阳门大街,民众俗称前门大街。清初把东城的灯市挪到前门一带,而且为了维护皇权的尊严,戏院、茶园、妓院只准许开设在城外,于是前门大街较前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荣。清代大街两侧陆续形成了许多专业集市,如鲜鱼市、肉市、果子市、布市、草市、猪市、粮食市、珠宝市、瓜子市等。附近胡同内随之出现许多工匠作坊、货栈、车马店、旅店、会馆以及庆乐、三庆、华乐等戏园。

各种各样的市场造就了前门大街的繁荣,也造就了这里的许多中华老字号,如全聚德、大北照相馆、老正兴饭庄、盛锡福、六必居、同仁堂、瑞蚨祥、长春堂、内联升、张一元,月盛斋、都一处等多处老字号,分列前门大街两侧。

由于前门大街的老字号太多,不便一一说起,我们不妨一起看一下老北京的内联升布鞋,朱老总喜欢的布鞋。

北京老字号都聚集在哪里(这里曾是老北京的品牌中心)(3)

前门大街中的内联升

内联升始建于公元1853年(清咸丰三年),创始人赵廷--武清县人。他早年在京城一家制鞋作坊学做鞋,由于悟性极高,很快便学得一身好手艺。在积累了丰富的客户人脉和一定的管理经验后,赵廷决定自立门户。很快,在京城一位人称丁大将军的万两白银入股资助下,资助赵廷创办内联升靴鞋店。

慧眼独具的赵廷分析了当时京城制鞋业的状况,认为京城缺少专业制作朝靴的鞋店,于是决定办一家朝靴店。打坐轿人的主意,利用人脉关系,为皇亲国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

内-指大内宫廷;联升-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宫廷官运亨通,连升三级。过去老北京人有句口头禅: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意思是说穿上内联升做的鞋,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老话儿说:爷不爷先看鞋。北京人出门在外,没双好鞋那可不成。脚底有了劲儿,脸面上才有光。老北京的好鞋上哪儿买去?内联升啊。老年间那阵子,洋车夫穿的是内联升做的洒鞋,朝廷文武大员穿的是内联升做的朝靴,就连那清朝末代皇帝登基坐殿,穿的也是内联升做的龙靴。

内联升对来店做鞋的文武官员的靴鞋尺寸、式样等都逐一登记在册,如再次买鞋,只要派人告知,便可根据资料按要求迅速做好送去。同时,也为下级官员晋见朝官送礼提供了方便。一本详录京城王公贵族制鞋尺寸、爱好式样的《履中备载》由此而生。

《履中备载》是中国最早的"客户关系管理档案",已被编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课程案例库。如今,服务对象变成了普通百姓,但以诚相待、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却保持至今。

1956年至1958年,鞋店完成了它经营方向上的转变,进入转变--发展时期,鞋店也由 "私方"变成了国有企业,此时,内联升千层底布鞋成了北京名牌产品,并且走向全国各地。

前门大街中的老字号是百年老店,每一个老字号背后都藏着很多故事,所以来北京一定要去前门大街瞧瞧老北京的老字号、老店,这里有大学问。

(责编:李军喜)

本文系BeijingCom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