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我来告诉你今天贵圈在热闹些什么,因为今天关键词只有一个——

周杰伦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1)

十几条热搜霸屏,朋友圈被分享的新歌链接吞没,从线上到线下你都清楚地知道,大家耳机里放的是什么歌。

每个人对这首歌的反应,都是感叹号。

所有迹象都清晰地指向一件事:

那个乐坛Top 1的顶流回来了。

这是冷宫般的华语乐坛,阔别多久的一场狂欢?

但新歌循环到第10遍,我的脑壳似乎渐渐降了温。职业病作祟,一个问题从满脑盘旋的音符中突出重围,跃到我眼前——

我们到底在狂欢些什么?

对啊。

这场派对,是为了童年偶像的华丽回归,为了华语乐坛的再起波澜,为了听觉记忆的再度苏醒,还是就单纯在享受集体情绪?

更明确地说,我在好奇——

我们的狂欢,真的是为周杰伦吗?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2)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3)

这今天这波高潮到来前,这场赛博派对其实已经暗暗蓄了几天的劲。

7月1日,周董沉寂有些日子的社交媒体突然集体更新,宣布新作已经就绪。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4)

虽然文案里的“哥”字让人有起不好的记忆……但不妨碍他获赞近20万,平地扔了一个惊雷。

谁让这张专辑口气大到直接叫《最伟大的作品》呢。

接下来,和这张专辑相关的每个数字,都呈现出几何级狂飙。

今早九点,某音乐APP发博庆祝周董新专辑的平台预售达到160万。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5)

然后,引来的却只有无情嘲笑——

你这边怎么才160万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6)

是的……

在其他软件上,这张专辑的电子版预售量都已经是这种量级了——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7)

这几百万笃定下单的人,甚至连这张专辑的一个音符都没听过。

堪称盲盒经济的新高峰。

终于,今天中午十二点,专辑先行曲《最伟大的作品》的发布,把大众热情彻底点燃。

首发MV的小破站,今天全天全时段,始终保持着10万 的在线观看人数。

截止这篇稿子写完,各个平台的播放量都破了千万量级。

当然,数字位数再多,也不如看弹幕的盛况更直观——

密恐者头皮发麻的程度。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8)

但见惯大场面的周董老歌迷,底气并非来自这些空泛的数字。

而是在任何顶流发新歌,动辄会被#难听#词条送葬的当下: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9)

周家军刷上热搜的#yyds#,已属于乐坛奇观的范畴,堪称降维打击。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10)

他们的底气,就在于唱这首歌的,是周杰伦本伦。

参与这场赛博联欢的方式很简单:发表点什么。

首先,大多数听完歌除了“好”字啥也夸不出来的嘴笨人群,只能拆解歌的各部分,从歌词、钢琴、rap再到mv里的魔术,挨个夸起。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11)

然后是堆叠各种极限词,比蒸煮还要狂的:

17岁的夏天,除了周杰伦谁还配代表?

华语乐坛最高的山尖,除了他谁还配站?

“世代的狂,音乐的王”,这样的歌词除了他还有谁配唱?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12)

奉行价值观“牛x就完事了”,这也是朋友圈刷屏的主力军。

再进阶一点的歌迷,就要给网友上文化课了。

翘着小胡子的是哪位艺术家?常玉是谁?要的又是什么花朵?

歌词和MV的细节给你掰开揉碎,一字字一帧帧地夸。

盛况堪比全网解读高考作文题目。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13)

感觉我一天在热搜学到的,比上了这么多年文学艺术课学到的还多。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14)

参与MV的郎朗,也被网友编排成缺德笑话,成为今日一大爆梗。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15)

他本人出来解释了一下“不是胖,是婴儿肥”吧,网友笑得更大声,直接送他登顶热搜。

得,身材梗算是过不去了。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16)

数十条的爆款词条,是否真证明了这首歌是“最伟大的作品”?

倒也不见得。

歌词援引艺术,异国情调曲风,他没玩过吗?

才艺汇演式MV,我们没见过吗?

大多数人吹捧的,真不是周杰伦做得有多“杰出”,而是他二十年如一日的“不失手”。

周杰伦宛如成了这个时代里,难得的一种稳稳的幸福。

大众对先行曲的讨论,最密集出现的关键词,是这俩字——

“内味”。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17)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18)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19)

这话说得,好像周杰伦掌握着一个神秘独家配方。

只要他出手炮制,就能把我们精确传送到那个“麻雀抖腿”的夏天、“黄瓜飘零”的童年。

这也是让我开始循环这首歌的根本原因。

而让我临时按下暂停键的,是另一个问题——

这“内味”,到底是啥味?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20)

周董今天上热搜的歌曲不止新歌《最伟大的作品》。

多年前的经典作品《夜的第七章》《以父之名》《夜曲》等,今天集体复活。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21)

只要你稍微回忆一下这几首歌,就get到原因——

新歌身上的旧曲味很浓郁。

旧调重弹,就是“内味”咂摸出来的第一层味道。

就我个人而言,看到了与09年专辑《魔杰座》的callback。

还记得那张专辑里,有一首同样是以魔术师身份演绎的《魔术先生》吗?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22)

在这首老歌的开头,收录了周杰伦和徒弟巨炮的对话:

“诶杰伦

你这音乐让我想要变魔术的感觉”

这句对他音乐味道的抽象描述,在新歌《最伟大的作品》里被具象化、可视化,各种突破时空的魔术表演贯穿了整个MV。

开场,周董潜入巴黎著名的莎玛丽丹百货,偷偷弹奏一台古董钢琴。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23)

嗯,欧洲、古建筑、古典音乐、魔幻……

一系列在《威廉古堡》《夜的第七章》等早期作品中便已经大量存在的经典周式元素,在10秒内已经全体到齐。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24)

《威廉古堡》

而他在钢琴上谈什么呢?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25)

《Secret》。

在他的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这是一首只要在旧钢琴上弹奏,就能回到过去的神秘乐曲。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26)

这部15年前的作品的穿越主题,回到2022年,成为了新歌故事的药引。

周董由此穿越到了1920年,开始了《午夜巴黎》式的,和艺术大师们的会面。

对了。

为了显瘦(开玩笑)安排的与郎朗的斗琴,更堪称对电影的一比一复刻。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27)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28)

到这里,另一个关键词又出来了。

穿越。

从最早的,唱“回到当初爱你的时空”的《反方向的钟》。

到致敬哆啦A梦的《时光机》。

再到“穿梭时空过瘾又嚣张”的《乱舞春秋》。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29)

当然还有已经提过的《不能说的秘密》。

穿越早就是他玩得最转,也最出彩的主题。

总的来说,《最伟大的作品》很像是他既往一系列标志性元素的整合加工。

连传递的意指,其实也没有超出既往的音乐——

给达利表演叉子弯曲魔术的场景,结合这位画家的代表意象,融化的时钟。

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周氏幽默味道。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30)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31)

而领着印象派大师莫奈认识中国工笔画。

则有种当年中国风歌曲里强调弘扬东方美学的意味。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32)

《最伟大的作品》好听吗?

是不错,郎朗上耳(bushi)。

但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首很“典型周杰伦”,很“复古”的作品。

“内味”,是这种旧日里的令人感到安心的经典气息。

早在两年前的《Mojito》里,我就已经嗅到了这股“味”。

这首歌刚出时也引起了一些非议,倒是中间的一段rap接受度普遍不错。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33)

回想起来,好像也是因为这段rap特别有“内味”——

跟《魔杰座》里一首小丑主题的《乔克叔叔》开头那段rap,从旋律,到MV画面动作,到歌词押韵的韵脚,几乎一模一样。

不信你们可以去听听。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34)

经典气息不仅让歌迷安心,也让创作者感到安心。

说白了,一种呆在舒适区的感觉。

大家别误会,飘并不是要指责什么。

毕竟这片安全区域周围密布的荆棘,我们都看得见:

在《Mojito》之前,周杰伦一连有好几首单曲没被买单。

18年的《等你下课》,在豆瓣惨获6分评价。

后续的《不爱我就拉倒》,“哥练的胸肌如果你还想靠”的现象级歌词引发群嘲,铁杆歌迷听了都想拉倒。

19年的《说好不哭》,稍微捞回口碑之余还是被吐槽和五月天一起贩卖情怀。

再狂的王,也会被现实的荆棘扎痛。

或许是《mojito》那段rap试水“复古”的反响相对理想,才有了这一次的全面“穿越”?

我不敢下断言。

但确实,我们肉眼所见的就是,在几次试图贴近90、00后新听众的尝试都碰壁后,周董回到了自己和我们共同的舒适区。

这才是“内味”的本质——

一种时光况味,对过去集体记忆的唤醒。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35)

近年,周杰伦每每出新歌,总会引起这样的赛博狂欢。

除了吹爆的,激烈争议也不少——

黔驴技穷。

江郎才尽。

晚节不保。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36)

这种指责其实难以成立。

毕竟,如果这就算“才尽”了,那那些内娱爱豆们的噪声污染又算咋回事?

但,我会觉得它们的出现可以理解。

一个现象级的音乐人,被吹毛求疵是种必然。

你可以想想,我们对周杰伦曾经的定义是什么?

他是叛逆少年的偶像,是乐坛的另类存在,是不断用最不可思议的音乐改造审美的怪才。

我们最爱的,其实是他身上的新锐

但在跨入中年,思想逐渐沉淀,身体逐渐圆润,前卫感向奶茶屈服后。

他怎么去做出新一代人所理解的新锐?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37)

网友评价:一个比一个圆、胖哥俩、合肥……

这无关否定,而是客观承认个体的局限性。

90后的你我尚不能理解时代。

要求43岁的周杰伦依旧领先时代,依旧年轻叛逆,依旧替我们说出我们自己都没想到的话,未免太强人所难。

但我们对周杰伦的要求,已经刻在了这个高度。

他的任何前进和倒退,注定会被放到放大镜下反复检阅。

这是中年周杰伦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包括这次难得的全网吹,对他又算得上好事吗?

说到底,这首歌带给我们的就像它的主题——

穿越。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38)

我们仿佛在瞬间被拉回那个久远的暑假,骄阳在头顶跳舞,知了恣意叫嚣,暑假作业还乖乖躺在书包里。

朋友说:“嘿,周董发新歌了”。

于是我们一同在一台电视前聆听,在同一个网络上热烈讨论,就像往日重现。

与其说,我们爱的是《最伟大的作品》有多惊艳。

倒不如说——

我们爱的,是一种回到过去的幻觉。

这场狂欢的本质,是一场集体回春。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39)

支配了一代人耳机的周杰伦,已经足以引发我们的音乐乡愁。

长大之后,我们被夺走了听音乐的时间,被打磨掉了听音乐的热情,也逐渐丢失了对新音乐的兴趣。

在新时代的华语乐坛里,我们是茫然的。

不知道怎么听,也不想听。

但周杰伦还在。

即便不再尖锐叛逆,他也始终有把我们一秒拽回从前的魔力。

周杰伦发新歌≈一次时空旅行的机会,已经是我们这一代的集体认知。

庆幸的是,周杰伦曾经开辟的“舒适区”是如此广阔。

大到他即便躺平,也能滚来滚去触不到边界。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40)

但只是,如我前文所说,周杰伦被困住了,我们也被困住了。

之于周杰伦。

我们不愿意看中年的他对着看不透的Z时代写割裂的歌,于是反复希望他带回从前的自己。

乃至,对他的期待降级到“能发歌就心满意足”。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41)

对一个曾经才华乱淌的创作者,这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最后,还是说回那张《魔杰座》的callback吧。

这不算周杰伦最知名或者口碑最好的专辑,但飘觉得它跟周杰伦的人生轨迹甚至心路历程,算是高度重合了。

这张专辑玩了个马戏团的主题,周杰伦在里面演了两个角色:

一个是魔术师,一个是小丑。

按歌曲顺序来看,前面唱的《魔术先生》,就像早年意气风发的周杰伦。

那时的他,是台上最风光的魔术师,得意地唱着:

“他是小丑,我是大师。”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42)

而排在后面的那首《乔克叔叔》,则如成名后看尽人间风光的周董。

在马戏团打烊后,他是看尽人间悲喜的小丑,深夜独自低吟:

“我不是孤独的小丑,你笑了之后,不需要记得我。”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43)

那时他还能嘴硬,喊着自己并不孤独。

到如今,43岁的他站在高处太久,无敌终究走向寂寞。

于是,在新歌《最伟大的作品》里,他披着魔术师的皮,唱的却是小丑心态:

“这世上的热闹,出自孤单。”

表面上他是魔术大师(他不是魔术师他只是个小丑)(44)

是的,就这一句话,戳破了这场狂欢的本质——

大众的热闹,出自他的孤单。

《最伟大的作品》是周杰伦献给老听众的一次舞会。

他在台上表演着各种魔术。

我们欢呼,我们碰杯,我们抚掌大笑。

落幕后,他独自回到后台。

脱下魔术师的礼帽,带上小丑的红鼻子。

一个最伟大的作品——

一场他和我们共同完成的穿越魔术,至此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