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无数个词汇形容母爱,或温柔,或慈祥;或勇敢,或无私。可一说到父爱,就变成了不一样的画风。那些用来形容父爱的成语,或是“父严子孝”,或是“过庭之训”,似乎都与温情无关。

更有甚者,将父爱与亲情缺失挂钩。一句“丧偶式教育”,一句“爸爸带娃活着就好”,抹去了父爱的存在,让父爱成为了调侃。

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父爱如山是对父爱最好的诠释。父爱是顶梁柱,父爱是责任,父爱是孝道的基石。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什么是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而孝道则是尊敬长辈,关爱父母的文化传统,包括了子女对父母长辈所有应尽的义务。

“孝”字,从结构形态上来看,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则是“子”字。我们可以直观地理解为,老人为子女撑起了一片天,而子女则是老人最坚固的依靠和退路。老人与子女之间是相互依靠,相互扶持,互相成就的循环关系。

当我们还小的时候,父母长辈就是我们的天。他们用一生的努力,为我们的未来尽可能地铺一条康庄大道。父爱,或许没有母爱那么细腻,没有母爱那么无所不在。但父亲看似不靠谱的“缺席”,却恰好是父爱的体现。

古时候,男主外女主内。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母亲没有办法抛头露面,父亲就承担起了全部的家庭责任。不管他背负着多少压力,都只能毫无退路地成为家中的顶梁柱。我们总是在说着“孟母三迁”的故事,感叹着这位了不起的母亲造就了孟子这样的伟人。可是我们却忽视了始终没有在故事中出现的父亲,那个怀才不遇的读书人选择弃文从商,孟母才有了三迁的底气。

现代社会,父亲的压力似乎少了一些,因为母亲也能在职场拼搏,一起为家庭努力。但现实对女性依然存在着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父亲始终无法放慢自己的脚步。职场上,有太多被拿捏着的年轻人,他们不敢对职场的不公说不,只因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他们的肩上背负着希望,也背负着责任。

我们历来崇尚孔孟之道,而儒家所说的孝道,可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赡养老人。所谓赡养,是我们对孝道最浅显的认知。让父母长辈吃饱穿暖,有瓦遮头。我们照顾着父母的饮食起居,照料着父母的健康,保障父母的物质生活。

可对于孝道而言,赡养远远不够。可能有人会说,我每个月准时给父母转账,定期都会看望父母,陪他们吃顿饭。我还有我自己的家庭,但我已经尽可能地孝顺父母了。真的是这样吗?孝道,就是每个月冷冰冰的转账吗?孝道,就是坐在父母家里玩手机吗?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重,没有耐心,还称得上孝道吗?

回想小的时候,我们不会吃不会喝,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世间生存的所有技能,都得父母不厌其烦地教给我们。可到我们长大了,为什么对父母就没有这样的耐心了呢?难道是因为,能耐心对付父母的人,只有他们的父母吗?而他们的父母,已经不在了吗?

我们总是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对我们的好,把父母对我们的爱毫无保留地转嫁到我们的孩子身上。却忘了我们曾经的那片天,如今也需要我们的回报。

妈妈或许还会絮叨两句,可沉默寡言的父亲,只能把所欲的委屈吞到肚里。爱哭的孩子有糖吃,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出现在我们尽孝的时候。乌鸦尚且反哺,我们总不能做得比乌鸦还差劲吧?

赡养也好,敬养也好,这都是儒家的孝,其实还包括感恩,感恩社会,感恩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少。他孝的是大义,是大家,唯有国泰民安我们的小家才有可能幸福美满。

我们会对伴侣说爱,会对孩子说爱,偏偏对着父母说不出口。父亲节就要到了,正是那句欠了许久的“爱”。

父爱恩重如山的感悟(荐读父爱如山对父爱最好的诠释)(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