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读书岁月

文/陈悠悠(济南市钢城区)

我依稀记得,小时候母亲给我讲的睡前故事,都是只在本地流传的带着乡音的通俗故事。上学后,我得知了开天辟地的盘古,勇敢的后羿和甘于奉献的女娲。亲戚家的《格林童话》让我爱不释手,借助拼音我勉强看懂了白雪公主和小红帽的故事。原来,生活和书本里藏着这么多有趣、神奇的故事啊。母亲说,要想知道更多的故事就要努力认字、读书,从那时起,我在心里种下了一颗读书的种子。

上中学期间,我学习成绩优异。我喜欢读语文课本里的文章,我至今记得张老师在班里读我范文的情景,也许老师也没想到,那篇小小的文章竟成为我日后写作的萌芽。我把英语单词背得滚瓜烂熟,背诵史地生知识点更是不在话下。我发现,原来书本里藏着写作的密码,还可以穿越历史长河,认识广阔的自然风貌,探索生物世界的奥妙。老师说,知识是农村孩子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那时候,学校没有图书馆,接触不到课外书,我便单单沉浸于收获知识的充实,同学们却从书里找到了另外的乐趣。

那个时候风靡武侠小说,很多男生在课上偷看什么《七侠五义》、《天龙八部》、《雪山飞狐》的小说,常常被老师抓个正着。我很好奇,便借了一本金庸的《神雕侠侣》看,小说的文笔既有诗意又有豪情,每个人物活灵活现,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让人恨不得一气读完。有一次我把书带回家了,母亲发现了,她十分伤心,对我进行了一番正统教育,并建议我读四大名著。我便乖乖还了书,向同学们打听了杨过和小龙女的结局,并读完了三大名著。课余时间,我也会和大家围在一起,看那几个男生把黑板擦一敲,模仿单田芳说评书:“话说那日……”,老师一来,我们就一哄而散。现在想来,还是令人忍俊不禁。

读师范时,老师给我们讲解古今中外文学史,带我进入了更广阔的文学世界,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博览群书了。我开始背《论语》读《诗经》,感受古典诗词韵味,并读完了《红楼梦》。走进图书馆仿佛穿越了时空一般,我跟着鲁迅一起为旧时代呐喊和彷徨,我为骆驼祥子的命运而鸣不平,我沉浸于《边城》那优美的湘西风光,无法自拔。我开始借书读,《平凡的世界》告诉我,每个平凡的人都可以书写不平凡的人生。《简爱》、《巴黎圣母院》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领略了西方文学的魅力。和图书管理员混熟了,我这个vip还可以多借几本书呢。

我有一回逛书店,看见《曾国藩家书》,便感到一股奇特的文化魅力扑面而来。翻看其中的家书、日记、诗文和奏疏,甚为喜欢,便买了下来。后来,我又买了余秋雨、季羡林、契诃夫和莫泊桑等作家的书,认真拜读。平时我也喜欢阅览《读者》、《诗刊》等杂志。从那时起,我养成了做笔记和记日记、练笔的习惯。兴致高了,就开始尝试投稿,我的生活便多了一份淡淡的期待和乐趣。

当然,我也读点别的。那个时候流行看三毛和琼瑶的小说,我跟着同学去书店租书,几毛钱就能看一天。我喜欢三毛的叙事风格,喜欢琼瑶的故事情节,我们常常被小说的爱恨情仇感动的稀里哗啦,哭完了竟然觉得通体舒畅。那时的我还萌生了书店老板的伟大理想,自由地徜徉于书海之中,那将是何等的惬意呵!

参加工作后我开始忙了起来,每天要处理纷繁冗杂的事务,好像总是没有完整的时间可以读书,办公桌上的专业书籍和文学著作渐渐蒙上了一层灰尘。科技发展越来越快,快节奏的生活需要碎片化读书,快捷,时效的电子书开始风靡一时。现在,只要有手机,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杂志新闻、文学名著、网络小说等。然而我总觉得电子书用于获取信息、浏览梗概是可以的,真正入心入境的阅读,仍非纸质书莫属。单是那种肢体与文字的触感,就比手机屏幕温暖许多,用手执书,尽显我们对于书本的虔诚和敬畏,淡淡的书香迎面扑来,让我们的心变得安静,而且也不必担心手机辐射、视力下降等问题。其实,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只要能沉下心来阅读,汲取文字背后的营养,都是可取的。

难忘的读书岁月,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重现,我仿佛看到一个散发着书香的小女孩,从天真走向成熟,由浮躁趋于淡泊。在书中,她看到世界的不同侧面,她的视野变得开阔,内心变得充盈,精神变得丰富,她的心灵之舟驶进文学的港湾,被文学氤氲的岁月焕发着异样的光彩。读书,让她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在一个洒着月光的晚上,在柔和的灯光下,翻开你心爱的书籍吧,读进心里的书,看进眼里的字,敲击过心灵的文,会深深地铭记在脑海,永不磨灭。

怀念那时纯粹的读书的日子(难忘的读书岁月)(1)

壹点号 望月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