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餐车走进中南海一个成功的伟人背后,都隐藏着若干平凡的无名大师程汝明就是其中一位,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毛泽东身后的烹饪大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毛泽东身后的烹饪大师(毛泽东身后的烹饪大师)

毛泽东身后的烹饪大师

从餐车走进中南海

一个成功的伟人背后,都隐藏着若干平凡的无名大师。程汝明就是其中一位。

1926年,程汝明出生在山东莱州的乡村,为了改善贫困的生活,13岁便跟着一个老乡去了天津。10年间,他先后在会中饭店、犹太俱乐部、维克多利餐厅学徒,由于他善于动脑、不辞辛劳,熟练地掌握了俄、法、英等各系西餐的厨艺。

建国后,他已是“学贯中西”、红案面案无所不精的名厨。1950年初,程汝明被铁道部选中,参与筹备新中国第一次承办的大型国际会议——保卫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他主管西餐配餐,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次会议之后,他被分配到外国专家乘坐的列车上,主理厨务。

此时,毛泽东经常乘坐专列到各地视察,但是在一个地方停留时间不长,毛泽东不大喜欢下火车,总是住在列车上,在列车的客厅接见当地领导人,在列车的餐厅用餐。毛泽东的

厨师李锡吾忙不过来,铁道部就把程汝明派了过来。这是1954年,程汝明28岁。

毛泽东头一次吃程汝明做的东西,是葱花肉饼。用猪肉切丁,放上葱花,拌上盐等调料,放到油锅里烙,“烙是一面煎”,程汝明做得很精细。毛泽东吃得很高兴:“这个大师傅不错,做的饼好吃!”其实,程汝明不仅烙饼之类面案上的活做得好,烧鱼、红烧肉之类的红案技术也很棒。而且,不仅中餐做得好,西餐也很在行,人称“全能”厨师,很受毛泽东的青睐。

在伴随主席在专列上的日子里,程汝明做的鱼还出现在了主席的诗词中,这点让程汝明颇为骄傲。

“主席吃的武昌鱼是我做的!”程汝明引以为自豪。程汝明对在专列上为毛泽东烹制武昌鱼一直津津乐道:“1956年5月31日,主席吃了武昌鱼,6月2日和3日连续两天畅游长江。6月3日晚,主席欣然命笔,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每提及此,他还要特意证实两个史实:这首词,1957年在《诗刊》公开发表后,广为传诵。从字面上理解,会以为主席在武汉游泳期间,吃了在武汉当地打捞的武昌鱼,其实不是这样的。

到了1958年3月,释汝明随毛泽东专列去该船参加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全后,回到毛家:走下专列,李锡吾和程汝明径自来到毛泽东家。从些,程汝明成了毛泽东家里的厨师。1961年,毛泽东身边的主作人员从警卫关、秘书到解师都要进行更换。李锡春也在这时离开了,而程汝明仍被留在毛泽东家,继续为毛泽东学为。

毛块经烧肉竟然不放酱油!

由于,些有关毛主席的电视剧、电影的广泛传播,毛主席喜欢吃红烧肉的说法不胫而走。如今,许多地方都有打着“毛泽东”旗号的毛家菜馆,菜馆的主打菜式就是“毛氏红烧肉”。

程汝明说过:“现在饭店里的‘毛式红烧肉',加了个 ‘毛氏',意思就是毛主席吃过的、喜欢吃的。这样的‘红烧肉’,我看过,也品尝过,和我给主席做的红烧肉不完全一样。我给主席做的红烧肉,是把白糖放到锅里,熬成红颜色的糖色,出锅的红烧肉,红在糖色上,而现在饭店里的红烧肉,大都是用酱油调色。”

“毛主席吃东西没有什么忌口,什么都能吃,尤其比较喜欢吃肉。”程汝明回忆说,“毛主席绝对不吃酱油,做什么菜都不让放酱油。”原来,毛泽东小的时候,发现酱油作坊的一个个酱油缸里,漂着一层浮动的蛆,感到很恶心,便不吃酱油了。这件事除了做饭的师傅,连主席的警卫员都不知道。

程汝明在进入中南海后,就住在毛泽东所住丰泽园的院子里边的一栋两层小楼里。住在同一个院子里,一来二去,他便对毛泽东的饮食嗜好和饮食习惯十分清楚,做饭烧菜,得心应手。

他还总结了主席在饮食上的偏好:“他喜欢吃鲜鱼、鲜虾等新鲜食物;他喜欢吃红糙米、烤玉米等粗粮;他喜欢吃蚕豆、绿豆、小米、红薯等杂粮;他喜欢吃马齿苋、冬寒菜、苦苦菜等野菜;他喜欢吃辣椒、腐乳、苦瓜等味道浓烈的食物;他喜欢吃豆腐、芋头等素菜;他喜欢喝茶、吃茶;他也喜欢吃西餐······总之,主席有一副好胃肠,吃什么都行,消化吸收能力很强。”

程师傅还指出,毛主席有个自己的养生16字诀:“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劳逸适度”。

毛泽东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战争年代。以他的身体状况和特殊经历,83岁已是高寿。这其中健康饮食起到了关键作用。

程汝明说:“在中南海,主席的菜谱,一般由主席身边的卫士、保健人员、生活管理员、厨师共同制订。大家都严格掌握有利于延年益寿的饮食原则;合理搭配品种,平衡膳食;烹调合理。注意饮食卫生;食宜清淡;食宜熟软;食宜寒热平衡。”

为江青服务的日子

有一段时间,江青住在上海,毛泽东把程汝明推荐给了她,来照料她的饮食。

当时中央办公厅警卫局还向江青推荐了另外几位师傅,江青让这几个人都各试着做了几天,每顿饭两个菜,一荤一素,外加一个汤。结果是,其他人做的饭菜,江青都吃得少、剩得多,唯有程汝明做的,江青全都吃完了。

于是,江青就选定了程汝明做她的厨师,而他在江青身边,一呆就是16年。

程汝明来到江青身边后,一直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菜。由于他工作尽职尽责,江青也就没怎么为难过他。后来到了“文革”,江青的脾气越来越大,身边的人没有没挨过她训斥的,她也曾借饭菜找事闹别扭,当然程汝明只是付之一笑,并不计较在意。

“江青不太懂得节约。”程汝明说,“但对饭菜也不像外面传得那么挑剔”。在吃饭方面,江青一般都是按照程汝明的安排,他做什么,江青就吃什么。

当然,也要照顾到江青的特殊口味,江青的饭量小,偏好南方口味,喜欢清淡,葱、姜、蒜、辣椒都不吃,嫌有味道。江青喜欢吃甜食,所以,过年做饭的时候,程汝明会专门为江青加个什锦布丁或奶油蛋糕。

毛泽东在大年夜吃些啥?

自1954年成为毛泽东的厨师,程汝明在“主席家”干满了22年。关于这22年的除夕,程汝明印象最深的是,“每到过年那天,主席就一直在笑!”而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也经常受邀与毛泽东一家共进晚餐。

作为“主席家”掌灶人,程汝明都始终想不起,他曾为自己与毛泽东一家共进的晚餐变出过哪些花样。因为虽是除夕,毛泽东却从没对厨房做过什么特别吩咐,除了绝不允许程汝明展示他的国宴手艺。于是,“多做几个他平时爱吃的菜”就成了程汝明做年夜饭的唯一原则。

程汝明记得,腊月三十吃完晚饭,毛泽东通常会和家人、工作人员聊聊天,然后一如既往地熬夜批阅文件。

有一年,毛泽东一熬就熬到了正月初一上午十点。等毛泽东睡去后,工作人员赶忙拿出两个牌子,“封锁”

了毛泽东住室菊香书屋前的道路,牌子上写着“禁止车辆通行”。

还有一年,正月初一早晨,菊香书屋外的树上一直有鸟在叫,工作人员见状着急了,纷纷找东西赶鸟。虽然地上有石头,但是没人敢用,因为大家都觉得石头落地时那“啪”的一声比鸟叫更可怕。

后来,有人用路边的土和着水弄了几个泥团。泥团上天,鸟飞去,泥团落地,“噗”一声。程汝明他们松了口气。

一生事厨不言休

在为毛泽东服务过的厨师中,程汝明是时间最长、也最稳定的人!

1976年,毛泽东逝世。他从毛泽东家里走出来,仍工作在中南海,继续兢兢业业地工作在中央领导同志身边,邓小平、胡耀邦等都吃过他烹制的菜肴。过了退休年龄以后,组织上给他办理了退休手续。

程汝明的名字虽然写入了退休职工的花名册,可由于中共中央警卫局又聘请他当顾问,他仍经常出入中南海,履行顾问的职责。看看为中央首长服务的徒弟们,不时停下脚步,指点指点。徒弟们离不开他,徒弟的徒弟也都愿意学习他的厨德厨艺,走好厨师之路。

程汝明走过了67年的厨师路。他一步一个脚印,从来没有忘记对厨艺无止境的追求。1982年,国务院机关事业管理局系统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烹饪技术比赛,程汝明以精湛的技艺赢得满堂喝彩,大赛设置的唯一一枚奖章,非他莫属!

程汝明在中南海带出的不少徒弟,如今都已成为餐饮行业的骨干。退休之后,他仍没有忘记自己传道授业的责任。

2002年3月10日,程汝明收下了中南海之外的第一个徒弟。这徒弟在餐饮行业摔打多年,经人介绍与程老相识,一老一小,交往日深。程汝明在收徒仪式上说:“我就从主席爱吃的‘红烧肉’ 和主席诗中的 ‘武昌鱼’开始,把一些拿手菜‘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徒弟。”

由于程汝明精湛的厨艺,早在1956年,他就被评为一级厨师,那可是新中国厨师行业最早、最高的称谓。1983年,他被评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特一级厨师。到了2002年,他更是荣获了“国宝级烹饪大师”的称号。

程汝明由一名“厨子”成为受人尊崇的“国宝”,人生经历可谓“传奇”,他的精湛技艺和高尚的品行也必然会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