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宋江是个阴险的小人吗(宋江为什么被称为)(1)

《水浒传》里,宋江有三个称号——

1、及时雨;

2、孝义黑三郎;

3、呼保义。

前面两个都很好理解,但第三个有点莫名其妙。

不但有很多读者不理解,甚至是一些所谓上升到学术上的解释,其实也是错误的。

比如最流行的解释是——

宋末元初的爱国词人、文学家、学者周密所著的《癸辛杂识续集》中所载——

宋遗民龚圣与先生,曾经在他写的“宋江三十六赞”中,称宋江:“不假称王,而呼保义”。

于是很多人理解为:宋江占据了梁山,但没有占山称王,而是时刻想着归顺大宋王朝,于是就自己非常谦虚地自称保义,或者是别人称呼他保义。意思是宋江要保存和保持对大宋王朝的忠义。

这样说好像是解释得通,但如果连起来思考这个绰号,你就觉得这不对劲,不正常。

总不能把“呼保义宋江”这个称号理解为:自称或者是别人称为保持忠义的宋江???


我的理解是——

重点:“呼保义”不是绰号,而是宋王朝时期的一个正式的武官官职;

在《宋史 志第一百二十一》里记载: “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为正九品。”

同时据史书记载,宋朝时对地方民兵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以及招安的盗匪头目有授职保义郎的习惯。

比如在《宋会要辑稿》里记载——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政府就鼓励乡民组织“忠义巡社”抗金自保。

“若及千人以上,与借授保义郎;八百人以上,借授承节郎;五百人以上,借授承信郎。”

宋江在郓城县的工作是县衙的第一押司,押司不是官,是吏。

在封建社会,吏不是中央政府任命的,是当地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的职务,往往是一些富家子弟和有关系的人担任,有的职位有薪酬,有的职位没有薪酬,或者是只给很少的薪酬。

当然在新中国以前的时期,公职人员们的收入都不指望工资。

虽然吏,因为有实权,有巨多的灰色收入,但毕竟不是官,社会地位和名声低微。

那怎么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呢?

花钱买个虚官职!

正好大宋王朝鼓励地方乡民组织:“忠义巡社”。

这种地方上的民兵武装,如果人员达到千人以上,政府就可以授予组织者和领导者“保义郎”,正九品官职。有正式的官职证书、印信和薪酬。

那么“呼保义”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个人出钱,或者是有官员向中央政府有关部门保荐,在这种民兵组织挂个虚职,政府也会授予正式的保义郎官职证书和印信,薪酬。

但因为没有正式去入职,那么和正式的在民兵组织里工作的保义郎怎么区别呢?

就是:正式、全职在政府或者是民兵组织里工作的正九品保义郎,无论是自称还是别人称呼都是:保义郎。

比如我姓王,我的官职是保义郎,那么,我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官职或者是别人正式称呼我,都是保义郎,王保义郎。

但念四个字比较拗口,于是人们习惯于省略“郎”字,呼为:“王保义”。

那么有保义郎的官职,但没有正式和全职在政府或者是民兵组织里工作的人,怎么和正式、全职的保义郎区别开来了呢?

在当时的社会里,这类没有正式和全职上班的保义郎就被称做“呼保义”。

这个“呼”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名誉”,比如“呼保义”就是“名誉保义郎”。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个阴险的小人吗(宋江为什么被称为)(2)


《水浒传》是写的发生在北宋末年,那时已经是大宋王朝开始走下坡路路了,内忧外患,国内到处是占山为王的土匪,国外是北方的辽国,后来的金国,以及最终灭了南宋的蒙古元朝,都在侵略边疆。

宋王朝政府和政府军已经没有能力对付内忧外患,只好鼓励民间组织对抗。

于是在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政府在全国各地授予了许多“保义郎”的官职,很多有钱人和有关系的人,都弄到了这个头衔。

有的人是正式和全职的去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是民兵组织上班了,那么他们的官职、称谓就是“保义郎”。

但另外的虚职保义郎,就只能称谓:“呼保义”。


那么,再回到宋江身上。

宋江是吏,

宋江非常有钱;

宋江喜欢武术;

宋江在山东本省和河北等地赫赫有名。

于是本职工作是吏的宋江,用他的钱和人脉,通过关系,从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弄到了一个正式的官职:正九品的武官官职:“保义郎”。

宋江只是需要一个高级的社会地位,所以这个“保义郎”是虚职,所以就只能称谓“呼保义”。

但这确实已经比梁山其他好汉的绰号高级多了。

梁山其他好汉的称谓只是江湖绰号。

但宋江的“呼保义”是北宋中央政府正式授予的官职。

这就是在《水浒传》里,当人们正式介绍宋江或者是要正式排名的时候,宋江的称谓都是“呼保义”,而不是江湖绰号“及时雨”的原因。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个阴险的小人吗(宋江为什么被称为)(3)

看完文章的朋友,如果有兴趣共同探讨《水浒传》,请关注@王陈羚亦,然后我们继续漫谈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