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经常觉得困倦无力、没精神、身体沉重、皮肤起疹子,可能是体内的湿在作怪!

数千年前中医就提到气候环境变化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其中“湿”被视为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如同洪水溃堤,脏腑运作因水患而受阻。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会引起气滞,进而产生疾病。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

身上湿气重起疹子(皮肤起疹子可能是体内的湿气在作怪)(1)

“脾虚”易生痰湿 湿气缠身部位有差别

中医常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负责消化吸收养分、运化排除水湿,让身体可以正常新陈代谢,使气血津液得以通达全身。

医生指出,经常吃生冷、肥甘厚腻,这类容易损伤脾阳或使体内生痰湿的食物,或是久居潮湿之地,长期下来容易造成“脾虚”,导致运化湿气的功能不佳,湿气就容易堆积在体内,好似淤泥、污垢卡在机器里,机器的马达无力运转,脏污就更难排除,进而产生疾病。

湿邪容易导致气血不畅通,除了会让人觉得身体沉重、困倦无力。麻烦的是,体内的湿气会到处跑、侵袭身上最脆弱的部位。

湿气淤积在鼻肺,鼻水、鼻涕多,气管痰多、时不时要清嗓子;

湿在肠胃或腹部容易胀气、消化不良,大便黏腻易粘附在马桶壁;

湿在皮肤容易有湿疹、汗疱疹;

湿在四肢容易四肢水肿、沈重疲乏小腿尤为严重;

湿气侵袭下部,女性白带多;

湿气跑到筋骨神经,则容易在天气变化时出现关节肿胀、酸痛等症状。

身上湿气重起疹子(皮肤起疹子可能是体内的湿气在作怪)(2)

中医教你除身体的湿

想要排除身体湿气,重新恢复神清气爽,中医师建议从饮食调理、运动、环境改善、穴位按摩等4大面向着手。

身上湿气重起疹子(皮肤起疹子可能是体内的湿气在作怪)(3)

第1招/饮食清淡适量

想要排除湿气,第一步就是透过调整饮食,把体内的“除湿机”打开,少碰冷饮、生食、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

中医认为贪饮冰凉、生冷食物、寒凉蔬果吃太多,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增加肠胃负担,湿气容易停滞体内;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使体内生痰湿。

瓜类、酸味重的水果比较偏寒凉,例如柠檬、奇异果、凤梨、西瓜、香瓜、哈密瓜等,尽量少吃,多选择葡萄、苹果、芭乐、木瓜等平性水果,才不会增加身体的负担。

此外,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第2招/勤运动

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室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排汗除湿,特别是堆在局部难化掉的湿气。

第3招/避开环境的湿

广东气候潮湿,各地相对湿度动辄超过70、80%,除了从身体内部袪湿气,也不可轻忽外在环境的潮湿。赤脚踩地、淋雨、洗完头发不吹干、衣服棉被没晒到全干就使用⋯⋯这些都会让湿气由外而内渗透进身体。

第4招/按摩这些穴位,帮助水分代谢

手部:合谷、曲池

腿部:阴陵泉、三阴交、复溜、太溪、阳陵泉、足三里

腹部:关元、水分

腰背部:肾俞、命门(腰背部穴道若不好按压,可在洗澡时用热水冲或用吹风机的热风吹,同样可达到除湿、祛湿效果)

身上湿气重起疹子(皮肤起疹子可能是体内的湿气在作怪)(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