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医院北部院区作为集中隔离收治场所已经过去十天了,隔离病房不同于常规按病种划分的病房,这里有和蔼可亲的奶奶、有年轻力壮的小伙、有细致体贴的妈妈、还有听话懂事的孩子,宛如一个大家庭。然而这些家庭成员刚来到隔离病房时,眼中充满的是陌生和不安。为了消除大家的紧张情绪,医务人员便扮演起了管家的角色,和大家一起点亮这个“新家”。

他们在这里获得爱

今年8岁的小明(化名)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和妈妈一起在瑞金医院北部院区进行集中隔离。好多天没有上学的小明正在病床上用手机上着网课,这时,一个大风车出现在他眼前,原来是“大管家”护士长姐姐为鼓励他坚持学习而特地做的,接过风车的小明开心极了,仿佛回到了思念的校园,来到了小伙们身边。

走进隔离病房带你一起探秘 无法被隔离的隔离病房(1)

在护士长姐姐的带领下,小明和隔壁床的奶奶一同做起了剪纸,写下了自己的心愿和祝福的话语。

“大白加油!,护士们辛苦了!祝大家早日康复!”片片暖人的话语,汇集成了点点心愿墙,传递着大家对未来的希望。

走进隔离病房带你一起探秘 无法被隔离的隔离病房(2)

隔离病房,被隔开的是病毒,隔不开的是爱心,温暖的气氛在整个病房蔓延开来了。由于院感要求,大家的活动都受到了限制,生活垃圾逐渐在房间内堆积了起来,为了减轻大白们的工作压力,小伙子主动做起了志愿者,帮着护士们逐个房间收集垃圾。

走进隔离病房带你一起探秘 无法被隔离的隔离病房(3)

在这里每天上演着不一样的特殊生活

瑞金医院北部院区,是此次全市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之一,以收治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这里是一个不断流动的场所,一批批进来,一批批痊愈离开。自3月25日以来,已有32位患者核酸转阴离开。他们中,年龄最大为70岁,最小为12岁。

这是一个既像医院病房又与普通病房不一样的地方。一样的是:每天有人来查房,并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分配吃药。不一样的是,这些病人有的心事重重,有的云淡风轻,他们既为自己核酸阳性而担忧,又因为没有太多病痛而轻松。

因为这样的特殊环境,在这里每天上演着不一样的特殊生活。

吴阿姨一家三口都中招了,女儿女婿还有她本人,都是轻症。现在,女婿住在另外病房,她和女儿还有其它病人住在一起。刚进医院时,吴阿姨似乎委屈得很,一直怨女儿,是她把病毒带给了自己。为此,女儿也赌气不和她说话。负责吴阿姨房间的护士长杨柳每当听到吴阿姨怨气冲天时,就会坐在她身边,不断开导。现在吴阿姨见到杨柳护士长,已经不会再发怨言了。用吴阿姨自己的话说,过去我像祥林嫂,可后发现杨柳护士长更像,“她太累了,穿防护服不能喝水,一天下来嗓子都哑了,不想再给她太难负担了。”现在我见到杨柳护士长,只能乖乖举双手投降!

办法总比困难多,一切都在理顺

作为定点医院之一的北部院区,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一开始部分物资尚存未完全到位,但这些困难不是可以给到患者的“理由”,作为医护人员,除了努力治愈,还有常常的帮助、安慰与将心比心,竭尽所能的做好协调工作。

没带拖鞋、卫生用品不够,快递怎么收,想吃点儿零食怎么买,洗澡浴帽有没有……这在平常很小的问题在最开始一下难倒了大家。但工作人员们说,办法总比困难多。

病房里的护士们很快发动起自己的亲戚朋友,给患者寄送需要的物件;把隔离酒店的浴帽、拖鞋带给患者;还有12小时马不停蹄的志愿者、工勤人员,他们运送生活物资、清扫病区和喷洒消毒、保障大家的一日三餐……一切都在一点点捋顺。这变化背后,是医护人员超出常人想象的付出。

这次负责的医护人员很多曾经支援武汉

这几天,各类社交平台上,不少收治在此的患者发表了“体验者”的心声。今年39岁的王先生就发帖说:

“入院第四天,阳光灿烂,感觉良好!但看着一群精疲力尽的医护小哥哥小姐姐,照顾我们一群生龙活虎的‘病人’,有点不太好意思。”

王先生已经在病房住了5天,他感慨医护人员的辛苦,“他们每天5点多就开始忙碌,累了就在工作台趴一会儿,真的太辛苦了。王先生说,他现在每天通过手机和家里对话,好在医院照顾妥妥当,家里也安心了,希望早日转阴与家人见面。

每一位患者的康复出院,离不开医务人员忘我的付出。为了给患者更好的诊疗,医生们还自发组建“线上多学科会诊”,他们利用出仓休息时间,将治疗方案逐一“过堂”讨论。

这次负责收治的医务人员,很多都是曾经支援武汉、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的医护人员,其中还有专门的感控团队,有检验人员、有瑞金志愿者“蓝小医”,还有工勤、保安,24小时全方位予以专业保障,他们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而在瑞金医院总院,还有源源不断的同仁们报名集结,希望能尽一份力。

眼下,疫情防控正处于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但无论医生护士,或者可爱的“患者”,大家都有一个希望,希望这种特殊的生活早点结束,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人身边。

来源:周到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