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清明蔗毒过蛇(清明蔗毒过蛇)(1)

有句俗语你听过吗?

“清明蔗,毒过蛇”

意思是清明前后的甘蔗

那简直是 比毒蛇还要毒!!!

为什么说清明蔗毒过蛇(清明蔗毒过蛇)(2)

清明前后的甘蔗为什么这么可怕?

吃甘蔗会引起中毒?!

到底是为什么?

真相是——

毒过蛇的并不是甘蔗本身

而是发霉变色的

“红心”或者“黑心”甘蔗!

春季气温回暖

空气比较潮湿

这也是植物病原菌开始活跃的时期

甘蔗病原菌

会通过砍刀伤口或虫孔入侵蔗茎

严重时能使甘蔗内部组织

变红色或红褐色

霉变的甘蔗就会产生大量毒素

为什么说清明蔗毒过蛇(清明蔗毒过蛇)(3)

图片来源:网络

那吃霉变甘蔗中毒会致死吗?

把霉变部分砍掉之后还能吃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

↓↓↓

吃霉变甘蔗中毒会致死吗?

甘蔗霉变后

会产生一种神经毒素

是青霉属和曲霉属等少数菌种

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3-硝基丙酸

3-硝基丙酸这个毒素确实厉害,对多种动物具有毒性作用,进入人体后被吸收,发病急,一般是十几分钟至十几小时。

为什么说清明蔗毒过蛇(清明蔗毒过蛇)(4)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短时间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脑水肿、头痛、重者抽搐、四肢强直足呈鸡爪样、瞳孔放大;严重可导致缺血、呼吸衰竭死亡。

还有部分因甘蔗毒素导致中毒的患者留下语言、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只有清明前后甘蔗毒比毒蛇?

若说清明节和甘蔗中毒的关系

那是和天气变暖有瓜葛

春季气温不断升高,霉菌等杂菌适宜生长繁殖,也是多数食物在常温下不易保存的原因。

此季节的甘蔗容易霉变,霉变的甘蔗就有产生毒素的风险,所以每年甘蔗中毒事件多发生在2月到4月。

值得注意的是

只要甘蔗霉变

无论是在清明节前后还是其他的季节

一样会导致中毒

为什么说清明蔗毒过蛇(清明蔗毒过蛇)(5)

如何辨别霉变的甘蔗?

霉变甘蔗毒性这么大

学会识别非常重要

分辨甘蔗是否变质

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

◎ 新鲜的甘蔗外观比较有光泽、质地坚硬,变质的甘蔗缺乏光泽、质地偏软。

◎ 新鲜的甘蔗气味比较清新,变质的甘蔗大多无味或略有酸霉味、酒糟味。

◎ 新鲜的甘蔗果肉结构紧密、色泽洁白,变质的甘蔗果肉结构相对疏松、颜色略深,如呈淡黄色或浅褐色。

霉变甘蔗的两端常常会出现一些絮状或绒毛状的白色物质,切开之后在其断面上还往往会有红色的丝状物。

为什么说清明蔗毒过蛇(清明蔗毒过蛇)(6)

图片来源:网络

那把发霉部分砍掉

剩下的甘蔗能吃吗?

很多人

以为把甘蔗发霉的部分砍掉

再吃剩下的甘蔗就没问题了

其实,这是个致命的误区

为什么说清明蔗毒过蛇(清明蔗毒过蛇)(7)

病菌入侵甘蔗后,菌丝可以延伸,即使砍掉霉变的部分,剩下的甘蔗也有肉眼看不见的大量毒素。

那甘蔗汁到底还能不能喝?

若甘蔗霉变,就有可能产生毒素,卖家或不知甘蔗霉变产生毒素的危害,舍不得扔就直接榨汁,这样的甘蔗汁可能含毒素的量会更高,中毒风险就更大,因此,榨好的“成品甘蔗汁”最好不喝。

当然若是新鲜没有霉变的甘蔗,现买现榨的甘蔗汁是没问题的。想喝甘蔗汁最好是自己挑选现买现榨。

为什么说清明蔗毒过蛇(清明蔗毒过蛇)(8)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吃甘蔗要注意什么?

1. 甘蔗的储存时间不宜过长,而且未成熟的甘蔗更容易发生霉变,所以应尽量食用新鲜、成熟的甘蔗。

2. 甘蔗含糖量高,一次不宜摄入过多,而且由于甘蔗果肉质地偏硬,吃的太多也容易对口腔粘膜和舌头产生不利的“刺激”。

为什么说清明蔗毒过蛇(清明蔗毒过蛇)(9)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3. 对于血糖控制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如糖尿病人群)不宜食用甘蔗,以避免血糖快速波动。

4. 选购甘蔗时要了解储存和运输条件,降低买到霉变甘蔗的风险。

为什么说清明蔗毒过蛇(清明蔗毒过蛇)(10)

日常怎么拣选好甘蔗?

首选

表皮黑中带红、光滑、有白霜的甘蔗

比较新鲜

为什么说清明蔗毒过蛇(清明蔗毒过蛇)(11)

摸硬度

甘蔗的软硬度,新鲜甘蔗质地坚硬,霉变甘蔗质地较软。如果质地比较松软的甘蔗那就要注意了。

看外观和中心部分

正常的甘蔗外观色泽光滑,如果甘蔗色泽差,在末端出现絮状或茸毛状的白色物质,切开后的剖面如果有泛红黄色、棕褐色,或青黑色的斑点斑块,表示已霉变,这样的甘蔗最好别买!

鉴别有无异味

正常甘蔗榨出来的蔗汁汁多清甜,脆嫩爽口,具有甘蔗特有清香风味,如果闻到有酸馊霉味或酒糟气味等异味,说明已经变质,这样的甘蔗不能食用。

好了

赶紧告诉你的亲朋好友

购买甘蔗的时候千万要多注意

不买、不吃发霉变质的甘蔗

为什么说清明蔗毒过蛇(清明蔗毒过蛇)(12)

本期封面:

综合来源:科普中国、江西发布、健康中国等

编辑:健康教育与传媒科

(资料来源网络,且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如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