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农历七月初七,

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一提到七夕,

大家很自然就会想到“中国的情人节”——

鹊桥会、定情、

看着星星互诉衷肠、收礼物……

但实际上,

在古代,

七夕的传统习俗与情侣约会之类的活动,

根!本!无!关!

不是“情人节”!

这是怎么回事?

七夕节的来历到底是什么?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快把这些有关“七夕”的知识

告诉孩子吧!

“七夕”的历史渊源

如今提及七夕,

不少人赋予其新的色彩——

中国情人节。

悠悠岁月寄予其中的传统意蕴,

却常常被遗忘。

在古代,

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的传说关系密切,

但它又有“女儿节”的称谓。

简单来说,七夕就是一个

“女子大型祈福节日”。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

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今亦有五孔、九孔之说。

七夕节冷知识来了(今天本不是情人节)(1)

汉代已有欢庆七月七的习俗,

女孩们向心灵手巧的织女,

乞求智慧巧艺,

所以它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

唐宋之际,

京城设有专卖乞巧物之市场,

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世人称为乞巧市。

七夕节冷知识来了(今天本不是情人节)(2)

街头巷口

有民间乞巧歌口耳相传——

乞手巧,乞容貌,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姐妹千万年。

小编给大家梳理一下——

宋元时期七夕节的隆重程度,

丝毫不亚于春节,

当时还专门设有“乞巧市”,

专卖乞巧物品;

清代江南女子还有七夕染指甲的习俗

……

总之,

这是名副其实的“女儿节”嘛!

姑娘们

穿针斗巧、拜织女、吃巧果、逛街……

男子顶多在旁边凑个热闹

过节什么的,不存在的~

七夕节冷知识来了(今天本不是情人节)(3)

“七夕”与“爱情”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雏形,

在汉代古诗十九首中,

已有酝酿。

七夕节冷知识来了(今天本不是情人节)(4)

牛郎织女的神话,

源于我国先民们的天文学想象。

和希腊占星学的人马座一样,

可以说都是天文转化为人文的绝佳例子。

战国晚期竹简《日书》里写

牛郎织女的婚姻非常悲剧——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

不出三岁,弃若亡。”

大概意思是:

若人们在这种时候结婚,

丈夫三年内会离弃妻子。

直到西汉中期以后,

七夕的分离禁忌才逐渐消退,

演进到男女的约会。

银河阻隔,佳期如梦,

牛郎织女在七月七得以重聚。

跨越世俗中种种障碍,

坚守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诗话“七夕”

古往今来,

和“七夕”有关的诗词特别丰富。

如此清爽、美好的时节,

总能激发诗人们无限的灵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迢迢牵牛星

东汉·无名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菩萨蛮

宋·苏轼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堕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七夕

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风俗知多少

除了诗词美文,

和其他传统佳节一样,

“七夕”也有属于它的传统风俗。

七夕节冷知识来了(今天本不是情人节)(5)

七夕节冷知识来了(今天本不是情人节)(6)

七夕节冷知识来了(今天本不是情人节)(7)

七夕节冷知识来了(今天本不是情人节)(8)

七夕节冷知识来了(今天本不是情人节)(9)

古代有“男耕女织”的传统

所以姑娘们乞求心灵手巧

是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

现在大部分人无需耕织

对于祈福的愿望也就没那么强烈

七夕节从穿针开始

一路演变过来,随着各朝各代的发展

也增加了很多风俗和活动

在鹊桥相会的浪漫与商家推波助澜下

现在它成为一个互诉衷肠的节日

亦不足为奇

问问家里的老人

或查阅资料

你们老家

有没有七夕节的一些风俗呢?

欢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