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分封,你想怎么玩?

在中世纪欧洲,国王们为什么要层层分封,搞得小国寡民,为啥不去搞中央集权呢?

这话问的,真是抢了晋惠帝的台词了——

老百姓吃不上饭?岂有此理……怎不去吃肉酱呢?

法国在拿破仑时期鼎盛吗(法国为什么没像近邻的神圣罗马帝国那样四分五裂)(1)

何不食肉糜

那回答肯定是——

有肉酱吃,谁愿啃窝头啊!

有发达的生产力和高超的统治技术,谁不想一统天下,谁愿把祖上的产业分封出去呢?

但事实是——

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这样的政治顶层设计,你有吗?

欧洲国王们摇摇头。

官山海、盐铁专卖、统一铸币权……

这样的国营经济制度,你有吗?

欧洲国王们摇摇头。

法国在拿破仑时期鼎盛吗(法国为什么没像近邻的神圣罗马帝国那样四分五裂)(2)

中国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

独尊儒术、科举制、宗亲礼法制度……

这样的共同体文化传承,你有吗?

欧洲国王刚想说,我们有基督教,可转念一想,关键那玩意儿我说了也不算,于是仍旧摇摇头。

那么——

这帮人不搞分封,还能怎么玩?

02 礼崩乐坏的欧洲

典型的欧洲封建制度,起源于今天的法国。

8世纪初,为抵御咄咄逼人的阿拉伯帝国,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开始推行“采邑”制度,将土地连同依附的农民,分封给军事贵族,条件是自备马匹和装备给养,战时为国服兵役。

法国在拿破仑时期鼎盛吗(法国为什么没像近邻的神圣罗马帝国那样四分五裂)(3)

法国凡尔赛宫内的查理·马特雕像

原则上来说,“采邑”仅限本人使用,牺牲或去世后应当交回,不过到嘴的肥肉,要吐出来也着实不容易,后来就慢慢成为可以世袭的“封地”。封臣在自己的领地上不但有行政权,更有军事防御权、司法权、征税权,基本就是独立王国。

封臣还可以继续向下分封,又形成一批更小的“独立王国”。而典型的西欧封建制度,是“我的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层层转包,各负其责。

短时期内,封建制确实能提振王权,也增强了国家实力,法兰克在732年的普瓦提埃战役决胜阿拉伯,稳住了西欧半壁江山。此间详情,可参见拙作普瓦提埃:法兰克决胜阿拉伯,欧洲文明生死战催生骑士阶层的崛起。

然鹅,时光如水、岁月如歌……如此过上几代人之后,离心倾向越来越强,弊端也就显露出来了。

法国在拿破仑时期鼎盛吗(法国为什么没像近邻的神圣罗马帝国那样四分五裂)(4)

层层分封的西欧封建制度

如法国的下属封国勃艮第公国,很早就显露了独立倾向,不但不服管,还总和国王干仗。

可一报还一报啊,到980年,勃艮第下属的封国马康内伯爵领地,也争取到了完全独立,屡屡放领导的鸽子。

但到11世纪中叶,马康内伯爵领内,再分封出的一个个城堡主,也各自割据一方,也根本不把伯爵放在眼里……而11—12世纪,正是历史学家口中“独立堡主的时代”。

这要在中国,就叫礼崩乐坏,孔老夫子肯定气得吹胡子瞪眼。

所以后来,各位国王又都想办法,要收权。

像11世纪的英国国王——“征服者”威廉,就以史为鉴,在征服英格兰后,实施了改良版的分封制。根据1086年的《索尔兹伯里誓约》,在封建仪式上,封臣要向封君宣誓:“因领有您的土地,我将效忠于您”,但更关键的还有后半句——“除了向国王效忠以外”。也就是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成了“我的附庸”。

而从根本上扭转乾坤,改变国运者,当属法国卡佩王朝的著名君主——腓力二世。

03 “小岛主”的第一桶金

腓力二世是法国的一代名王。但他上台时王室的处境,简直就不像国王而更像是——岛主。没错,法王名义上是45万平方公里的西法兰克王国的“天下共主”,但王室实际直辖的领地,只有巴黎、奥尔良等几个据点,连带周边地区,总面积不足3万平方公里,为诸侯领地所环绕,被戏称为“法兰西岛”。

所以说——要想活的有个“王”样,必须增强实力、扩充地盘。

打仗?不不不,那是代价最高方式。

法国在拿破仑时期鼎盛吗(法国为什么没像近邻的神圣罗马帝国那样四分五裂)(5)

法王腓力二世

1180年,腓力刚刚加冕几个月,就娶了埃诺伯爵鲍德温的女儿,丈母娘玛格丽特本是阿尔萨斯大贵族,又是佛兰德尔伯爵的妹妹——话说着绕口,但事儿很明白,作为嫁妆,新郎官从这些贵族领主手中得到了大片土地。这便是后来的阿图瓦地区。连同法兰西岛,这就是腓力二世起家的“第一桶金”。

就在婚礼后两个月,腓力二世便与国内最大的领主:英王亨利二世签署了协议。在随后的5年时间内,借助英王的支持,腓力向他的几位摄政王叔与大贵族组成的封建联盟,展开了激烈斗争,最终把几大刺头都打掉了,初步确立起在国内的权威。

04 奥古斯都“周天子”

这里得解释一下,英国国王怎么成了法王的封臣,还是法国最大的领主?

早在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就跨海征服了英格兰,在海外自立为王,当然大陆上的封地也不能丢,因此回到法国,在法王面前,原则上还是臣下。

辗转到1154年,英国王室的一位远亲,法国安茹公爵亨利,跨海过去继承了王位,两家地盘合并了。再加上亨利老婆又带来了巨额嫁妆:法国西南部的阿基坦公国(又译作阿奎丹)——乖乖不得了,等于三个公爵领加上一个英格兰,地盘比“法兰西岛”要大十几倍,成了中国人口中的“奴欺主”。

但微妙之处就在于,纵然实力涨上天去,你英王回到大陆,也还是我们法王的“奴”,也终究逃不脱法国人那一份酸溜溜的“优越感”。英法两国间的千年尴尬和互怼,就是从此起源的。

法国在拿破仑时期鼎盛吗(法国为什么没像近邻的神圣罗马帝国那样四分五裂)(6)

腓力二世初期的英法形势

也许英国人认为,我家大业大,小小的法兰西“岛主”撼动不得。但腓力二世扫平了内部敌对势力之后,就开始对这个恶奴兼外敌的“安茹帝国”动手了。他的做法是,挑动群众斗群众,让“堡垒从内部被攻破”:

先是支持亨利二世之子理查,起兵造老爸的反;

之后理查继位,成了著名的“狮心王”,又怂恿他弟弟约翰,趁哥哥外出征战,兴兵作乱,自立为王;

等狮心王去世,约翰上台了,再收买他们的侄子亚瑟,去跟叔叔窝里斗。

就这样几番争斗后,终于在1214年,腓力二世在著名的布汶战役,大胜英格兰与神圣罗马帝国联军。从此,英王在法国的领地几乎丧失殆尽,约翰成了响当当的“失地王”。另一边,腓力又联合教皇,扶持亲法的腓特烈二世,取代约翰的外甥奥托四世,夺取了神圣罗马皇帝。据记载,腓力二世和少年腓特烈刚一见面,就大手一挥,捐助2万银马克,助其招兵买马打天下。

法国在拿破仑时期鼎盛吗(法国为什么没像近邻的神圣罗马帝国那样四分五裂)(7)

布汶会战前的欧洲形势

腓力二世取得布汶大捷,内外威胁一体消除,终结了横跨英吉利海峡的安茹帝国,又助神圣罗马帝国改朝换代,其声望如日中天,从此被人尊为“奥古斯都”。这是古罗马帝国皇帝专享的尊号,虽然在当时的欧洲已无实际意义,但对于法国和腓力本人来说,都是一种至高荣誉。要拿中国来类比的话,腓力二世,就算乱世欧洲的“周天子”了。

05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粗略统计,终腓力一生,将王室领地面积扩大了3倍以上。开疆拓土如此顺利,有什么秘诀吗?

简单来说,头上有王冠,背后有市民

先说头上有王冠,如伟大导师恩格斯所言:

国王是整个封建等级制的最上级,是附庸不能撇开不要的最高首领。

换句话说,诸侯可以“尊王攘夷”,也可以反叛国王,但就像中国春秋时期那样,你绝无可能取而代之。因为国王的存在,才是诸侯以下各级封君存在的法理依据。在欧洲,一个王朝的灭亡,往往不是因为革命或禅让,就因为王室人都死绝了,只好请异姓上台,就这样改朝换了代。此间详情,可参见拙作:

1300年法国封建王朝没出过1个女王,起因竟是一场桃色事件?

法国在拿破仑时期鼎盛吗(法国为什么没像近邻的神圣罗马帝国那样四分五裂)(8)

罗马教皇为查理曼大帝加冕

但反过来说,经主教行涂油礼加冕、由上帝祝福过的法国国王,本就是“天下宗主”,他要讨伐或者吞并诸侯,却是名正言顺有理可依的。如果国王昏庸无能,还则罢了,但遇上腓力二世这样的明君,想做大做强,比普通诸侯确实要容易一些。

另一个原因是,背后有市民。

这就和咱中国不大一样了。

中华帝国的当权者认为,民众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但在欧洲,从中世纪一直到近代,王权的最大敌人,都是大贵族,王权要想做大,依靠市民打击贵族,是一贯的套路。像法国一直到大革命初期,民众还称路易十六为“自由人民的国王”、“法国之父”;近代的沙皇俄国,平民都管沙皇叫“小父亲”、“人民的父亲”。

腓力二世赶上了好时候,随着经济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崛起。花钱赎买,以获取城市自治权,冲破封建人身束缚,摆脱各级领主的苛捐杂税,成为一时的潮流。像法国南部城市马赛,市民就通过赎买,不但掌握了城市和港口的所有权,还获得了司法权,基本跳出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领主的管控,用一句当时的流行语来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法国在拿破仑时期鼎盛吗(法国为什么没像近邻的神圣罗马帝国那样四分五裂)(9)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城市

而这句话,恰恰要归功于腓力二世的爷爷路易六世,正是老路易当年颁布规定:

任何人,只要在城市生活一年零一天,便可获得自由,以前的主人不得对他提出任何权利主张。

到腓力二世的时代,只要因势利导,顺应时代发展,就不难获取广大市民的支持,把那些封建大贵族压下去。例如,原本在英王控制下的诺曼底公国,是英王室重要的收入来源,当年狮心王理查被别国擒获,凑赎金时,诺曼底人出的钱比整个英格兰本土还要多。但是,英王把诺曼底当“小肥羊”,腓力二世却在收复诺曼底的过程中,授予了当地市民大量经济和政治特权,还免除了原有的很多苛捐杂税。

要你说,你愿意跟谁?

06 地方行政:从国王的封臣到国王的代理人

地盘打下来了,如果再来一轮分封的话,那不出三代,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了从根本上稳定和提振王权,从1190年开始,腓力二世尝试推行一种全新的体制改革:邑督制,由邑督而不是传统的封臣,来实施地方行政。

这里最大的区别在于,邑督没有封地,也不能世袭,而是从国王那里领取俸禄,是作为国王的代理人,派出管理地方事务。

这不就是中国郡县制里的郡守和县令吗?相似,不过也有很大差别,且听慢慢道来。

法国在拿破仑时期鼎盛吗(法国为什么没像近邻的神圣罗马帝国那样四分五裂)(10)

秦帝国的郡县制

中华帝国的郡县制,地方首长有确定的治所和称谓。但在法国,最初甚至连“邑督”这个职位都没有,对他们的称呼五花八门,诸如:税额审查员、大法官、骑士与司法官等等,直到1200年之后,大部分人才开始自称为“法兰西国王腓力的邑督”,简称“邑督”。而作为国王随机派出的代理人,最初也没有固定治所。

邑督最早并不直接掌握地方行政权,而更多是一种行政监督,从这一点上看,他们倒更像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州“刺史”。他们可以向国王直接汇报地方行政情况,甚至有权对地方大员就地免职。而从对邑督最初的称谓可以看出,他们还肩负财政税收权、司法审判权。

法国在拿破仑时期鼎盛吗(法国为什么没像近邻的神圣罗马帝国那样四分五裂)(11)

汉朝设置天下十三州

就像刺史在汉朝不断扩权,最终从监察官变成了地方军政首长一样,邑督的职权也不断扩大,像宗教事务、军事防卫权,乃至修桥铺路、社会救助等等,都一体承担起来,到1220年,腓力二世合并王领为8个邑督区,这项体制慢慢也就确定了下来。

相对中国的郡县制,邑督制相对粗放,但对于欧洲封建制度的发源地法国来说,这是从分封到直辖,从分权到集权,从0到1的巨大飞跃。

07 脱胎换骨的“法兰西”

从腓力二世开始,法兰西的君主制不断发展,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态,也逐渐萌芽。

1202年6月,腓力二世在公开场合,首次自称“法兰西王”。

1205年6月,腓力首次提出了“法兰西王国”的称谓,这个国号流传至今。

腓力二世在位43年,扩建巴黎城、改建卢浮宫、兴建巴黎圣母院、创建巴黎大学,这些都在日后成为法国的标志性符号。他建章立制,也开疆拓土,既“不输文采”,也“不逊风骚”,是法国历史上一位划时代的名君,类比中国帝王,大概称得上是中世纪法国的“秦始皇”吧?

法国在拿破仑时期鼎盛吗(法国为什么没像近邻的神圣罗马帝国那样四分五裂)(12)

法国的地标性建筑:巴黎圣母院

幸运的是,腓力二世身后,继承者很好的推进了他的事业。

腓力二世之孙路易九世,号称“圣路易”,收拢了司法权,统一了铸币权。

“圣路易”之孙,号称“美男子”的腓力四世,召集王家立法官,编写了全国通行的成文法典。

到15世纪,号称“国土聚合者”的路易十一,确立了常备军制度,兼并贵族领地,基本勾勒出今日法国的版图轮廓。

直到路易十三和一代权相:红衣主教黎塞留的时代,法国终于确立起了王权至上的绝对君主制。此间详情,可参见拙作:“红衣主教”黎塞留:一代酷吏如何推动了欧洲文明的进程?

当然,那就是另外一个宏大的话题了。

读了历史就知道:古今多少事?心宽无大事。

本文作者【齐文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更多深度长文,欢迎点击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