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王文娟 上海越剧院供图
王文娟饰演的林妹妹(电影剧照)
上世纪90年代,王文娟(中)在宁波给郭爱芳(右)教戏。郭爱芳供图
8月6日零时25分,越剧表演艺术家、一代越剧宗师王文娟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5岁。王文娟以饰演经典越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家喻户晓,是几代人心中永远的“林妹妹”。
晚年,王文娟坚持从教,学生众多,曾多次来甬从事越剧教学、推广工作。得知她去世的消息,宁波越剧界悲声一片,其生前音容愈发清晰。
据上海越剧院讣告,王文娟遗体告别仪式将于8月10日上午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
“绛珠草魂归离恨天”
王文娟,1926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嵊县,原名王彩娟。越剧演员,工花旦,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
她所扮演的角色个性突出、形象鲜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春香传》中的春香、《孟丽君》中的孟丽君、《追鱼》中的鲤鱼精、《西园记》中王玉珍、《忠魂曲》中的杨开慧、《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表演柔中有刚,音色细腻,很多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32岁时,王文娟认识了著名电影演员、浙江嘉兴人孙道临。5年后两人结婚,成为艺术界一对著名伉俪。2007年孙道临去世,王文娟陷入长久的悲痛中。在2016年的一次采访中,她说:“我的晚年还是蛮好的,可是,不能少的人走了,真是没办法。”
2017年,王文娟荣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93岁的王文娟先后荣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以及“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
得知王文娟去世,戏迷纷纷表示“不敢相信”“不能接受”,“绛珠草魂归离恨天”“她去天上和宝哥哥团圆了”“林妹妹啊,如今是千呼万唤唤不归”等留言刷屏微博和朋友圈。
“感觉她就像外婆,没什么距离感”
宁波越剧界,不少演员都曾受教于王文娟及王派门下。今年49岁的宁波青少年宫老师郭爱芳在年少时就曾跟随王文娟学戏。
“我是舟山沈家门人,17岁时考到宁波市文艺进修艺校89届越剧班,是1992年宁波小百花越剧团成立时的第一批演员。”郭爱芳说,早年的时候,她曾跟同为舟山人的王志萍学戏,王志萍把她带到王文娟家中,一起学《葬花》。
回忆起30多年前旧事,郭爱芳表示:“王文娟老师是一个很亲切和蔼的人,很耐心,对小辈也很关心。我考进艺校,她还专程来宁波教我。”
在郭爱芳印象中,王文娟的气质“很大家闺秀”,日常生活中,又是一个幽默健谈的人。“她教戏也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学戏先做人,要德艺双馨。”2013年,郭爱芳离团到青少年宫任教,也会把王文娟当初说的话教给自己的学生。
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王派演员潘巧巧拜师王志萍,是王文娟的再传弟子。“前几年,每年春节,王志萍老师都会带我们几个学生去‘老王老师’家里拜年。”潘巧巧告诉记者,近几年因为疫情以及“老王老师”身体不好的原因,就没去了,怕打扰她。
“感觉她就像外婆,没什么距离感。我们去她家里,有什么表演上的问题会直接问她,‘老王老师’看到我们小辈叽叽喳喳的,总是很高兴。”虽然跟王文娟直接接触不多,但在潘巧巧心中,“她身上有那一代人的质朴,所有跟她去学戏的人,她都很乐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展现出老艺术家的风度与风采。
放弃休假,专程来甬给学生说戏
上世纪80年代,王文娟在宁波有个徒弟叫姚建平,是宁波市越剧团青年演员。当姚建平排演新戏《双金印》时,王文娟特地放弃休假时间,专程赴甬给姚建平说戏、设计唱腔、指导排练。王文娟曾说:“师徒关系不能流于形式,要讲求实效。”
宁波越剧老一辈演员沈申儿是当时《双金印》里的小生,一同受教于王文娟。“王老师很和善,性格非常温柔,她教戏的时候常给我们示范,演什么像什么,就是一个天生的演员。”8月6日,今年82岁的沈申儿与记者取得联系,回忆了许多王文娟早年教学的细节。
王文娟与宁波渊源还有很多,原余姚艺术剧院越剧团团长王秀兰也是王文娟学生,鄞州越剧团也曾请她教学。王文娟最后一次来甬是2010年,当时应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组委会邀请,与金采风、吕瑞英、毕春芳等同台在宁波图书馆亮相,与戏迷们漫谈艺术人生。
“愿老师一路走好,永远怀念您”
昨天,得知王文娟辞世,原宁波市文化局副局长裴明海同记者联系,讲述了一段王文娟老师提携宁波越剧的往事。
1990年4月,宁波市越剧团与绍兴越剧团联合组成宁绍小百花越剧团首次赴港演出,这是宁波市越剧团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裴明海是领队。有关方面邀请王文娟、傅全香担任宁波市越剧团的艺术顾问,一同赴港,两位老师欣然答应。
“那段时间,她一直和我们的演员同吃、同住,一起排练,完全没有架子。”裴明海说,“在香港的时候,我们就住在新光戏院地下的招待所,条件很一般,王老师也没有提特殊要求;每场演出结束,王老师还跟我们的演员一起上台谢幕,返场演唱,相当于成了宁波团的‘形象代言’。”有了王文娟老师的“站台”,宁波市越剧团赴港演出取得巨大成功,还被要求加演两场,这次成功也直接促成了后来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的成立。
原鄞州越剧团团长金琪军说:“德高望重、德艺双馨,再怎么形容王老师都一点不会过。她一丝不苟、一尘不染、一身正气、一腔热血……她的音容笑貌始终活在我心中。但愿王派传人能薪火相传,传承传播王派艺术和精神,让越剧越唱越响,越唱越远。这也是对王老师最好的纪念和告别。愿老师一路走好,永远怀念您!”
记者 顾嘉懿
甬上艺评
一个越剧时代的落幕
对大多数戏迷来说,他们是通过荧幕认识王文娟。上世纪80年代初,越剧电影《红楼梦》公映,一时间万人空巷,人们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从电影院里走出来,擦干眼泪,再看一遍。
听老人回忆,当时的《红楼梦》是属于每天在剧场里循环播放的那种,人们怎么听也听不厌“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徐玉兰与王文娟走了半个圆场,互相一对眼,电光石火一瞬间;王文娟扛着锄头低眸,“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去葬花,构成多少人对“诗意”“唯美”的最初印象;还有徐玉兰捶胸顿足的那一句“林妹妹,我来迟了我来迟了”,人们在宝黛故事里感悟到一种巨大的遗憾,相爱而不能相守,阴阳两分,天人永隔,人生最不幸事莫过于此。
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对原著的简化,让人误以为小说《红楼梦》说的就是情情爱爱。但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是一次无比成功的改编,剥茧抽丝、提纲挈领地把主线勾勒地清清楚楚,又符合戏曲艺术所需要的表达。这个过程,越剧版的编剧、宁波慈溪人徐进贡献卓著。
徐进不仅编了《红楼梦》,还改编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袁雪芬、范瑞娟演的同名电影,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
戏曲电影的传播对于越剧从地方戏曲,走向仅次于京剧的全国性剧种起了巨大作用,而且跨越时空成为永恒经典。90后、00后,也都是看着B站上的电影《红楼梦》《梁祝》,感受到所谓越剧“原生代”“宗师辈”所达到的令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艺术高度,领悟经典永不过时的魅力。
常有学生跟王文娟起哄,为什么偏你演的就是林妹妹,我们怎么也演不像,当然可以说是天生的灵气,可谁说又不是背后的付出呢。越剧宗师辈,几乎都是从田间地头戏开始演起,真正靠日晒雨淋、颠沛流离磨砺出来的本事,她们划着小舢板,从嵊州的乡下走进上海滩,取得后来的地位,完全靠的是民间的口碑和市场的选择。
比起“林妹妹”,我更偏爱王文娟在《追鱼》里演的“鲤鱼精”。那是一个精怪,化成小姐去骗书生,扮相灵动,眼珠子滴溜溜转,俏丽又勾人。“鲤鱼精”是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全力去争取的人,聪慧美丽,是整个故事的“操盘手”。为了追求幸福,最后拔掉三片鱼鳞转为凡人与书生相守,体现了她的勇敢和坚韧。
2017年,随着傅全香的离世,“越剧十姐妹”全部魂归天上。而今“林妹妹”也走了,越剧流派创始人仅余金采风、吕瑞英两位老师。
那一代先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芳华。而今,徐、王天上会面,时代落幕。今日下班,宜听“红楼”。记者 顾嘉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