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第一百十九回,梁山大军在损失了大半兄弟后,终于擒了方腊,平了大乱宋江带着梁山大军凯旋班师,皇帝论功行赏梁山将士们加官的加官,进爵的进爵,总算是入了朝堂,摘去了贼寇的帽子,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水浒传宋江财产来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水浒传宋江财产来源(宋江回乡开支十万贯)

水浒传宋江财产来源

在《水浒传》第一百十九回,梁山大军在损失了大半兄弟后,终于擒了方腊,平了大乱。宋江带着梁山大军凯旋班师,皇帝论功行赏。梁山将士们加官的加官,进爵的进爵,总算是入了朝堂,摘去了贼寇的帽子。

一心为兄弟谋个好归宿的宋江自此算是了却心中所愿。

当然,此行获利最大的还是宋江,想当初未上梁山之前,他宋江虽然在江湖中声名显赫,有着及时雨、呼保义的名号,但实际上他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宋押司,郓城一小吏而已。而且后来杀妻获罪,刺配流放,连普通人都不如。

可如今呢?征伐方腊归来,宋江身为主将,论功行赏,自然是首功。被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并赐金银千两,锦缎十里,御花袍一套,名马一匹。可谓是名利双收。

如此功成名就,宋江首先想到的第一件事自然是衣锦还乡,他要回到郓城县,让同乡们看看,什么叫做王者归来。

于是庆功宴后,宋江向皇帝请假,回乡省亲扫墓。古人重孝,每逢节日,都要拜会亲族,祭拜先祖。宋江自离开郓城一直都未曾回乡,家中还有老父,已算是不孝。所以宋江这个要求很合理,皇帝也当即答应,并赏了宋江十万贯,作为其回乡的路费开支。

宋江又奏:“臣生居郓城县,获罪以来,自不敢还乡,乞圣上宽恩给假,回乡拜扫,省视亲族,却还楚州之任。未敢擅便,乞请圣旨。”上皇闻奏大喜,再赐钱十万贯,作还乡之资。

十万贯?听着是不是很熟悉?当初晁盖等劫的生辰纲也是价值十万贯。

宋江拿着这十万贯钱回到山东郓城县宋家村,给已故的老父亲办了葬礼,给心心念念的玄女娘娘重建了大庙,还给乡亲们发了红包,然后就差不多花完了。

那么这十万贯放到今天到底有多值钱呢?

这其实是一个货币古今换算的问题,想要做这种换算,首相需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水浒传》的时代背景咱们很清楚,北宋宋徽宗时期,毕竟书中出现了太多的相关历史人物,比如高俅、蔡京、梁中书甚至于宋徽宗。

这时候已经是北宋后期,因为过不了多久,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北宋都城汴梁被金军攻破,皇室几乎被一网打尽,就连宋徽宗和儿子宋钦宗都成了阶下囚,受尽屈辱。

所以咱们要算的就是北宋后期的十万贯钱放到今天价值几何。

在换算之前,首先要给大家科普一点。这里的十万贯,指的是十万贯铜钱,而不是什么金子银子。因为在宋朝,是铜本位制度,即铜钱才是市场通用货币,金银这些只是等价物硬通货,有一定的价格波动。

此外北宋时期的所谓一贯,和咱们通常所理解的一贯等于一千文不一样,北宋时期的一贯等于770文。

这一点在《宋史》中是有明确记载的。

“以七十七钱为百”——《宋史.食货志》

讲完这个,咱们下面开始换算。

在古今货币换算中,最常用的一种办法是金银等价换算,即用现代的金银价值去换算古代的同质量金银,得出其价值。

咱们也不妨来试试。

首先我们要把这十万贯铜钱换算成同价值的金银。

前面说过,宋朝是铜本位制度,金银只是等价物硬通货,有一定的价格波动。所以在不同时期,同等数量铜钱所能兑换的金银数量是不一样的。以银钱兑换来说,北宋初年是一两银子换一贯钱,北宋后期则是一两银子换两贯钱了,到了南宋,那便是一两银子换三贯钱了。

由于《水浒传》时代背景是北宋后期,咱们边取的是一比二的银钱比,即一两银子换两贯钱。那十万贯钱便是五万两银子。

五万两银子放到今天值多少钱呢?

这涉及到一个重量的换算,因为咱们如今的银价是以克算的,而且古代的重量单位和现代有区别,需要换算。(知识点来了啊)

现代一两等于50克,宋朝不一样,宋朝是40克。

根据1975年在湖南湘潭出土的北宋嘉钓铜则可得出,宋代一斤等于大约为640克,而旧制是十六两一斤,所以宋朝的一斤等于现代的40克。

这里需要科普一下这个嘉钓铜则,所谓铜则,其相当于咱们今天的标准砝码,你可以理解为天平砝码。

《宋史·律历志》载:“黍累、铢各定一钱之则,其则用铜而铸文,以识轻重”。

其出土时,一面刻铭文“嘉元年丙申岁造”,另一面刻“铜则重壹百斤,黄字号”。所以其乃是一百斤的标准砝码。

一两40克,五万两便是200万克,而我看了以下最近的银价,大概是3.5元一克,所以算下来也就是700万左右。

其实,这种单纯的货币换算,并不是太靠谱,因为涉及到通货膨胀。古代的金银等硬通货的价值和今天的金银价值是不一样的。就比如二十年前的十万块,可以在上海买套房,如今的十万块?买个墓地都不够。

我不妨再给大家算算金价的结果,估计就明白了。

金价怎么算了?其实很简单,把银子换成同质量的金子便可。

我查了一下资料,北宋时期大概是在一比十左右,即一两黄金换十两白银。不过这个换算比例同样有着比较大的波动,因为不是货币,所以其受到环境地域的影响。或许在四川你能算个一两黄金换二十两白银,在汴梁就能只换十两。但是为了方便计算,我只能取一个较为有代表性的数值,而且也方便计算。

那么五万两白银就是五千两黄金,换算成克,便是20万克。而当下的金价大概是300块左右。

算下来就是6000万了,这个和银价差了快十倍,显而易见,不靠谱。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以上皆是估算,甚至于金银的纯度都是被忽略掉的,不然这可没法算了。

既然金银换算不靠谱,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比较合理的换算方法呢?

比如物价换算,即用古今都存在的商品取进行换算。

其实这也不太靠谱,因为不同时代,其商品所代表价值是不一样的。以常用的米价换算为例,大米在北宋时期或许能成为家庭开支的一个主要支出项,因为那时候生产力水平较低,民以食为天,温饱最重要。而如今的社会中,买米甚至于整个生活支出,占据家庭开支的比例都不算大,因为米不贵。

不过说到这里,我还是给大家算一下。

首先北宋的米价是有资料可查的,一石不到一贯钱。

“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宋史 食货志》)

当然这是在较为繁华和平的北宋中期,鉴于徽宗时期,国力逐渐凋敝,米价可能会呈现上升趋势。同时为了方便换算,咱们姑且取个整数,即一贯钱一石米。

那样就是十万石大米。这里同样要进行一个重量换算。北宋时期的一石换算成今天的重量,大概是120斤,也就是说一贯钱能买120斤大米。十万贯则能买1200万斤大米。

我们家吃的米,三块一斤,算下来那就是3600万,也算是不少了。

其实除了金银、商品等换算方式,咱们还可以用当时的收入水平来做一个估算。相对而言这种方法能比较客观的反应了当时的一个生活水平,称得上是一个比较好的换算方法。

在程民生先生的著作,《宋代物价研究》中,有过不少北宋时期民间生活的描写,其中就有底层人员的收入。比如汴梁街头的货郎小贩,其一天的收入在二百文左右,而酒肆饭馆的杂役,一天的工钱也差不多是这个数。由此推算,他们月收入差不多是六千文。

我们这边一个服务员一个月收入,杂七杂八全部加起来也得有五六千块。

所以算起来北宋一文钱相当于今天的一块钱。

而十万贯则有七千七百万文,那就是7700万元,这可不低了。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从宋朝官员薪俸那里去换算,但宋朝官员工资组成有点复杂,不仅有工资,还有粮食、布匹等等补贴,这个就很难算了,咱们忽略。

如果以7700万这个数字作为标准你会发现,这北宋皇帝出手也太阔了,回个家路费就给了十万贯,要知道澶渊之盟北宋给辽国的岁币加上绢布这些,也就是五十万贯左右。而宋江花钱更厉害,修庙花一半还说得过去,这办葬礼和发红包花掉几千万,这得多有钱啊?

当然,《水浒传》毕竟是小说,施耐庵他老人家更不是写史书,在金钱数目上有些不合理也正常。如果细看《水浒传》你会发现钱财方面不合理的地方太多了。当时论功行赏,皇帝赏赐大军“为军者,赐钱一百贯、绢十匹”和回家为民者“赐钱二百贯、绢十匹”。那可是数万人的买卖啊,算下来就是数百万贯。此外武松安置费也是十万贯,杨志卖把刀就要三千贯,真当古董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