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出台后,如何实施教学改革,在减负的同时提升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成为很多学校面临的难题。
而在张家港市第一中学,师生得益于低负高效的教学生态,构建“向问课堂”为核心的教学范式系统和以智学网为依托的精准教学系统,在课前微课预学、项目合作学习和课后精准作业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教”“学”“评”形成精准、有效的良性循环,在“互联网 大潮”中走在了教学改革的前列。
在作业布置和学业评估方面,学校积极利用智慧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架,帮助教师更精准地研制作业,更有效地实施作业管理和时间管控,以“作业育人”刮起了教学改革的新风。
作业要“贴心”,先给学生“画像”
作业作为基础又重要的教学环节,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以“大锅饭”的形式出现,学生写得心累,老师改得头疼。为了让作业真正发挥培养思维方法、塑造学习能力的作用,研制分层的、个性化的作业成为作业改革的关键。
作业要“个性化”,先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每一位学生从基础知识、测试成绩、智力因素、学习习惯等多维度进行360度“画像”。在尝试和迭代了多个数字化平台后,学校选择了智学网,考虑的是它既能采集、分析数据,也能保留纸笔作答习惯,同时还能根据学校的自主要求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研讨,老师们都能“善用”智学网系统进行作业扫描批阅,从而完成原始学情数据的积累。为了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平台,学校还构建了“学习环境”“学习目标”“学习行为”“学习品质”“学习结果”五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让学习画像更立体、更全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拥有自主评价的参与权,对照数据进行赋值,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学习现状,与老师一起完成“画像”定稿。
动态分层,让作业与每个孩子都匹配
学生的个体差异“被看见”,接下来要如何让作业随之分层,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呢?
首先,各学科备课组将作业题分成基础类、拓展类和提升类,对每一道题的完成时限和赋值进行标注,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达成一定的赋值总量就算完成作业,这样,学生只需要完成与自己当前水平吻合,同时有一定提升空间,题量编排也科学合理的作业就可以了。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的内容,学习效率和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于是,学科组借助智学网每周一次的学情数据分析,始终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不断对学生所处的学情层次进行调整,保证学生始终接受与自己当前的学习状态最匹配的学习任务。
校本作业 个学手册,修炼“作业”学问
分层作业的命制对老师来说是一项重要挑战,因为它涉及题量规划、学科布局、内容设计、学情数据应用等诸多方面。
作业改革开始时,老师们普通感觉较难适应,表现之一就是把握不好作业量。发现问题后,学校要求各学科备课组长根据进度带领老师们提前规划,由年级统筹布置,把控作业的总量和时长。学校倡导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即时反馈,课后作业提前公示,限时提交,作业总量预先设定,超限预警,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来保证作业流程的“限时提质”。经过四到五周的协调,各学科的作业布局日趋规律。
在内容设计上,老师们也经历了艰辛的探索。最初,老师们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使用智学网《个性化学习手册》帮助基础层的学生查漏补缺。后来,老师们对手册的各个板块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它对学优生的培养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于是鼓励学中生和学优生通过手册进行拓展提升。经过几年的探索,学科组将校本作业《创新课时作业本》与智学网《个性化学习手册》融合,逐渐确立了一套因校制宜的分层作业体系。
包容学生“小情绪”,释放育人“大空间”
除了“技术层面”的支撑,学校还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弹性空间”。
数学老师张闻娟任课的两个班共有97名学生,其中七成多的学生能在晚上九点前完成作业,约两成的学生能在九点半前完成,但也有5~7名学生十点都不能完成。为了保障这类孩子的身心健康,学校特别规定:经任课教师同意,可以第二天再完成或换种方式当晚完成,如数学作业题,可以把解法通过录音说给老师听。
在技术、方法和制度的包容下,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成长中的“小情绪”“小脾气”有了释放和扭转的空间。
张闻娟有个学生,以前每到写作业时就烦躁不安,还曾经急得摔笔撕书,学习效率可想而知。作业改革后,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张闻娟发现他在课间用心研究错题,对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再抵触,自信多了。
“好的教育是能够发掘、释放以及丰富学生更多可能性的教育。”校长张军说,“不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老师,我们每天都要问问自己——‘育人’这一科作业,今天我认真完成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