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顺德古村祠堂(佛山文脉感知祠堂之美)(1)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 欧阳志强 通讯员 顺宣

岭南历来有“顺德祠堂南海庙”的说法,祠堂文化可以说是佛山顺德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近日,中国首部祠堂文化系列纪录片《家在顺德》连续三晚在CCTV-4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继寻“味”顺德、寻“美”顺德后,让全国观众将再次踏上寻“根”顺德的旅程。

记者了解到,该片是佛山市文艺精品扶持重点项目,是全国第一部关注祠堂文化及家族传承的系列纪录片。分为“聚”“散”“兴”三集,每集50分钟,沿着“家庭、家族、家乡、家国”的脉络,着眼于记录顺德祠堂建筑与文化的传承与现状,以岭南区域文化为背景,呈现华夏文明底蕴、流变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现实景观,让祠堂之美被大众感知,岭南文脉得以传承,传递人们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正能量。

广东顺德古村祠堂(佛山文脉感知祠堂之美)(2)

顺德大小祠堂曾有上万间

记者了解到,顺德兴建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清代中后期,大小宗祠遍布城乡,几乎是一村一庙宇,一姓一祠堂,为数逾万,构筑宏丽,手工精美。

据统计,顺德列入名册的祠堂有850多间,全区仍保留有476座完整的祠堂建筑。顺德祠堂纳入省、市、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229个,这些祠堂建筑,承载着“顺德祠堂”的辉煌名声。

每一座宗祠,都是一部浓缩的家族史。宗祠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血脉延续,凝结着无数族人的深深眷恋。同时,祠堂里的陈设、族谱、对联、修祠碑记等,也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

《顺德县志》写道:顺德最重祠堂,大族壮丽者,动费数万金。其大小宗祠代为堂构,千人之族,小姓单家,祠也数所。曰“大宗祠”者,始祖之庙也,庶人而有始祖之庙,追远也,收族也。其中,祠堂之盛,又以北滘碧江为最。

广东顺德古村祠堂(佛山文脉感知祠堂之美)(3)

在顺德,明清两代祠堂的风格相异。明代祠堂大多为木架构,灰砂蚝壳墙,莲花斗拱托顶,有悬山顶也有局部歇山顶。典型的有杏坛逢简刘氏大宗祠。清代则多以花岗石和黑木为柱,水磨大青砖为墙,花岗石为阶,硬山顶,典型的有沙滘陈氏大宗祠和杏坛的苏氏大宗祠。另外,在顺德,一般名门望族的祠堂门口都有一对威严雄壮的石狮守门。石狮的朝代也很易分别。明代的多俊朗瘦劲,清代的多肚圆身滚。

顺德知名学者李健明介绍, 在顺德,以始迁祖名义设立的祠堂称“大宗祠”。如乐从沙边的何氏大宗祠、杏坛北水尤氏大宗祠、乐从路州周氏大宗祠等。其后代分支所设祠堂,多以此人的号为名,称“某公祠”,如陈村文海的松庄仇公祠、杏坛龙潭的睦斋陈公祠、勒流大晚的见川卢公祠等。一些祠堂则以官职命名,如龙江新华西的察院陈公祠、乐从良教的诰赠都御史祠、杏坛逢简的宋参政李公祠等。此外,也有称“家祠”“祖庙”“宗祠”“堂”等称呼。

广东顺德古村祠堂(佛山文脉感知祠堂之美)(4)

祠堂耕读文化形成顺德奋发向上精神

顺德祠堂大部分是祭祖专用的建筑物,即家族的宗庙,也称为宗祠。所以,可以说建在顺德各大小村落中的祠堂是家庭的族徽标志,是顺德一个个家族的民间历史博物馆。

若族中有人高中举人或进士,便竖起一对旗杆夹,以宣荣耀。在顺德,高中举人进士的村庄代不乏人,碧江一条村就出了17名进士,举子106名。杏坛马宁一村,也曾出过文进士10人,文举人36人,因此,面对祠堂前比比皆是的旗杆夹,屡见不鲜的顺德人也就“熟视无睹”。人们经常看到河涌埠头的石阶就是昔日旗杆夹。

顺德祠堂对族人参加科举的支持却不容忽视。在很多族谱或史书中,都有“给族贤膏火与生童应试卷金,举人会试路费”等记载,因此,读书人享受着全族人鼎力支持的物质资助,同时也肩负着整个家族的厚望。金榜题名,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意义,而是令整个家族光宗耀祖,并形成奋发向上精神的推动力,几百年来,这种绵绵不绝的祠堂耕读文化一直深深渗透在这片土地上。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祠堂因主人的特殊身份而显得别具价值。2002年被评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黄氏大宗祠,是万历状元黄仕俊的家族祠堂,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由于顺德是广东状元数量最多的地区,而黄氏宗祠又是万历状元的家族祠堂,维修后的黄氏宗祠办成了状元博物馆,是广东首座以状元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广东顺德古村祠堂(佛山文脉感知祠堂之美)(5)

以新的方式与理念将祠堂文化继承发扬

顺德除了极少数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外,大多为历代中原移民,从千百年的不断南迁中,他们虽然在顺德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但内心深处仍时刻铭记着自己的姓氏源头和历代先祖的伟业丰功,因此,祠堂不仅成为一个族系来龙去脉的缩影,更成为研究一个地方民俗文化的绝佳入口。

散布在顺德的众多祠堂,规模浩大,雕刻细妙。如杏坛昌教黎氏宗祠。这座建于清朝末年、占地20000平方米的宗祠,共有3个大宅,3道大门,每个门口都有一条直通小巷,小巷两面俱为房子,房子不大,但都有两个以上大门。这些房子互相贯通,同时,又与中央大院相连。因此房门特别多。村民们经过反复核实,共点出99道门,所以也有人叫这祠堂为99道门。

而乐从陈氏大宗祠俗称陈家祠有大小正横侧门98道,是广东两间最大的祠堂之一。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奠基开始,每日近千人开工,花了5年时间才落成,其工程之巨在祠堂建筑史上实属罕见。

祠堂除了祭祀功能之外,祠堂也是家庭内惩治邪恶、维系和睦、义事庆典、记载族史以及启蒙教学的场所。今日的祠堂已渐渐退去了当年深厚的封建色彩,走进日常,成为人们活动休闲的场所。白天是孩子们的活动中心,晚上是曲艺爱好者们的交流场所,每逢村中的喜庆宴席,则成了邻里亲朋举杯相庆、欢歌起舞的快乐天堂。

顺德的龙舟、醒狮、武术、美食与祠堂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顺德的年轻人自发组织了很多文化协会,以当下时代的视角去发掘保护这些精美的文化遗产。而在老一代人们的心中,祠堂从他们年少无知对宗族文化的懵懂,到晚年祠堂成为了他们精神的归宿。老一代人依旧不遗余力为祠堂家族的文化做贡献,青年一代传承了先辈的精神,以新的方式与理念将传统的文化继承发扬。

当今顺德,正在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坚持以水美城、以城聚才、以才兴城。经济发展靠人,城市品质提升靠人,文化传承创新同样靠人。《家在顺德》纪录片中,展现的虽是顺德祠堂,内化的却是中国家文化的独特内涵,中华民族传承赓续、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在片中熠熠生辉。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魏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