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史晓露
8月29日,记者从四川农业大学获悉,近日,四川农业大学任万军教授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弱光胁迫下‘减穴稳苗’通过优化冠层结构和光能利用提高稻米品质”在线发表在国际农林科学主流学术刊物《大田作物研究》上,为推动弱光稻区机插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水稻是四川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2800万亩左右。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能极大节约人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插秧就是实现水稻机械化生产的主攻方向。
不过,传统的机插秧技术下,水稻栽插质量差、易倒伏,再加上四川盆地“多云雾、寡日照”的气候条件,限制了水稻的光合作用,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最终降低了机插稻的产量、品质及效益。
减穴稳苗(右)与常规密植(左)栽后效果图(邓飞供图)
瞄准机插秧的痛点,近年来,四川农业大学任万军教授团队发明了一种“机插杂交稻减穴稳苗大穗栽培方法”,在不改变单位面积用秧量的情况下,保持秧苗栽插行距不变,将穴距从12—17cm扩大到20—25cm,穴苗数则从每穴1—2苗提高到3—4苗,实现“减穴稳苗”。
“秧苗在稻田中的分布密度由行距、穴距和每穴的苗数决定。”任万军教授介绍,简单来说,秧苗间的穴距扩大,也就是田里每窝秧苗之间的距离更宽,这样就减少了每亩田的栽插穴数,在每亩田栽插秧苗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每穴的秧苗数就增加了,从而实现“减穴稳苗”。
研究发现,“减穴稳苗”具有诸多优势。“一是提高了栽插效率和质量。”任万军教授介绍,由于栽插穴数减少,降低了机插秧田间漏插、伤秧等风险,经测算,插秧作业效率提高16%,漏插率降低25%—41%,从而避免了后期人工补秧,仅插秧环节每公顷(15亩)地可节本增效600元以上。
其次,由于穴距增加,水稻的通透性增强,降低了稻瘟病、纹枯病等喜湿病害发生,再加上每穴茎蘖数增加,增强了整穴抗倒能力,大幅降低了水稻倒伏风险。
据悉,以“减穴稳苗”为核心的“优质杂交稻保优提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已连续5年入选四川省主推技术,并受到种粮大户喜爱。
“采用减穴稳苗技术,10分钟就能够机插秧1亩田,作业效率是人工插秧的80倍。”江油市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开莲说,合作社常年开展水稻托管服务超过5000亩,以“减穴稳苗”为代表的技术极大提升了农业效率。
此外,该研究还进一步通过在四川不同稻区设置大田试验,揭示了弱光胁迫下“减穴稳苗”对水稻群体质量与光能分布的调控效应,及其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减穴稳苗”可构建更为合理的水稻株叶型和群体结构,既提升水稻上三叶的净光合速率,又改善冠层中下部的光能供给,确保了水稻灌浆结实阶段充足的光合产物供给,最终在有效穗数略有降低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结实率和粒重确保水稻高产稳产。同时发现,“减穴稳苗”可显著降低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整精米率和米饭食味值,有效改善了稻米品质。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