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数以千计的火车站中,广西凭祥站就承运能力、建筑规模等方面而言并不引人注目。但当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浓缩成一方小小的地图,这个位于中国铁路网末梢的站点就变得气象迥然。

从凭祥出发,沿湘桂铁路北上是中国高度发达、一日千里的交通体系,顺越南河同铁路南下则是通达东南亚各国的运输网络。

当然,道路无缝对接只是凭祥站的冰山一角。凭祥连接起来的是蓬勃发展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亚洲第一个次区域共同体——东盟,以及经济活力涌动的欧亚大陆,乃至发展潜力巨大的更广区域。

向世界敞开大门、与世界携手同行,这是4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远见卓识,也是40年来发生在凭祥的生动故事。

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崇左凭祥互通(新时代国门行17)(1)

在友谊关公路口岸排队办理入境手续的运输车辆(梅常伟 摄)

千年雄关沧桑巨变

自大学毕业后,唐雁柏已经在友谊关公路口岸工作11年。他和同事们的主要职责是为中国、越南之间的往来车辆办理通关手续。距他们工作地点数百米的地方巍然屹立着始建于汉朝的友谊关(原称镇南关)。这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关隘是中国“九大名关”中唯一沿用至今的通关口岸。

2017年,经由这里出入境的车辆达到23万多辆,日均超过640辆,高峰时一天可达1200余辆。

千年雄关如今是车水马龙、商旅不绝的贸易通道,百余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据《凭祥市志》记载,通往友谊关的公路始筑于1890年,是我国修筑较早的公路之一。彼时的中国,先后遭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摧残,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御敌,而非开放,才是当时这座关隘的首要任务。

改变长期闭关锁国而导致的积贫积弱,远不是修一条公路、架几门大炮所能奏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镇南关的命运浮沉宛如整个中国的缩影。

1925年,广西当局修筑南宁至镇南关公路,时隔7年终于全线通车。1939年,日军在钦州湾龙门港登陆,当局为免道路被敌人利用,只得进行破坏。1944年,日军第二次入侵南宁时,当局再次破路。1938年动工修筑的湘桂铁路凭祥段也因日军入侵而停工。而这一停,就是13年之久。

1951年3月,新中国成立的第18个月,湘桂铁路凭祥段复建工程启动,仅用时8个月便竣工通车,这样的建设速度前所未有。322国道、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一条又一条新建道路向凭祥汇聚,这是有形的连接之路。

首批沿边开放城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一个又一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在凭祥落户,这是无形的开放之路。

广西边海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小宁说,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凭祥的一切是站起来的中国人向富起来、强起来迈进的一个局部,也是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开放之路越走越远的生动注解。

改革开放之路,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变,也改变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连续9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17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规模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累计双向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

现在,这条“路”正向着新的里程碑不断延展:中国与东盟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推进、发展战略对接持续深化,呈现出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合作政策环境更加宽松、产业创新保障机制更加完善等良好态势。

带动近邻一起红火

在凭祥市近百公里的边境线上,密集分布着两个国家一类口岸、一个二类口岸、四个边民互市点。其中,浦寨的名号尤为响亮。它不仅是中越边境最大的边民互市贸易点、东南亚最大的红木家具半成品市场,还是中国对东盟最大的水果交易市场。

2017年,凭祥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860亿元,浦寨的贡献额超过八分之一。

走进浦寨,三家大型商贸城、1600间商业铺面错落有致,各式各样的商店鳞次栉比,让人目不暇接。经营水果进出口生意的苏德茂,店铺就在其中。

苏德茂1991年来到浦寨。那时的浦寨不通电、不通自来水,还是只有38口人的小村子。不到30年,浦寨的常住人口增长了100倍,日均进出口货物总量增长近70倍。

“路通了,环境好了,生意好做,大家就都来了。”苏德茂估计现在凭祥经营水果生意的商铺有300多家,从凭祥进入中国市场的热带水果2017年超过239万吨。

浦寨之变,也是凭祥之变。解放初期,凭祥城区面积仅0.6平方公里,除党政机关所在地和东街、西街、南街有部分土砖瓦房外,其余均是矮小暗湿的茅草房。

上世纪60年代,贯穿于凭祥市区的凭祥河沿岸除了树,只有几处零星分布的低矮房屋。直到80年代,当地还流传着“一条路,两排树,到了凭祥没吃住”的顺口溜。

凭祥早已今非昔比。根据凭祥市政府的数据,改革开放40年来,凭祥市市域面积扩大20多倍,地区生产总值翻了9番,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口岸水果进出口连续六年全国第一,仅星级酒店就有11家。

开放和贸易改变了一座城市的面貌,更改变着一方百姓的生活。

家住卡凤村的谭志强本是村里的贫困户。这几年,通过加入边贸合作社参与互市贸易,并从事运输工作,谭志强一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而像谭志强一样的贫困家庭,卡凤村一共有27户,预计今年能够全部脱贫。

除此之外,凭祥还在探索“前岸中区后厂”模式,促进边贸产品落地加工,一批边民成为产业工人,发家致富的门路更多了。

谭志强所在的海润边贸专业合作社理事黄继强说,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国家的好政策,就没有边境老百姓今天的好日子。

中国老百姓的红火日子,不仅富了自己,还暖着邻居。

阮文力来自越南谅山,在凭祥从事水果装卸工作。他说,在中国工作,收入较高,用人单位还为他们购买跨境劳务人员人身意外保险,这让他们很安心。

自2017年2月,中越两国在广西凭祥、东兴两地试点跨境劳务合作,已有近10万人次的越南劳动力进入广西务工。

在浦寨边境检查站,记者遇见了正在帮货车司机报关的越南女孩阿辛。这份工作让她每个月收入可观。

“不过每天早上7点就要来,太辛苦了,所以我给自己取了这个中文名字。”阿辛的中文不算流利,但基本能够进行日常对话。

同行的人提醒阿辛,挣钱了,日子会越过越好的,这是高兴的事,不能总想着辛苦。她想了想,觉得有道理,愉快地把名字改成“阿兴”。

走上致富路,过上好日子,确实是边境地区老百姓的幸运事、高兴事。

驶上“一带一路”快车道

榴莲,一种气味独特的热带水果。由于对温度极其敏感,榴莲很难在热带以外的地区生长,对运输、存储的条件要求则更为苛刻——即便在13摄氏度的保鲜温度下,榴莲的保鲜期也不超过10天。

可就在近两年,这种“娇贵”的热带水果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北方城市。

这种变化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持续升级。部分中国厂家在中泰之间开辟了一条经由凭祥入境的生鲜直达通道,能够在采摘后120小时内将榴莲送达位于中国19个城市的仓库。

“设施互通更多、检疫周期更短、通关效率更高,贸易的辐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凭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覃文吉介绍说,作为“一带一路”的陆上门户通道,凭祥正在抢抓机遇,全力推进沿边开发开放各项工作。

南宁到凭祥高铁建设前期工作有望启动、凭祥-越南河内高速公路重启修建、中国-东盟(凭祥)跨境电商产业城建设稳步推进、中越浦寨-新清货物专用通道建设提速、凭祥-谅山自驾车游常态化……“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进东盟”的区位优势正在深度转化为凭祥的发展优势。

还有更多拥抱“一带一路”、获益于“一带一路”的故事,凭祥人也是见证者。

在中国甘肃,洋葱、马铃薯等农产品乘坐国际货运列车,经中国新加坡互联互通项目南向国际贸易物流通道,由凭祥出境实施铁海联运,抵达东南亚市场的时间比以往缩短10天左右。回程的专列则成为东南亚的热带水果、冰鲜产品和澳大利亚的氧化铝等工业材料的“直通车”。

据统计,自2017年9月底常态化运营以来,南向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已实现每周双向三班对开,内外贸港口覆盖东亚、东南亚、非洲、美洲、中东在内的45个国家和地区中的82个港口。

在越南东英,韩国一家企业在越南生产的电子产品沿越南经凭祥铁路口岸到成都的国际铁路通道北上,而后搭乘蓉欧快铁前往目的地波兰罗兹。除此之外,中欧班列(重庆)越南、赣欧(亚)南昌至河内国际班列也实现常态化运行。

在第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特邀合作伙伴首次由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非洲国家坦桑尼亚担任,这是继上届博览会邀请东盟之外的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参展后,推动“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又一新突破。

人们可以期待,这条“路”将通往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更加光明的未来。

资料:“零公里”的友谊

凭祥市地处祖国南疆,西南两面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97公里,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1992年6月,凭祥被国务院批准为沿边对外开放城市,2002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自治区直辖市,由崇左市代管。

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崇左凭祥互通(新时代国门行17)(2)

凭祥市友谊关(资料照片)

凭祥有壮、汉、瑶、苗、京、回、侗、水、傣、畲、布依、蒙古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85.63%,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84.7%,是壮族为主体、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辖区内有凭祥(铁路口岸)和友谊关(公路口岸)2个国家一类口岸、平而关(水路口岸)1个国家二类口岸,弄尧(含浦寨)、凭祥(叫隘)、平而、油隘4个边民互市点,铁路、公路、水陆口岸一应俱全,是广西最大的陆路开放口岸,有着“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进东盟”的独特优势。

友谊关坐落在中越边境线上,始设于汉朝,汉初称雍鸡关,后改为界首关、大南关,明初改为镇南关,1953年改为睦南关,1965年命名为友谊关。友谊关集对外开放窗口与旅游文化景点于一体,既是国家一类口岸,又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广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现存的友谊关关楼为1957年重建,关楼上的“友谊关”字样为陈毅元帅亲笔题写。关楼右侧为金鸡山,在山顶上建有镇南、镇中、镇北三座炮台,各配备一门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生产的大炮,目前镇南、镇北两座大炮仍保存完好。关楼左侧为左弼山,山顶建有一座镇关炮台,为明代所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关楼北侧为法式楼,是清末广西全边对讯署,主要负责边境的外交事务和维持治安。

友谊关位于中国322国道终点与越南1号公路起点的交汇处。在中国一侧的路面上,镶有“中国322国道终点”标志;越南一侧的公路立着一块公路里程碑,一面用越文刻“河内,172公里”,标志着从这里到河内172公里。另一面刻着“N0.0”,意为“0号(里程碑)”。1965在中国把睦南关改名为友谊关以后,越南方面也把越方相对应的口岸改名为友谊口岸,因此“零公里”两侧,同时并存两个“友谊”,成为中越友谊的一个历史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