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斯图里亚斯王国(精明且鸡贼的奥斯洛尼王国)(1)

亚斯图里亚斯王国(精明且鸡贼的奥斯洛尼王国)(2)

奥斯洛尼,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其中,西、南、北三面均是与幼发拉底河相接形成天然疆界,唯有东部边界比较模糊,可能在某些时候延伸到尼西比斯或阿狄亚贝尼境内。但整体范围大致相当于幼发拉底河以西的现代叙利亚领土,首都则为区域名城埃德萨。

奥斯洛尼王国的称呼,源自其创建者--奥尔罕的奥斯洛斯。公元前136年,他利用塞琉古王朝的日益衰弱宣布自治,开创了以阿布伽卢斯家族为核心的独立王朝。现代学者从其名字推测,认为其人可能带有伊朗血统。至少是具有伊朗文化背景,但后继者则多为阿拉伯裔。虽地处古代两河文明中心,但这片土地的历史却并不悠久,并不见希腊化时代前的史料记载。可能是受制于沙漠地形,造成大规模定居的建立时间较晚。

亚斯图里亚斯王国(精明且鸡贼的奥斯洛尼王国)(3)

早期的奥斯洛尼王国版图

值得一提是,奥斯洛尼并非严格意义上说的帕提亚藩属。其统治者曾数次向罗马屈服,后来还随行转换门庭向。甚至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国家整体,主要由几座大城市、半独立公国、自治城镇和外围游牧部落联合而成。国王主要坐镇埃德萨及其周边地区,对其领地实施松散控制。例如埃德萨以南的安特穆西亚公国,以及距离首都仅40公里的著名小城卡莱,就分别拥有自己世袭统治者。因此,奥斯洛尼国家的历史其实可以等同于统治埃德萨的阿布伽卢斯王朝的历史。

埃德萨即今日土耳其东南部的乌法,坐落于托罗斯山脉古马西乌斯山脚下。东临幼发拉底河上的丘格玛渡口,北邻亚美尼亚边境城市萨莫萨塔,向南紧靠着卡莱古城。早在亚述时期,该城被称为阿德玛,但稍后就逐渐荒芜且不适宜居住。幸运的是,该地拥有大量弥足珍贵的水资源,所以被塞琉古一世相中,在公元前 303年成为希腊殖民据点。所谓的埃德萨之名,也是以远在欧洲的某个马其顿城市为参照原型。到了安条克四世死敌,她曾一度被重命名为“卡利尔哈伊的安条克城”,是塞琉古帝国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重要的经济贸易中介站。

亚斯图里亚斯王国(精明且鸡贼的奥斯洛尼王国)(4)

埃德萨的历史地位极其重要

当然,塞琉古王朝的衰弱和敌对势力的纷纷崛起,让希腊人对当地的统治感到力不从心。当代学者从发掘出来的钱币得知,安条克四世死后的埃德萨已获得某种程度自治。到了公元前130-129年之间,安条克七世领导的东征帕提亚行动失败,一个祖上来自阿拉伯北部的希腊化首领就乘乱占领埃德萨,从而标志着奥斯洛尼国家的正式建立。但早期几代君主的事迹都没有被史料记载。今人已知的国王名字和继位年代,仅仅是依靠发掘的钱币推测。

第一位有据可载的奥斯洛尼国王,是公元前94-68年之间的阿布伽卢斯一世。他曾作为亚美尼亚大王提格兰二世的盟友,在北方山区同罗马军团作战,但在公元前 69年被罗马指挥官塞克斯提利乌斯击败。随后,名将庞培对整个东方势力进行重新划分,将这位敌对派君主处死,王位由儿子阿布伽卢斯二世继承。他一生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卡莱战役前误导克拉苏从沙漠地区行军,并成功赶在帕提亚伏兵收网前逃离营地。因而在此后的相当长时间内,王国还是更偏向获胜的帕提亚人。

亚斯图里亚斯王国(精明且鸡贼的奥斯洛尼王国)(5)

阿布伽卢斯二世的银币

公元1世纪,整个奥斯洛尼皆因没有大事件而默默无闻。只有在公元 49年,才有新一代阿布伽卢斯国王粉墨登场,主动迎接去罗马做人质的帕提亚王子美赫达特斯。前者甚至用各种手段迎合毫无政治经验的年轻人,使他日日夜夜留在埃德萨城中。直到冬天来临后,才故意引导对方经亚美尼亚南部绕圈前往泰西封,从而耽误了继承大统的最佳时刻。不过,正是由于他的两面三刀,才使国家免于宗主的报复性袭击。

公元2世纪,阿布伽卢斯七世坚守祖辈的骑枪策略,主动派使者携带礼物觐见罗马皇帝图拉真。当时的后者正计划对帕提亚进行全面打击,没想到在偏向伊朗统治者的埃德萨受到热情款待。阿布伽卢斯还送给皇帝250匹良、大量盔甲和弓箭,以及由披甲骑射手组成的辅助部队。条件则是劝图拉真吞并有竞争关系的安特穆西亚公国。此时,他表现仿佛是一位忠诚盟友,却在数年后突然转变风格。当图拉真率主力军南下占领两河流域,奥斯洛尼人自己组织起针对罗马人的大规模暴动。可惜,阿布伽卢斯的表演有些过头,终于为自己招致迅速报复。埃德萨就此被火与剑夷为废墟,连国王本人也在混战中被杀。

亚斯图里亚斯王国(精明且鸡贼的奥斯洛尼王国)(6)

因两面三刀而被打死的 阿布伽卢斯七世

好在图拉真的继任者哈德良皇帝主张收缩防御,奥斯洛尼王国的安危才暂时得以保存。作为代价,最高统治的王位被某个帕提亚王子占据2年时间。但到公元 123年,阿布伽卢斯家族遂重新收回了王权。此后一直到马库斯-奥勒留斯统治的30年里,本地统治者基本恢复了被战乱破坏,并开始越来越倾向于同罗马交好。

而且与周边的阿拉伯统治者一样,埃德萨国王虽具有较大的权力,但也会受诸多限制。老国王一般以亲生儿子为继承人,也必须须得到贵族们的一致同意。君主平时佩戴王冠和王杖,依托军队对城市和周边地区维持统治。阿布伽卢斯大王们的政府完全采取家族式的管理,诸王拥有自己的“王友”——包括私人秘书和机要部门负责人,有权对国内任一事务制订相应政策和发布命令。

亚斯图里亚斯王国(精明且鸡贼的奥斯洛尼王国)(7)

马赛克壁画上的 奥斯洛尼贵族

在国王之下最重要的官员,便是拥有大总管的二把手头衔。在他之下还有“arabarchos”(阿拉伯总督)和“nūhadrā”(市政官)。前者管理着各地半游牧的萨拉森部族,后者则负责整顿城市秩序。至于中级官员“gezīrāyē”,会受命维护和保持城市的稳定和安全。在这些官员之下则是众多小吏,诸如监测员、密探和勘探人员等。国王自己拥有大量王室工匠,他们必须随时候命。一旦宫殿群遭受意外损失,他们须负责进行修复或重建。

当然,部落贵族亦是阿布伽卢斯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罗马学家的详实描述,埃德萨城市被人为划分为数个不同族裔区域。每个居民区都有自己的贵族首领管理,国王只是通过贵族长老会对其进行宏观调控。尤其是都城埃德萨的土生贵族,喜欢自称“伟大者”“自由人”,获准居住在王宫周围地带。他们也拥有数量众多的奴隶,有证据显示王国晚期奴隶的数量较之前有大幅提高。

亚斯图里亚斯王国(精明且鸡贼的奥斯洛尼王国)(8)

奥斯洛尼的马赛克壁画 源于古罗马影响

此外,奥斯洛尼地处干旱炎热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可耕用地相当珍贵。所以国王把耕地均分配给农民耕种,让后者按时向王室缴纳赋税和充服劳役。至于那些不适宜开垦农田的地区,则居住着名义上遵奉阿布伽卢斯诸王的游牧部落,他们为王国的安全提供了第一层预警和防御。

由于地处东西方交界地区,埃德萨同时受到东西方文明的影响。比如,国家官僚体系和官员名称均带有浓厚的伊朗背景,而其城市规划及建筑风格又颇具希腊渊源。女性习俗类似西方,而男权等级制度又是仿照的东方观念。埃德萨市民的文学造诣也很出名,尤其在诗歌与哲学方面,几与希腊哲人无异。贵族之间平时以希腊语交流为荣,国王发行的钱币上也是仿制的希腊式样。盖因上层人士自小就接受正统的希腊教育,深受希腊文化影响所致。

亚斯图里亚斯王国(精明且鸡贼的奥斯洛尼王国)(9)

马赛克壁画上的奥斯洛尼贵族妇女

在宗教方面,阿布伽卢斯王朝崇拜太阳、月亮和行星,这一切在宗教绘画与雕塑艺术上也有展示。我们从硬币上可以发现,国王佩戴的王冠上刻有新月和行星图样,而城市中心的祭祀场所也很可能是土地丰产的象征。某个不知名的神祗“Marilaha”(很可能是大地之神)曾在埃德萨与特克特克山区广受崇敬。一份大约在公元 165年的古文献曾描绘出当时奥斯洛尼地区居民在祭祀“Marilaha”时吃圣餐的场面,而这种场景与1-2世纪间在埃兰流行的祭祀非常相似,可能暗示两者同出一源。

不过,奥斯洛尼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在于其是第一个采纳基督教为官方宗教的国家。由于埃德萨素以商业闻名,该城中有大量犹太商业团体常驻。他们是帕提亚的坚定支持者,曾强烈反抗入侵帕提亚的图拉真大军。因此,阿布伽卢斯诸王很早就接触到基督教。现代考古发掘也显示,公元201年的埃德萨至少已经拥有一座基督教堂。

亚斯图里亚斯王国(精明且鸡贼的奥斯洛尼王国)(10)

奥斯洛尼是第一个以基督教为官方信仰的国家

同时,由于帕提亚帝国的日益衰弱,埃德萨城内的国王们开始逐渐转偏向罗马。在公元 161-66年的战争中,国王曼努斯八世就选择支持前者。因而在 163年被帕提亚国王沃洛吉西斯四世赶跑,直到2年后才依靠罗马军团的胜利重登宝座。

当然,本地君主仍然会做出一些冒犯行动。在公元 194年的罗马内战期间,阿布伽卢斯八世支持尼格尔一方,伙同阿狄亚贝尼、哈特拉等小国一起围攻尼西比斯。事后,执掌罗马的塞维鲁任命一个代理人统治奥斯洛尼,最后却还还是把王位还给对方。这一举动令后者感激涕零,他将儿子送到罗马为质。他还采纳罗马姓氏作为家族名字,因此当帕提亚人乘塞维鲁与阿尔拜努斯争夺帝位、无暇东顾之际再度围攻尼西比斯时,阿布伽卢斯拒绝给予他们支援。作为报酬,塞维鲁正式称其为“万王之王”,并同意前者于公元204年访问罗马。可惜在塞维鲁死后,新继位的卡拉卡拉就不再如此温情脉脉。他设计诱捕了阿布伽卢斯九世,并在实际上完成兼并之举。只是出于策略需要,才扶持名为曼努斯九世国王充当傀儡统治。

亚斯图里亚斯王国(精明且鸡贼的奥斯洛尼王国)(11)

由罗马人兼并后的 奥斯洛尼省

随着萨珊王朝的突然崛起,罗马人为更好地抵御波斯入侵,在公元 242年派军队进驻埃德萨。奥斯洛尼的末代国王阿布伽卢斯十世被迫退位,携妻子去往罗马过隐居生活。至此,整个王国宣告灭亡,成为唯一被罗马人吞并的前帕提亚属国。

直至800年后成的中世纪时代,当地才会以埃德萨伯国的名字再次被历史铭记。或许,这就是历史给奥斯洛尼开得一个灰色玩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