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旗一举各称王,半壁霸图难自强(义旗一举各称王)(1)

太平军浮雕

大家上学时从历史课上对太平天国运动多少都有一些了解,除了作为“反帝反封建”的农民武装起义这样的正面宣教外,它还有哪些不为人熟知的人和事呢?今天我们就试着聊一点不一样的“太平天国”……从何谈起呢?让我们先来回顾这场农民运动的里程碑事件:

天国大事记
  1. 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会众万人在金田村“恭祝万寿”,后世人将这一天定为金田起义纪念日。
  2. 永安建制1851年秋,天王之下,分封东南西北、翼王等所谓“首义六杰”;建立了初期的官制、礼制、军制,推行自创的历法。
  3. 定都天京1853年3月19日攻克江宁(今南京),不久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政权。
  4. 军事全盛1856年4到6月间,太平军先后攻破清军建立的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
  5. 天京变乱1856年9月,太平天国最高领导层因权力倾轧导致的杀戮,永安所封彼时尚存的四王当中,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成为太平天国盛极而衰的转折。
  6. 天京陷落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其子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幼天王被李秀成救出后于乱军中失散,后被俘于当年11月18日在南昌被凌迟处死。
太平天国概述

太平天国运动发端于两广地区,主要领导层多为客家人,太平军早期的主要战力均为两广地区的贫农、矿工等底层人民,这些人在太平军中被称为“两广老弟兄”,尤其是广西一带,素来民风彪悍,直至几十年后的抗战中,桂军作战的勇猛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太平军后期的兵源中,掺杂了很多流民,这些流民组成的队伍,不论是上层将领,还是下层士兵,参加太平军只是为了生存, 一旦局势有变,为了继续生存也会投降清军。

义旗一举各称王,半壁霸图难自强(义旗一举各称王)(2)

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是君权与神权结合的政体,作为一个能与清朝分庭抗礼十几年的政权,有其较为完备的典章制度,包括它的一些纲领性文件,如《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虽未真正广泛施行,但确实也有其不可否认的进步意义。

总体而言,太平天国的种种尝试,从中国历史上来看,显得有些标新立异或者说不古不今,特别是它的政体,制度,称谓和服饰等,都让人感到似曾相识。下面我们对除“服饰”外的上述内容分别作简单介绍:

太平天国体制,是天王洪秀全与其他五王“共有、共治、共享”的性质,永安建制时分封的“东、西、南、北、翼”五王,诚如民间演义小说中所说的“一字并肩王”,他们和天王洪秀全的关系既有君臣之别,又有兄弟之谊。

义旗一举各称王,半壁霸图难自强(义旗一举各称王)(3)

东、西、南、北、翼王

在运动初期,洪秀全与杨、萧、冯、韦、石五人结为异姓兄弟,誓言患难与共,建立天国后,六王宗亲同称“国伯”或“国宗”,六人之姓皆为国姓。定都天京后,除天王外,各王在自己的王府内又可自行登殿设朝,自立小政府,有六部及其他官吏,俨然小朝廷。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即开科举,但于“天试”外,另开“东试”或“北试”、“翼试”,各自取士。 这样的政体可谓是亘古未有。

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制定了太平天国官爵等级体系,依次为王、侯、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和两司马,伍长等职级。

一等

丞相

恩赏丞相

平胡丞相

二等

检点

职同检点

恩赏检点

三等

指挥

职同指挥

恩赏指挥

四等

将军

职同将军

恩赏将军

五等

总制

职同总制

恩赏总制

六等

监军

职同监军

恩赏监军

七等

军帅

职同军帅

恩赏军帅

八等

师帅

职同师帅

恩赏师帅

九等

旅帅

职同旅帅

十等

卒长

职同卒长

十一等

两司马

按中国历史沿革,官职、爵位有别。 但,太平天国却官爵不分,丞相可以升侯,侯可以升王。官爵以外,太平天国各王的男系亲属称为国宗,但并没有具体职务,具体职务由上司委派,按实授分类。

发展至后期,太平天国的官制比较混乱,不能细究,军中官职虽然在分封时遵从一定的章程,但可由各王私自分封。官阶顺序依次分别为“王、列王、天将、朝 将、神将、主将、佐将、义、安、福、燕、豫、侯”,其中王、列王、义、安、 福、燕、豫、侯为爵位,此时太平天国官爵已经混为一谈,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天京事变之后,洪秀全曾决定永不封王。但到太平天国覆亡的两年之前,也即同治元年(1862 年)开始,出于内外部原因大肆封王,太平天国的王爵人数因而激增。

太平军具有以下几条建军原则:其一,寓兵于民的征兵制;其二,仿照《周礼》采用伍、两、卒、旅、师、军六级编制;其三,在编制上军民合一,以军一级作为地方政权。

太平天国军队采用的编制: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以卒长统之,至卒始有属吏,一卒有一百零四人;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设军,全军共计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人。以旗帜、号衣、腰牌等表明Fan号。

作为太平天国国教的拜上帝会,虽与Jidu教有一定渊源,但在许多方面与Jidu教有着很大不同。创教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1836年洪秀全在第二次赶赴广州府参加乡试的过程中,偶然得到了由雕版工人出身的梁发所编纂的、有着浓郁中国特色的传教手册《劝世良言》,但洪秀全得到此书的第一时间并未认真研读,之后数度科考失意心灰意冷,在苦闷迷惘之际,再读此书,自觉大彻大悟,于是决定信奉上帝,并自行洗礼,之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制定教义,创立了拜上帝会。后来与冯云山等人一同传教、布道,最终以此聚集力量,成立政权。

义旗一举各称王,半壁霸图难自强(义旗一举各称王)(4)

天国之最

如果要给这场运动贴上一些个性标签,它至少在这几个方面可谓登峰造极:

义旗一举各称王,半壁霸图难自强(义旗一举各称王)(5)

义旗一举各称王,半壁霸图难自强(义旗一举各称王)(6)

《洪天贵福供》-节选

著名人物

有道是乱世出英雄,抛开“阶级立场”,仅凭“口碑、才干和私德”而论,太平天国和清王朝这两个对立阵营中,都有一些在后世仍然声名显赫的人物。

洪、杨等太平天国首脑人物的发迹史不可谓不传奇,洪秀全本为广东花县一个屡试不第的乡间塾师,杨秀清原是广西桂平山区一个穷苦的烧炭工,恰逢鸦片战争清廷战败赔款、民不聊生的乱世,这些骨干成员数年间创教、立国,叱咤风云、纵横天下。可这些人当初虽以“无处不均匀”为口号鼓动大众而建立太平天国,但事实上从一开始就走向了其大力宣扬的理想国的反面。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 的后宫光是正式的妻子就有88人之多,因为人数过多,他只能对这些妻室进行数字化管理,按照“一妻、二妻”这样编号……,这还不包括数以百计的“爱娘、妙女”等各种名目的妃嫔及上千名在宫中服侍他一家人起居的女官, 生活奢靡可见一斑。

义旗一举各称王,半壁霸图难自强(义旗一举各称王)(7)

洪秀全像

太平天国东王九千岁 杨秀清 坐的轿子至少是14人抬(也有说是48人抬),完全可以比肩清朝皇帝出席正式场合所乘的16人轿,而且只要东王一出门天京城就全城戒严,老百姓都得背对着仪仗队跪在路边,如果有人冲撞了他的仪仗队,斩首不留。

义旗一举各称王,半壁霸图难自强(义旗一举各称王)(8)

杨秀清像

自上而下,天国高层攀比享乐、骄奢淫逸,其程度并不亚于他们所反对的清王朝。太平天国自建国伊始,一直处于战时状态,可以说“这个天国并不太平”,它的官员往往是军政合一的领导,虽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战功卓著,体恤爱民的天选之人,比如,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等人就是此类精英的杰出代表,这几位将领不但被太平天国广大军民竭诚推戴、甚至于其死敌——清朝的众高官在评价他们时亦不吝溢美之词。下面,我们先重点聊聊 石达开

义旗一举各称王,半壁霸图难自强(义旗一举各称王)(9)

石达开像

石达开是永安建制时 “首义六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出生于1831年,比“六杰”中年龄最大的洪秀全小17岁。他在被洪秀全“访请出山”时只有16岁,金田起义时不满20岁,在湖口、九江大捷中令曾国藩兵败投水时也才23岁,在成都英勇就义时年仅32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

石达开可以说是太平天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文韬武略都很出众,既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又是卓越的政治家,此外还是一代武学宗师。他领兵作战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令敌人闻风丧胆;主政一方时,他又能廉洁爱民,体恤百姓。他的生平事迹长久为后世所传颂,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

石达开出生在广西贵县北山里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他的先祖原居广东省和平县 ,他的父亲在石达开幼年时早逝,丢下了弱妻幼子,故而家境大不如前。因此,石达开小小年纪便不得不为生计奔波,除种田之外,又买卖鸡鸭,做牛贩,还运炭到平天山矿区出售。

年方十四岁的石达开已凛然成人,奔走江湖,广交四方豪杰,与当时在浔梧一带活动的天地会首领罗大纲、张钊都有交往,也与平天山矿区工人和广大农民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所以后来太平军被困永安州时,能密檄龙山矿工驰援解围。

石达开的军事生涯可谓战功彪炳,鲜有败绩,先后与清军中多支武装交锋,对曾国藩的湘军取得了湖口大捷,樟树镇大捷 ,对楚勇取得了庐州之胜,对绿营取得水陆洲大捷,并大破清军江南大营。1856年天京事变后,他一度回朝提理政务,运用高超的政务能力迅速稳定局势,深得天国军民上下人心,却因此日益被洪秀全猜忌,终不得已率部出走,并以“通军主将”身份继续为天国作战。

1863年5月,石达开所部太平军被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多次抢渡不成,粮草用尽,陷入绝境。清军南字营都司王松林到太平军营谈判,石达开决心舍己命以保全部众,便轻骑前往清营束手就擒。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受审,公堂之上他慷慨陈词,说得主审官完颜崇实哑口无言。

四川布政使 刘蓉 敬佩地说他“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是丑类之最悍者。”

四川都督 骆秉章 则说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凶威钤制其众……首恶中最狡悍善战……其枭桀之气,见诸眉宇,绝非寻常贼目等论”。

曾国藩: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

左宗棠:石逆狡悍着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是贼之宗主,而我所畏忌也。

石达开生前用兵神出鬼没,死后仍令敌人提心吊胆,甚至在他身后数十年中都不断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从事反清活动和革命运动。总的看来,石达开既不像想象中的农民英雄那般完美无瑕,也不像有些人评论的那样为个人利益而卑鄙无耻。在他的一生中既有轰轰烈烈的战绩,又有令人称道的品格。由于时代环境和农民阶级的属性,使得对他的评价呈两极分化,这都是历史的必然。但无论如何,石达开堪称一位可歌可泣英雄人物。

除了石达开之外,陈玉成李秀成 这两位太平天国后期的著名将领也在历史上有着比较正面的形象。本来天京变乱后,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天国一时间人心涣散、眼看快要灭亡,没想到这个时候陈玉成和李秀成两位骁将挺身而出,统率军队,整顿人心,又把太平天国的气数延续了七、八年。这二人作为太平天国后期双雄,能力均十分突出,他们在敌我两方都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都是有勇有谋,但特点各有侧重,按照清朝官员口径,陈玉成“悍”,李秀成“狡”;曾国藩 曾经评论陈玉成是 “汉唐以来悍者”,是从清朝往前追溯千余年都少有的勇猛战将;在评价李秀成时,李鸿章 在与曾国荃的通信中称:“两年以来与忠逆搏战最多,既深佩其狡猾,更积恨其忠勇……”。说两人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中流砥柱,实至名归。

在太平天国运动这场内战中,有一些汉族士大夫自建团练、带兵出征,帮助清政府对抗太平军,其中又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这批读书人的代表人物,在这场战争中,虽然他们舍命捍卫的是那个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但在客观上他们也保护了绵延数千年的华夏文明。

中国古代有一个评判圣人的标准,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所谓三不朽,公认符合这个标准的人号称有“两个半”,前两个完整的圣人分别是儒学开创者孔子和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他们二位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都是极其巨大的,剩下的“半圣”指的就是曾国藩,由此可见世人对他的评价之高——曾国藩作为被国共首脑都高度评价的近代人物,他在儒家所倡导的“修、齐、治、平”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按照三不朽的圣人标准,他所立之功主要就是指“受命于清廷,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终于攻灭太平天国” 这一件。

义旗一举各称王,半壁霸图难自强(义旗一举各称王)(10)

曾国藩朝服像

至于李鸿章左宗棠——单凭收复新疆一项,左宗棠即可称得上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而李鸿章,他本人及门生故旧对清末民初之中国的影响,举国上下或无出其右。

运动成因

这场运动的原因复杂,众说纷纭。除了常见的“统治阶级压迫,战争赔款负担沉重,连年自然灾害”等原因,土客矛盾 的激化也是酿成运动的重要原因,这个内容鲜见于过去的历史教科书中,在学界多多少少在有意无意地避讳。土、客是两个相对的族群,其中“客”是指客家人,不止是清朝时从外地迁徙而来的南方人,还包括历代迁居来的北方人,“土”就是客家人所至之处的原住民。

事实上,清末中后期两广地区的土客纠纷日益严重,随着客家民众在该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争夺耕地、水源以及风俗等方面冲突也日趋白热化,甚至逐步激烈到官府也难以控制。

在此背景下,洪秀全、冯云山等拜上帝会初创人员,从农民阶级的诉求出发,把Jidu教的平等观和中国农民朴素的平均主义和平权思想结合起来,先后撰写了“二训一歌”等浅显直白的传教读本,用现在的互联网术语说,就是洪秀全他们抓住了用户的痛点,解决了用户的麻烦,结果就是核心用户指数级增长……那些在械斗中往往处于劣势的客家人纷纷加入拜上帝会寻求帮助,希望通过同乡同会的关系获得庇护,因为加入了拜上帝会这样的结社组织,确实可以让很多客家人增加人脉、提升底气。

历史评价

史学界对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是有较大争议的,可谓褒贬不一。从建国之初的全面肯定、热情颂扬,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质疑声渐多。目前,按照百度百科的提法,说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所以当前的历史考试的标准答案应该也是按照这个基调给出的。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历史教科书与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往往有十年以上的时间差”,现在这个提法等到十年后,可能会有较大的变动。

已经过去的历史不能用“如果……”来造句,但试想,如果是由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取得胜利,彼时的中国是不是会比腐朽残暴的清政府更好呢?——从太平天国的很多大小事件中似乎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甚至也有人认为若太平天国得势,将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这些人中甚至包括了伟大导师马克思。1862年6月,马克思在最后一次涉及“太平天国”的文章《中国纪事》中说——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并指出:太平天国“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

义旗一举各称王,半壁霸图难自强(义旗一举各称王)(11)

卡尔 . 马克思

在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上,全面否定有失公允,而全面肯定亦不足取。应该采用两分法去看待,如何对这场运动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还有待史学家给出定论。

结尾

太平天国之后的一个半世纪以来,尤其是通过新中国成立后72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有很高国际地位的大国。基本发展起种类齐全的工业,它可以给14亿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提供工作,不管挣钱多少,起码大家都有事做,而且目力所及之处,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体都变得越来越好。

义旗一举各称王,半壁霸图难自强(义旗一举各称王)(12)

今日中国

不可否认,今天的中国仍然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如果站在世界看中国,你可能会发出一声由衷的感叹,幸而生在中国——这,才是我们“生为中国人”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