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气象预报的一条“太阳去流浪”了的新闻引起大家的关注。在“流浪的地球”成为热词以后,“太阳去流浪”了也称为南方人调侃天气的热词。

为啥?因为,过去的两个月我国南方和西南地区阴雨连绵,上海、成都等地,两个月是时间竟然只见到六七天的太阳,“流浪的太阳”成了人民调侃阴雨生活的热词。

惊蛰晚上打雷是什么预兆 人们为啥最怕未过(1)

为什么会这样?

今天(3月6日)是“惊蛰”节气,让我们回头看看有关惊蛰的一条谚语,真是让人惊掉下巴。

这条谚语是“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

惊蛰晚上打雷是什么预兆 人们为啥最怕未过(2)

民谚真是太准了,因为在春节之前,央视气象预报中还播出过一条南方立春之日“响春雷”的消息,如此恰恰印证了“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真是很神奇、很蹊跷,服了老祖宗的经验。

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除了上述神奇的谚语外,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还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

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晚上打雷是什么预兆 人们为啥最怕未过(3)

所以,春雷早早响过之后,长江流域“太阳去流浪”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惊蛰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麦穗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关于节气的农谚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总结出来的,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气象学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壹点号《节日研究》出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翟恒水 综合自节气网、农网。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