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这本书为我们还原了这位举世公认的天才和全才的一生。作者告诉我们,达芬奇并不是那种从小带着光环,好像一切都自然天成的天才,而是一个带着人性之光的天才。他成为天才的原因,就是带着无比巨大的好奇心,把艺术与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他的绘画技艺在整个人类艺术史上数一数二。他一生研究过的知识,还包括光学、力学、生物学、解剖学、植物学、建筑学、机械……而且他在每个领域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有很多甚至足以改变世界的发现。

这本书的作者艾萨克森,是美国杜兰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他写过好几部叫好又叫座的传记,比如《富兰克林传》《爱因斯坦传》和《乔布斯传》,他也因为这几部传记名满全球,咱们“每天听本书”栏目就解读过他的《富兰克林传》和《爱因斯坦传》。2017年10月,艾萨克森又推出了同样重量级的《达芬奇传》,用煌煌六百页的篇幅记述了这位天才的一生。

下面进入第一部分,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达芬奇的一生。

达芬奇出生于1452年4月15日,他是父亲皮耶罗·达芬奇和一个农村姑娘的私生子。不过在艾萨克森看来,私生子的身份对达芬奇来说可能不是一件坏事,反而给他带来很多好处。

首先,文艺复兴时期私生子几乎随处可见,连教皇的私生子都不是什么秘密。这种对私生子的普遍宽容,让达芬奇不至于在缺少爱的环境里长大。其次,他们家是靠着公证人这个行当发家的,在当地相当显赫。但是公证人行会对成员的身份有严格的规定,达芬奇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不可能子承父业,所以父亲就没有让他接受系统的教育,甚至连当时通用的拉丁语都没正经学过。达芬奇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又没有学校教育的束缚,这很好地保护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也保持了他敏锐的观察力。

在祖父和继母去世之后,12岁的达芬奇离开故乡,来到父亲工作的佛罗伦萨。因为他从小喜欢画画,并且表现出了相当的天赋,14岁的时候,父亲把他送到了当地著名的雕塑家和画家韦罗基奥那里当学徒。达芬奇在老师那里一呆就是十几年,开始是接受训练、充当模特,后来技艺逐渐成熟,开始协助老师进行创作,并且独立创作了一些作品。学徒时期的达芬奇,在一些绘画技法上就已经大大超过了老师,比如他更喜欢用薄而透明的油彩,而不是老师擅长的蛋彩做画,他也更擅长表达人物细腻的情绪和动感。

在25岁时,达芬奇拥有了自己的画室。不过从商业上讲,这是个巨大的失败。即便有父亲的帮助,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他也只接到过三张正式的订单。订单少,并不是因为人们不欣赏他的艺术,而是因为他有个坏名声——他几乎从来完不成订单。在这全部三个订单里,有一个他压根就没有开始画,另外两个只有草稿,分别是《荒野中的圣杰罗姆》和《博士来拜》。在这些草稿里面,达芬奇其实已经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但是这些作品离客户期待的完成品可还远着呢。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哪个版本好(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解读)(1)

荒野中的圣杰罗姆

达芬奇之所以无法完成订单,你当然可以说是因为他有拖延症,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是个极端的完美主义者。一个当时的传记作家曾写道,达芬奇“从来没有完成他开始的任何工作,是因为他的艺术理想是如此崇高,他甚至能从别人眼中的奇迹里看到缺陷”。

达芬奇一辈子都不怎么喜欢受人委托进行创作,留下了很多未完成的作品。他会接受订单,但是很少把作品交给客户,他喜欢把草稿或者接近完成的作品带在身边,不断修改。在他看来,它们都还不够完美,他还没有准备好,还有新的东西需要学习,新的技法和表现方式需要了解。比如前面提到的《荒野中的圣杰罗姆》这幅画,他不但一直没有把画交给客户,而且三十年之后,他还根据自己的解剖学研究做过重要的修改。

达芬奇后期最杰出的那几幅作品,尤其是《蒙娜丽莎》,他都是带在身边长达十几年,直到去世都没有最终完成。现在全世界只有大约15幅达芬奇的作品,这也就难怪在2017年,他的作品《救世主》在美国拍出了4.5亿美元的天价。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哪个版本好(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解读)(2)

蒙娜丽莎

达芬奇当然也意识到自己有这个毛病,他还没有自负到毫不在意。他知道自己总是不能如约完成作品,所以得不到贵族的青睐,而那些不如他的画家却因为按时交货而获得世俗的成就和金钱。有时候这一点也让他感到郁闷,甚至有几次在笔记本上表达过绝望的情绪,质问自己,“我到底做出过什么吗?”

不过,这也只是想想而已。实际上,他一直在拖稿,一直在分心,甚至有人说,画画只能说是他的业余爱好。

在而立之年,达芬奇离开了佛罗伦萨,来到了意大利北方的米兰,开始为米兰的统治者服务,一待就是17年。在给米兰公爵的自荐信里,达芬奇说自己擅长于武器设计、军事、工程、水利,直到信的最后一段才说到自己的艺术才能。在他的笔记本上,也确实有一些看起来相当恐怖的武器设计,比如冲锋用的镰刀战车,乌龟形状的坦克等等。不过这些武器都停留在图纸阶段,从没有真正投入生产和使用。

在米兰的大多数时候,达芬奇都在完成戏剧布景、服装设计、公共庆典之类的宫廷任务。米兰是意大利北方的商业中心,经济发达,从贵族到商人都对艺术有浓厚的兴趣。米兰又不像佛罗伦萨那样,是传统的人文和艺术中心,达芬奇在这里能够享受贵族的追捧,同时也不需要面对那么大的压力和那么强的竞争。

在米兰的17年间,达芬奇进行了很多科学研究,也交到了一些不错的画家和建筑师朋友。和独来独往的米开朗琪罗不同,达芬奇非常温和,很享受和同事一起工作的乐趣。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画出了著名《维特鲁威人》。这幅画表现的是人跟宇宙的和谐比例,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也成了达芬奇终生的信念,让他不厌其烦地进行关于人体的研究,因为他相信,在人这个小宇宙之中,同时藏着宏观宇宙的和谐比例。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哪个版本好(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解读)(3)

维特鲁威人

在艺术创作方面,他完成了两个版本的《岩间圣母》和几幅肖像画。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作品,当然就是为圣玛利亚感恩教堂创作的壁画《最后的晚餐》了。这幅壁画他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完成,在他生前,是为他赢得最大荣誉的作品。这幅画也改变了欧洲绘画史,因为之前从来没有画家在二维的平面上创造出如此卓越的三维效果。

不过这幅作品的创作也真是让达芬奇煞费苦心,他不断尝试新的绘画技法,调整透视效果,他有时候从早到晚都在脚手架上作画;有时候好几个小时只是静静地看着它陷入沉思;有时候会突然冲进大厅,在画上补上几笔,然后又匆匆离去。这幅作品本身,以及达芬奇非常奇怪的创作方式,都成了米兰人热议的话题。不过作品的缓慢进度也引起了米兰公爵的忧虑,但是达芬奇却告诉公爵,“有时候当天才工作最少的时候,他反而成就最多”。因为当他沉思的时候,头脑里盘旋着各种闪光的想法,只要都想好了,就很容易将它们落实到作品之中了。

关于达芬奇,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他是个同性恋,而且从不避讳自己的这个身份。他非常英俊,喜欢穿彩色的衣服上街,完全是一副纨绔子弟的派头。紫罗兰色、玫瑰色、紫色、粉色都是他非常喜欢的颜色。当时在艺术圈里,同性恋相当普遍,雕塑家多纳泰罗,画家波提切利,还有另一位艺术天才米开朗琪罗都是同性恋。

达芬奇一生保持着对男孩子的爱恋,甚至相当鄙视异性之间的性关系。这种同性恋的身份也给了他与众不同的敏锐目光去观察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和米开朗琪罗擅长刻画男性的阳刚之美不同,达芬奇作品中的很多人物都有着非常细腻的中性魅力,比如早期作品《天使报喜》中的天使加布里埃尔,《岩间圣母》里的天使乌里埃尔,《最后的晚餐》中的使徒约翰,甚至《蒙娜丽莎》,都带有这样的特质。

1500年,由于米兰公爵被法国推翻,以及一些家庭原因,48岁的达芬奇离开了居住了17年的米兰,先后在威尼斯、佛罗伦萨、米兰、罗马和巴黎生活。在人生的这最后二十年,他已经是名满欧洲的杰出艺术家和工程师,不再缺少资助,也享受了相对自由的创作时光,先后创作了《救世主》《圣母子与圣安妮》和《蒙娜丽莎》,还留下了著名的《安吉亚里之战》草稿。1519年5月2日达芬奇在巴黎去世,享年67岁。

第二部分

我们来看看科学家达芬奇。当然,达芬奇并没有想成为科学家,他甚至没有发表过那些他科学研究的手稿,他搞科学研究的初衷只是为了把画画得更好。我们前面说了,完美主义的达芬奇总是完不成他的作品,他完不成作品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很容易被别的事情分心,他对万事万物都充满好奇心。

达芬奇总是有更多想要学习和研究的东西,比如光与影如何结合,人的情绪如何表达。肌肉、骨骼、关节等等,每一个细节他都想要了解清楚,好像没有这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他就没有办法真实地表现这个世界。他想要让自己的作品绝对正确和完美,而不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合同。

我们可以再仔细看一下前面提到的《博士来拜》的草稿,看看里面有多少层次。风景、建筑、马匹、植物、以及动作和表情各异的人物,以达芬奇的完美主义,想要完美地表现这幅画里的所有细节,真不知道要多少年。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哪个版本好(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解读)(4)

博士来拜

随着年纪的增长,知识的积累,达芬奇也开始关注前人的知识,虽然一辈子没有搞定当时作为学术语言的拉丁语,但是他受益于当时已经相当成熟的印刷术,用意大利语学到了不少古代的智慧。这样,达芬奇就有了理论和经验这两个武器。他用理论作为框架提出预测,用反复的实验进行验证,再加上他杰出的工程和设计实验的才能,这些要素共同成就了他的科学成就。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他的两个最主要的成就,一个是物理学,一个是人体解剖。

先说物理学。达芬奇一生发现了很多重要的物理学理论,比如,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和第三运动定律。在牛顿提出这个理论两百年前,我们就能在达芬奇的笔记里看到对这个问题清晰的描述。他关于鸟类飞行的研究和关于飞行器的设计图里面,还包括了流体力学的一些重要原理,其中一个是当空气或任何流体流动速度越快,产生的压力就越小,这也是两百多年后才被人发现的。今天的飞机机翼上方的弧线曲度更大,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达芬奇还发现了摩擦力的重要规律。摩擦力与物体的质量,表面的平滑和粗糙,以及倾斜角度有关,而与接触面积无关,这一点也要等到两百多年之后才被人正式发现。他还测量了一些表面的摩擦系数,从而发现了用油和滚珠轴承,甚至用铜锡合金降低摩擦力的配方。

在人体解剖上,达芬奇的成就更是无人能比。他很早就意识到“画家必须是好的解剖学家”,从他在佛罗伦萨的时代开始,达芬奇就开始关注解剖,到了米兰之后他有了更多的科学家朋友可以指导他进行解剖。在米兰,他亲自解剖了三十多具尸体,而且他会在尸体旁边研究很久,仔细记录他观察到的一切:肌肉、骨骼、关节、神经……通常都是直到一具尸体腐烂得无法继续进行研究,他才会停下。

他对于解剖学的兴趣虽然始于艺术创作,但是实际上远远超出了艺术的范围,而进入了科学研究本身。他是第一个正确描述人的四种牙齿,尤其是牙根结构的人,也是第一个描述了动脉硬化的人,还是最早认识到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核心,并且包括四个腔的人。他还第一次发现了主动脉瓣的工作方式,这一点直到大约450年之后才得到科学家的确认。

你可以看到他在笔记本上绘制的人体肌肉、骨骼和关节,以及密密麻麻的笔记。即便是这些科学作品,也可以看到他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表现方式,每幅作品都堪称艺术精品。我们几乎可以说,假如达芬奇发表了自己的那些自然科学和解剖学笔记,欧洲的科学革命可能都要提前一两百年。

达芬奇几乎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他开始进行科学研究都是靠自学。他自己对此也很是骄傲,经常说自己直接从经验中进行学习,不盲从现成的权威。他不仅有着艺术家的敏锐观察,而且带有真正实验主义者的严谨态度,强调实验必须要反复进行,从而保证结果的有效性。他的信念始终是,到根源去,到事物本身去。

所以说,达芬奇的好奇心是纯粹的,他虽然对光学、力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人类知识都怀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但是他关注的从来都是知识本身,而对这些知识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名誉和利益,甚至对于这些知识能否造福全人类,都非常淡然。他也考虑过发表他关于鸟类和解剖学的笔记,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尤其是他一如既往的完美主义,或者说拖延症,这些出版计划很快就都搁浅了。

第三部分

达芬奇想要搞懂整个世界,初衷是为了画画,他最终也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被我们铭记在心。在第三部分,我们就来说说他是怎么把那些科学研究的成果,用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也就是他融会贯通的能力。

达芬奇虽然对科学有着很高的热情,但是这些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初衷还是他的艺术。他要用科学为艺术服务,只是经常忘记服务的对象,被科学本身的魅力裹挟而去。

1489年,达芬奇在一群米兰贵族面前,和一群饱学之士展开辩论,讨论几何、雕塑、绘画和诗歌,到底哪个才是人类的最高成就。他从科学和美学的角度,为绘画做了精彩的辩护,认为绘画才是人类最高的成就,因为这门艺术包含了几何学、光学等科学成就,而且还需要在这些理智成就之上加上想象力。一个真正的画家需要完美地结合现实和幻想。

在达芬奇看来,在当时同样拥有很高文化地位的音乐、诗歌和雕塑都不如绘画。说音乐不如绘画,是因为声音稍纵即逝,而绘画则拥有持久的魅力。说诗歌不如绘画,是因为绘画的信息量极大,在一幅画里可以描绘开天辟地,可以展示历史长河,而诗歌需要用很多词句才能描绘出一幅画的内容。绘画也比雕塑高贵,因为画家要考虑光影和色彩,这些复杂的要素都是雕塑家不需要考虑的,而且雕塑家的创作环境必然是肮脏混乱的,而画家却可以安然端坐在画作面前,精心构思,慢慢修饰。

到底哪种艺术才是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当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达芬奇在这场辩论里,非常雄辩地表达了自己作为画家的自信和自尊,这种姿态也促进了他的艺术创作。

说起达芬奇超出前人的艺术成就,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画画的一个技法——晕染法。我来简单解释一下。这个词的本意指的是烟雾消散在空气中,当时的画家画画,一般会用清晰的线条勾勒出轮廓,达芬奇的这个技法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他不画轮廓,因为他坚信在自然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有确切的轮廓线,都是跟背景逐渐融为一体的。

早在达芬奇还在韦罗基奥那里学画的时候,他就意识到了这种技法的重要性,就不再用清晰的线条直接勾勒对象的轮廓,而是用非常朦胧的线条,一层一层的色彩,用光与影的对照,让对象从背景中浮现出来。

达芬奇甚至提出了哲学的理由来解释这种技法的意义。他认为,点和线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用来划定界限的东西,它们是抽象的。而自然是连续的,在任何事物的表面,都没有“点”和“线”这种东西切实存在。抽象的点和线,不能真实地刻画具体和连续的自然。在给年轻画家的忠告里,达芬奇特别强调,“你所画的阴影和光线应该像消散在空气中的烟一样,没有轮廓和界限”。这种画法对后来的西方绘画影响很大,达芬奇也成了这个技法的先驱者。

“晕染法”正好可以解释一个大家都好奇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那么神秘又迷人。蒙娜丽莎面部的轮廓和带着神秘微笑的嘴唇,就没有任何切实的线条,只有非常柔和的色调和阴影的过渡。达芬奇还故意使用了不规则的笔法,从而让皮肤的纹理更加逼真。

根据最新的 X 射线光谱分析,蒙娜丽莎脸上的棕色釉料,从最亮部分的2.5微米,极其平滑地过渡到阴影颜色最深位置的30微米。这样的笔法和上色,让这幅画随着房间光线和观看角度的变化,产生细微的变化,让画中的人物更加活灵活现,也增加了她神秘的魅力。

他晚期的另外一部名作《岩间圣母》也一样,他给画作涂上了一层又一层半透明的釉彩,创造出了非常细腻的明暗对比,和非常柔和的轮廓。在达芬奇看来,模糊的轮廓才是世界真实的样子,也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真实的景象。这种技法需要画家慢慢给油画增加层层的质感,一层油彩干了再上一层,最多可以上到三十多层。这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达芬奇为什么将最心爱的作品带在身边几年或者十几年,慢慢增加添补。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哪个版本好(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解读)(5)

岩间圣母

达芬奇的另一个过人之处,是表现动态和灵魂。他的作品几乎从不会给人僵死的感觉,即便是那些看起来非常静态的肖像画,他也通过各种细节表现人物的动态和灵魂。他曾经在笔记本上写下:人像画的创作,要让观看者通过他们的态度,轻而易举地辨认出他们灵魂中的意图。

最能体现达芬奇这方面才华的无疑是他的名作《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捕捉的是,耶稣对他的门徒说出“你们中的一个要背叛我”这句话之后,那个戏剧性的瞬间,而且他表现的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瞬间,画面从从左到右像电影一样展开,除了耶稣之外,十二个门徒每三个人构成一组。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哪个版本好(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解读)(6)

最后的晚餐

最左边的巴塞洛缪、小詹姆斯、安德鲁的表情是一听到这个消息的震惊,其中最左边的巴塞洛缪几乎从座位上蹿了起来。之后的三个人是犹大、彼得和约翰。所有的十二个门徒里,只有犹大知道耶稣说的是他,他的表情非常紧张,身体吓得向后倾斜,甚至打翻了手边的盐罐,但是手里还紧紧抓着出卖耶稣的钱袋;彼得非常愤怒,质问出卖耶稣的人是谁,手里还拿着一把刀,随时准备保护耶稣;具有一些女性特征的约翰知道这件事不可避免,他表现得既悲伤又平静。

耶稣右侧的是托马斯、大詹姆斯和菲利普,托马斯上举的食指很有特色,代表了他日后对耶稣复活的怀疑,而耶稣让他将手指放在自己受难的伤口上;大詹姆斯双手张开,看起来非常惊讶;而菲利普好像在问“是我吗”;画面最右边的马太、撒迪厄斯和西蒙,已经开始激烈地讨论这个出卖耶稣的人是谁了。

就这样,当我们的目光依次滑过画面上的每一张面孔,看到的不是一幅幅静态的肖像,而是一出正在上演的,堪称惊心动魄的戏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