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的蒋方舟又被疯狂嘲讽了。

起因是蒋方舟在《她的时间密码2》里说自己和母亲签订了一项“催婚协议”,规定母亲只能每半年催一次婚,在下一次日期到来之前,双方不再讨论这个话题。

蒋方舟谈结婚(蒋方舟签催婚协议)(1)

这个“催婚协议”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两代人在婚姻问题上谈不拢时的一个“停火协议”,意思是“我接受你的焦虑,但也请给我留出空间,去协调我自己的人生”,相比发生言语冲突或母女间老死不相往来,这还算是一个蛮有趣的沟通方式。

熟悉蒋方舟的人大概都知道,“婚姻焦虑”这件事儿在她身上并不新鲜,之前在谈话类节目《圆桌派》上当固定嘉宾时,蒋方舟就很坦诚地提到过自己在婚恋市场上遇到的困境——

比如,无论再怎么优秀,都感觉总是处于被挑选的位置上;时常因为旁人的催促,内心变得更加忧心忡忡;主持人窦文涛也开玩笑吐槽她的感情经历就是“一部相亲史”。

蒋方舟谈结婚(蒋方舟签催婚协议)(2)

不得不承认,蒋方舟面对的现实,作为女性的我同样在经历;而蒋方舟的婚姻焦虑,实际上是年龄成长带来的一种必然性的生理需求,这与女性本身的职业身份、社会身份,以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无关。

然而有爆款文章却批判蒋方舟:“没有半点儿独立女性的风采”、“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居然还对结婚惶恐不安,在感情认知上,她大概只是一个高中生的水平。”

蒋方舟谈结婚(蒋方舟签催婚协议)(3)

蒋方舟谈结婚(蒋方舟签催婚协议)(4)

什么时候我们对独立女性的认知居然狭隘到,会把参与相亲、表达焦虑、渴望婚姻这样正常的情感需求定义成她整个人的失败?

很多言论往往喜欢拔高独立女性的概念,但却对真实存在的人生困境避而不谈,似乎闭上眼睛就是天黑,独立女性就应该表现得无欲无求、刀枪不入,甚至要对婚姻不屑一顾。

但正如那些爆款文章忽略掉的蒋方舟的另一句话:

选择世俗的,烟火气的,庸俗的爱情,也并不是一件很丢脸的事。

女性独立特别重要,但也不应该羞于表达渴望被爱。

写蒋方舟不独立的文章,通常会用徐静蕾的独立来做对比。

这是因为2017年3月的一期《圆桌派》邀请了徐静蕾做嘉宾,期间蒋方舟表示在两性市场中,自己还是等待被挑选的那一个。

老徐听了一脸惊讶,说:“怎么可能呢,我想不出任何理由,像你这样漂亮又能干的姑娘会觉得自己是被挑选的。他们有几个是配得上你的啊,是你去挑他们啊。”

蒋方舟谈结婚(蒋方舟签催婚协议)(5)

单纯去看这段对话,甚至觉得年龄错位——28岁的女生哀哀怨怨,担心没人爱,脑补着40岁还嫁不出去的“凄凉”场景;40岁未婚的“大龄女青年”反而自信潇洒,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女大当婚这话题有什么可聊的,愿意干嘛干嘛呗。没人绑架我们,是我们绑架了自己。”

很多人一上来就指责蒋方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却忽略了年龄的局限。

40岁的徐静蕾之所以有更加开阔的表达,首先是因为她的价值观是建立在足够多的生活阅历之上的、是经历过岁月沉淀的。

蒋方舟谈结婚(蒋方舟签催婚协议)(6)

比如当窦文涛说徐静蕾在婚姻和生育问题上,为自己打算得很周密,前有进路、后有退路时,徐静蕾说:

因为我是经历过,25岁的时候我有过一想法,也觉得结婚、生孩子,那是我认为我第一选择的路;

到30岁发现不这么想了,到35岁又不一样了,所以我就先备着。

另外徐静蕾也谈到:“不能把我当成一个正常的例子、当成一个准则。”

蒋方舟谈结婚(蒋方舟签催婚协议)(7)

就是说,当我们视徐静蕾为理想的人生范本时,要明白,那需要你拥有同等高度的财力、眼界、能力和心态去匹配,而28岁的蒋方舟显然还不具有这样的实力,她的苦恼就是基于当下的,最真实最普遍的女性婚恋困境。

“能让自己后悔,始终有退路”的徐静蕾是超越大多数人的“特例”

所以在心态上,40岁的徐静蕾比28岁的蒋方舟更加通透自信实在再正常不过了,但这与一个女性独不独立有什么关系呢?

比如我身边一位35岁单身,事业无成,但尚能安身立命的女性朋友也有婚姻焦虑,但她完全不排斥去倾诉她对感情的渴望,熟人介绍的相亲对象她也会去接触、尝试,她说:“去看看又不影响我做选择,独立是你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不是做了什么。”

假嗨式的独立女性言论,其实往往是在要求所有人达到一种不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过于理想化的状态,但不切实际的空谈只会让陷入焦虑的女性更加怀疑自己,从而加深她们当下的困境。

蒋方舟谈结婚(蒋方舟签催婚协议)(8)

我们谈独立,永远在谈的是一种敢于尝试和选择、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同时也尊重他人选择的心态,而并非是一种为了拍照好看摆弄出的别扭姿势。

关于婚姻焦虑,主持人窦文涛说的一番话很在理。

他说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在社会上闯荡几年,摸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天花板,这个时候又到了适婚年龄,那自然会开始考虑走入婚姻。

就是大家都有一种“把人生当考卷”的潜意识,事业这题答不了,我就去答婚姻这道题,比如很多人通常会说“都三十几岁了,还一事无成怎么办?”,那这个“一事无成”的概念中,既包含了职业道路的不清晰,又包含了感情或婚姻的缺失。

其实这样的焦灼心态才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现状,但我并不会把适时走入婚姻看成是一种消极的选择。

因为人生并不是刷题上分那么简单,人生的题是无论你答的好与不好,都必须继续答下去。除了极少数拥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意志,一心打拼事业,又或者有底气表态“婚姻无所谓”的人,绝大多数人追求的幸福,不过是一日三餐、晨暮日常。

蒋方舟谈结婚(蒋方舟签催婚协议)(9)

所以事业不成先结婚,结了婚接着忙事业,这并不冲突也不可悲,更谈不上什么独立不独立。

嘲讽蒋方舟懦弱、认知水平低的言论,通常还喜欢拿她的作家身份来道德绑架,每一个夸徐静蕾如何优秀的字眼,都在暗示:“瞧瞧,都是才女,你怎么就那么跌份儿!”

但蒋方舟也在视频中谈到,如今的的她不会再像年轻时那样在乎外界的认可,她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眼下的生活,一方面是自己选的,一方面你的能力、年龄也帮你删除了很多选项。

我注定是一个不可能赚大钱的人、是一个没有什么生意头脑的人、是一个无法生活在风口浪尖的人,但我恰好也有自己更加擅长的事情。

所谓独立,其实正是这样清醒的自我认知,就是你终于能从世俗定义的成功标准中跳出来,理解并接纳了自己的局限,可以坦然地去过一种看上去“跌份儿”的人生。

蒋方舟谈结婚(蒋方舟签催婚协议)(10)

7岁写作、9岁出书、11岁开设媒体专栏、18岁被清华降60分录取,“天才作家”的光环曾套牢了蒋方舟,让她因为迟迟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作品而倍感挫败,情绪最不堪重负的2015年,一个人跑去东京自我隔离,再回来的时候她说:“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而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最近终于追完了《俗女养成记》,剧中39岁的陈嘉玲虽然顶着个特级助理的头衔,但实际干得活儿和女佣没多大区别;谈了四年,同居三年半的男友就像是住在上铺的舍友,婚前还发现男友是妈宝。

蒋方舟谈结婚(蒋方舟签催婚协议)(11)

《俗女养成记》剧照

在台北奋斗20年一事无成的陈嘉玲,干脆辞了工作、悔了婚,卷起行李回到了台南老家,这样的陈嘉玲虽然很“俗”,但却“俗”得够真实,也清醒得够迷人。

就像31岁的蒋方舟在北京闯荡了十多年后才明白,“我就想当一个稳居二线的人”,39岁的陈嘉玲一路狂奔到大城市读书,找工作,谈恋爱,交朋友,见世界.....人到中年却猛然发现自己最爱的东西,都在当年的那个小城里。

这样的撤退不是失败,而是成长,是终于回到了内心,开始全心全意地为自己生活,正如剧中的台词:

亲爱的陈嘉玲,你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

忘记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你可以跌到再站起来,做梦又醒过来;

你又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

这辈子其实很短,短到你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没有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

蒋方舟谈结婚(蒋方舟签催婚协议)(12)

陈嘉玲和母亲

我想,敢于直面困境,并从中去摸索出那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路,无关事业与身份,拥有不被年龄和世俗标准框住的自洽心态,就是真正的独立女性。

正如片子的导演严艺文说:“我觉得每个女生,不管在什么阶段,都要能好好地认识现在的自己、喜欢现在的自己,即使没有符合社会期待,也不要觉得对身边的人、对这个社会感到抱歉。”

那天在写蒋方舟的文章下面,看到一位读者的留言,很温暖我,也分享给大家:

蒋方舟,你好。

篇幅有限,长话短说。

写作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的事情,真的不必年纪轻轻就为这件事焦虑,当然不排除你个人非常在意。

重要的是,你以为是将要成为的那个蒋方舟却成为了另外一个蒋方舟,这本身也是你生命力的突围,这是好事。

去选择做你想做的事,才华横溢不能当饭吃。至于石破天惊的作品,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强求不来。

最后,你沿着少年的来路,默守初心,对社会对人生已经有所交代。

#理娱计划万元征娱乐领域优质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