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试验老兵专访(核试验老兵回忆往事)(1)

四十多年前,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指示,在号称“死亡之海”的新疆罗布泊浩翰戈壁深处,活跃着一支由科研人员和军人组成的神秘而庞大的特种兵部队。这支部队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训练基地,承担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原子弹、氢弹的试爆工作。

当年,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这支神秘部队隐秘在茫茫大漠里,鲜为人知,在与世隔绝中,为建设强大的国防默默地奉献着青春和热血,并坚守纪律,保守国家机密。

日前,记者来到机投桥街道白佛社区采访到了曾在该部队124团21基地服役四年的老兵陈碧军。曾多次参与祖国核试验工作的陈碧军为记者讲诉了他在边疆四年的军旅生涯中的自豪与荣耀,以及当年核试验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赶赴前线 为国家做贡献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位于河南商丘的一个步兵学校突然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一段时间后这个学校出现在大西北——新疆库尔勒地区的和硕县,这里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马兰,这就是中国的核试验基地,它叫马兰基地。

从上世纪60年代起,马兰逐步发展成一个独立的城市。

“我是1965年12月入伍,当时要求政治社会关系,历史清白,像家里的亲戚都必须是贫农,如果有一方是富农或地主,都不允许征兵。个人必须政治清白,没有不道德的形象,才可以当这个兵。”今年刚满70岁的陈碧军告诉记者,去新疆马兰之前,新兵要先到张掖训练3个月。“当初根本不知道这个兵是派到什么地方,到部队后就知道,领导给我们讲的保密事项——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只能告诉家人,在部队训练,准备打仗。”

当兵那天,因为是去新疆,没有出过远门的陈碧军,心里很不好受,但是高兴的是当上特种兵,可以为国家做贡献,虽然不知道是什么贡献,但是心里很得意,但是也有悲痛,就是离家太远。

核试验老兵专访(核试验老兵回忆往事)(2)

陈碧军手拿毛主席语录在戈壁滩留影

“和我同行的人还有几十个,我们是坐火车去的,里面没有座位,就是铺的稻草,晚上睡觉可以看到铁路,那时候很少看见火车,看到一路的情景,火车一路往西北开,走了5个晚上,到了吐鲁番下了车后,是晚上,之后继续再走,到了第二天的上午才到达部队。”陈碧军说,当时领导只告诉他们,这个工作在世界上都能算上特别光荣的事情,大家听了之后都非常高兴,究竟干什么不知道,直到到了厂区才知道。

终生难忘 经历第一颗氢弹爆炸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破。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核试验老兵专访(核试验老兵回忆往事)(3)

说起自己当时亲眼看见氢弹爆破的场景,陈碧军还是很激动。“第一次爆炸,是空中爆炸,飞机投弹,只是听到广播喇叭里面说’10,9,8.....1,起爆’,听到这个声音,背对爆心,一声巨响,我们离那有几十公里远,心里很震动,很震撼,我们的工作有了结果,心情高兴得没法说。”

陈碧军回忆,1967年6月17日当天,他们被带到安全的地方,下了汽车,就排队坐在一起,他们当时也很困惑,不知道这是干什么,只听到领导发话“听到响声,不允许回头看,原地不动,带上墨镜,把头低下”,随后,广播里嘹亮的声音在倒数着:“10、9、8……3、2、1!”刹那间,一道耀眼的白光闪过,一颗巨型的火球在空中熊熊燃烧起来,“就像天上的太阳!”紧接着,一股闷雷般的爆炸声响起,在爆心方向冉冉升起一道硕大的蘑菇云。看到后,领导一再强调,不许摘掉墨镜看,结果看了后,大家都很高兴,有的把帽子摘下抛向天空,有的激动地跳起来。

核试验老兵专访(核试验老兵回忆往事)(4)

当时看到的蘑菇云的形态是正在翻滚,慢慢地往上升高,外面是红色,里面翻滚的是灰白色,光很强很亮,领导说如果摘掉眼镜,眼睛会瞎掉,放射性很强。这个蘑菇云从起爆到散掉的时间可能最少也有1个小时时间。

我们当时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脚踏在原来爆炸的那个烧焦的戈壁,不懂啥是核爆当量。虽然很是辛苦,但辛苦得很甜,为国家做了特殊贡献,不让给别人讲,但我们心里很高兴,因为我们做的工作重要。

亲眼看见 自己的战友为国献身

上世纪60年代末期,核试验由地面和空爆转入地下平洞和竖井试验。搞地下核试验,要先打一条鱼钩型坑道,在鱼钩部放置核装置,安装与调试测试仪器设备,构筑与铺设电缆线。构筑爆心档墙,进行坑道回填等工程,都是由当时陈碧军所在124团的工程兵承担。

核试验老兵专访(核试验老兵回忆往事)(5)

每次核爆前,他的部队是距核爆中最近的人,距爆心直线距离只有200米。核爆后他们配戴计量器进入爆心收集试验数据,对参试人员、物体进行检测,测试其受核辐射、放射、沾染剂量的大小。

1969年9月,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爆破成功,陈碧军就与战友接到命令,要去地下距离爆心直线距离只有200米的隧道取探头记录数据。出发前,大家都知道这次任务的艰巨性,但是没有一人打退堂鼓。“我们当时分成两组,我当时被安排在第一组进入隧道。”陈碧军说。

穿上沉重的防护面具和呼吸器之后,陈碧军及另外四位战友小心翼翼的进入隧道,一米两米三米十米……越往里走,一氧化碳浓度越高,能见度越来越低,伸手不见五指,“大家只有牵手摸黑慢慢往里走,我们第一小组的任务是把里面的防护门打开。”

核试验老兵专访(核试验老兵回忆往事)(6)

2013年陈碧军回新疆探望战友

陈碧军告诉记者,当时在隧道里面要开几吨重门,并不是想象中容易,他和几位战友一起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往里推,才好不容易挤出了一条门缝,他们的任务完成后就退出了隧道,随后第二组的五名战友再次进入,“他们的任务是进到防盗门里面取探头数据。”说到这里,陈碧军有点哽咽,就是这五名同吃同住四年的战友,进去以后就再也没有走出来。

陈碧军回忆,战友进入防护门后,因为里面太黑什么都看不见,有位战士就开了电筒,结果瞬间引发一氧化碳爆炸,五名战友当场牺牲。“当时最小的才17岁,他们为国家的核试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谈到牺牲的战友,陈碧军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据悉,从1964年到1996年,在罗布泊和辛格尔地区先后进行了45次核试验,陈碧军所在的工程兵团为我国核试验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把汗水献给了国防事业!

1970年,陈碧军转业到青海221厂,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搞物资供应后勤工作。当多年后,陈碧军起回忆当时的情景,他仍感慨地说道:“除了自豪再也无法形容,因为是中国人所以自豪。”

武侯融媒记者 郑嫄

核试验老兵专访(核试验老兵回忆往事)(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