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读特1981年,29岁的贾平凹初次到四川,写有《入川小记》其时,他还远没有现在这般名满天下,代表作尚在腹中孕育,虽说是才情早显端倪,但毕竟青涩,白脸黑发将其归类为西北话中的“尕娃”他对四川有感情,从入川翻越崇山峻岭一路火车隧道的艰辛,想象这天府之地如同一枚橘子,乃是苦涩的橘皮包裹着一团妙物仙品这个比喻绝佳,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春天的果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春天的果子(春天的橘子)

春天的果子

来源:读特

1981年,29岁的贾平凹初次到四川,写有《入川小记》。其时,他还远没有现在这般名满天下,代表作尚在腹中孕育,虽说是才情早显端倪,但毕竟青涩,白脸黑发将其归类为西北话中的“尕娃”。他对四川有感情,从入川翻越崇山峻岭一路火车隧道的艰辛,想象这天府之地如同一枚橘子,乃是苦涩的橘皮包裹着一团妙物仙品。这个比喻绝佳!

我的工作和生活地在江苏苏州,相对于四川,自然是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相隔关山万里路,却也同饮一江水。这条弯弯曲曲的长江,非常具有象征意味,其自西边天际飘然而下,经过四川盆地后,穿越“橘皮”,与巫山亲密接触,“切割”出三峡,一路向东,然后是千里江汉平原,在太湖流域与南北横贯的大运河握手,从上海汇入蓝色的海洋。它也如同一棵中华橘树上的脉络,滋养着四川和沿江的橘子。

四川是柑橘的著名产地,太湖畔的苏州呢,纬度与巴山蜀水十分接近,产橘历史也相当悠久。读过明代话本小说《初刻拍案惊奇》的人,一定记得《转运汉巧遇洞庭红》这一篇,一个善良的倒霉蛋在山穷水尽之际,跟随人家出国游玩散心,花一两银子买一篓子苏州东山产的小橘子,不料在异地他乡大受欢迎,一篓小橘子卖出了一千两银子。途中又捡到一个大乌龟壳,更是卖出了五万两银子,真正时来运转。故事十分夸张,但似乎也通情理,宣扬的无非是流通出效益的经济规律。

现在一到秋天,来苏的游客都还能吃到这种极其便宜的洞庭红小橘子,颜色鲜艳,却籽多味酸,无人采卖。但市面上却也出现了反其道而行之的好柑橘,一种名为“丑八怪”的春天上市品种。这种橘子的外形较大,有点像上小下大的葫芦,只是名字有些欠雅。吃口却极佳,果汁丰沛,扔一瓣口中,轻轻咬合,果汁爆裂之际清香甘甜于舌面齿颊间奔突,妙处难与君说。向店主问产地,答曰四川眉山。一时,我感觉长江就像一条光缆,让我的万千思绪瞬间联通了峨眉山与瓦屋山之间的东坡故里。

承蒙不弃,我应邀到过眉山数次。2015年秋天,我作为媒体人忝列“东坡故里行”主题采风活动,于此地采访了孙绍振、周伦佑、刘醒龙、阿来、周闻道、王刚、张新颖、张生全等一批名家,每人一块整版。其中,给贾平凹做的访谈对话是两块整版。在眉山,最突出的愉悦是,我呼吸到苏东坡幼时呼吸过的空气啦!在眉山三苏祠,我亲见贾平凹携三秦厚土的雄浑,在一整张素宣上浓墨挥写的“耸瞻文旦”,感激文豪苏东坡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旦”在甲骨文里表示春日里的太阳。所以,贾平凹说苏东坡就是文学的太阳。在我看来,这个“旦”,也仿佛一枚越过冬季而由青转红的眉山橘,自地平线上涌起。

贾平凹对眉山志愿者的合影有求必应。期间,他还真诚地伸出自己的小指头,用他地道的陕西话告诉合影者,在东坡的故乡,他只是个小作家。人家追贾,他追苏。他对苏东坡的评价给我印象最深处,是他说这个大文豪一生蒙受太多的苦难,但心中、笔下的文字,却没有一丝戾气,绝不愤青,总是纯美和温暖。苏东坡像一只春蚕,嚼食苦涩的桑叶,吐出精美的真丝。苏东坡是眉山养育的,他更多的经典却留在他一生承受最多人间悲苦的黄州、惠州、儋州。

我补充,最终受益的,是包括他的桑梓地眉山在内的全世界。

(原标题《春天的橘子》)

编辑 高原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张雪松 王雯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