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后王菲开演唱会的事儿,在朋友圈热热闹闹地刷屏。

因为是王菲时隔4年的第一场演唱会,还“只唱此一场”,所以倍受关注,一张票甚至卖到6万2,据说现在有钱也买不到了。

粤语歌我们都要好好的(为什么我们更爱粤语歌)(1)

那么,是因为香港歌手唱歌更走心?还是粤语歌本身有股神奇的力量?

为什么粤语歌比国语歌好听?

其中有不完善的地方

还请各位粤语歌歌迷前来指点

首先,粤语歌词的声调变化与歌曲的旋律变化基本相一致,是保证粤语歌曲好听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要如何让它俩相一致呢?

在创作粤语歌词时,就必须考虑:协音。

粤语歌我们都要好好的(为什么我们更爱粤语歌)(2)

黄伟文和林夕是香港乐坛两大著名词人

汉唐时期,位于一隅的广东一直极少战乱,基本没受到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

因此,大量的唐诗宋词现在只有用粤语来读,才能符合诗词基本的“韵律美”了。

粤语歌我们都要好好的(为什么我们更爱粤语歌)(3)

汉武帝北伐图

以唐代的著名诗人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

粤语歌我们都要好好的(为什么我们更爱粤语歌)(4)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粤语里“亲、人”是同韵母的,符合诗词的押韵要求。但普通话里这两个字就不同韵了。

从这首诗作,可以发现唐代的山东人说的是类似粤语的古汉语。

粤语歌我们都要好好的(为什么我们更爱粤语歌)(5)

而且为了让人能够在简短的语言内,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需要多达九个音调(现在只有4个音调),这样保证了大多数的字的读音都有差异,而且不会有过多的“同音字歧义”。

粤语歌我们都要好好的(为什么我们更爱粤语歌)(6)

南宋日常景象

南宋之后的中原汉语,因为音调大为减少。为了避免过多的同音字影响了日常交流,古人们增加3个声母。

简单来首,就是增加了几个卷舌音。把“z、c、s”三个声母发卷舌音而新增加了“zh、ch、sh”这三个声母。在此之后,古汉语里才出现了卷舌音。

这也是普通话中有卷舌音的由来。

粤语一共有9个声调,分别用数字表示:1阴平、2阴上、3阴去、4阳平、5阳上、6阳去、7阴入/上阴入、8中入/下阴入、9阳入。这样多样化的声调,造成了说话时音调的抑扬顿挫。

以陈奕迅的《富士山下》和《爱情呼叫转移》为例,明明同样的曲调,演唱者也是同一人,但是一个是粤语歌词,一个是国语歌词,唱出来却有天差地别的区别。

♪ 入声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但在粤语里保留了3个入声(除变调外),即发音中带有-k -t -p这样的结尾,只做口型不发音,显得短促,造成了歌词中“抑”的感觉。

例如:在《富士山下》副歌的第一句中,粤语是“谁都只得那双手”,国语是“把一个人的温暖”,粤语“得”的发音是以“t”结尾而短促的,但国语“的”却是有长音在。

粤语歌我们都要好好的(为什么我们更爱粤语歌)(7)

《富士山下》MV

粤语歌我们都要好好的(为什么我们更爱粤语歌)(8)

《爱情呼叫转移》MV

♪ 普通话中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声在发音中是基本没有变化的,只有第三声的发音变化是先低后高的,普通话上声(3声)的符号就形象地表示出来了,但是粤语却非如此。

同样用《富士山下》这首歌作对比,在副歌:

谁都只得那双手 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这段歌词中,有9个先低后高的音,而国语歌词中只有5个。

把一个人的温暖转移到另一个的胸膛让上次犯的错反省出梦想

因此,歌词中的上声字需要有先低后高的变化,有点“扬”的感觉,就好像天然地在旋律中加上了连音效果

另外,粤语有53个韵母,比起普通话的24个,在口型变化方面非常丰富,在创作歌曲时有更多好听的组合。非粤语人士觉得粤语歌好听可能有这个原因

一本正经地分析了这么多,意公子觉得得粤语歌更好听这件事儿,其实是这么个理儿:

听不懂听旋律

听得懂的听情怀

我们很努力,您准备好关注我们了吗?

喜欢粤语歌曲的,微信搜索关注:粤语歌曲精选 nananshenghuo 每日与您不见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