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大家好!

老教父马龙·白兰度“走了”,新教父是阿尔·帕西诺。

教父2 The Godfather: Part II(1974)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编剧: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马里奥·普佐(原著小说作者)/主演: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片长:175分钟

If anything in this life is certain, if history has taught us anything, it's that you can kill anyone.

历史告诉我们:有一件事在生活中是永远会发生的,那就是复仇。

教父电影光影分析(每个人的一生需要看的500部电影)(1)

《教父2》最幸运的就是以德尼罗代替了马龙·白兰度。——《洛杉矶时报》

这种精致,主要体现在形式之上

形式之一:故事的架构更为庞大,跨越的时空尤其是时代较之前集所讲述的更为繁杂。与《教父》中的连贯时间不同,《教父2》包含了两个不同的时代,这种大跨度突破了个人与时代的局限,营造出一种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宿命感,人物命运被置于大时代之下,正是史诗必备的宏大叙事;在叙述手法上,故事由单线叙事发展成为双线的平行叙事,讲述了两代教父波澜起伏的命运之路,这种手法具有一种形式上严谨的对称感,使故事充满了对比、隐喻与象征。与这种形式对应的内容,也是对比呈现,一边是强有力的把握,人生表现为一个圆满之象;另一个则是在路上渐行渐远,直到一切身不由己支离破碎。如果说这个故事讲述的是“美国梦”,这种平行叙述的故事最后还是巧妙的纠缠在一起,将两个独立的时空合并为一个完整的时空,将“美国梦”融入一个家族漫长的奋斗历史之上;它不仅讲述了“美国梦”,也讲述了“梦醒时分”;如果说这是一个神话,那么它不仅表现了神话在时间内之“大”,也表现了神话在时间内之“小”,这就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

形式之二,故事整体的基调氛围。这一形式主要体现在科波拉团队的创造之上。其中最直观的元素,就是摄影戈登·威廉斯拿出了比《教父》更华丽的摄影与布光。如果说《教父》中的低调布光在黑色电影中还有迹可寻的话,《教父2》中由低调布光延伸出来的黄色基调及其独具韵味的怀旧感,则达到了风格化所能达到的最大表现力。它与传神再现19世纪初纽约意大利街区以及时代风情的美术、缓慢低沉又略带悲怆的配乐一起,为故事营造出一个忧伤动人的情感基调。这当然离不开《教父2》充足的预算与时间支持。如果说《教父》的成功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教父2》的成功则充满了必然性,它是这些创作者们才华与实力的完美结晶。

在内容上,《教父2》的情节也更具表现力。如果说《教父》中老年柯里昂的人生是必然,则青年迈克的人生则是充满偶然;《教父2》中,情节发生了颠覆性地变化,如果说青年柯里昂的人生包含了较多的偶然性因素,则中年迈克的人生充满必然性。一个是从必然到偶然,一个是从偶然到必然,这种时间中变与不变的重复,正是命运主题的终极呈现。

在《教父》中,故事的完整结构以康妮的婚姻为始末,剧情始于她的婚礼,以她成为寡妇告终。《教父2》延续了这一处理,故事开始她带着新男友回家,计划结婚,而故事结尾则以一个闪回,回到她与丈夫卡洛初相见的场景。她的婚姻始终与剧情同始同终,同时也构成一轮轮回。更显心思的设计是,在两个结局之前,同样的是两次葬礼,一次是柯里昂的葬礼,一次是柯里昂夫人的葬礼;作为家族历经波折归平静、秩序重组的象征,康妮成为其中最重要的参与者,《教父》结尾她指责迈克毁了自己的婚姻,《教父Ⅱ》的结尾中她终于理解了迈克的作为,主动回到家族之中并肯定迈克的权威。

教父电影光影分析(每个人的一生需要看的500部电影)(2)

PART II

★1973年,第4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马龙·白兰度因《教父》获得最佳男主角奖,但他没去,却指派了印第安小姑娘“小羽毛”上台,替他宣读一份抗议美国政府虐杀印第安人的声明。马龙·白兰度的这个举动让派拉蒙老板勃然大怒,马上取消了白兰度在《教父2》影片结尾闪回部分中客串的计划。白兰度也是针尖对麦芒,发表声明称:鉴于派拉蒙在拍摄教父第一集中对待他的方式,他拒绝哪怕只有一天的拍摄请求。

★当《教父2》拍摄计划被提上派拉蒙议事日程后,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根本就没有时间拍摄教父续集,他要求为这部电影挑选一个风格不同的导演,他自己只是担任主要的制片人。他推荐马丁·斯科塞斯,但马丁的老板反对。最终,在提了一些条件后,科波拉只好答应执导该片。

★在1975年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上,《教父2》获得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两项最具分量的奖项,最佳电影的竞争者中还有科波拉的另一部作品《对话》(The Conversation, 1974)。科波拉击败了一干最佳导演的强力竞争者:包括了《唐人街》(China Town, 1974)的波兰斯基、《日以继夜》(La Nuit Americaine, 1973)的特吕弗、《列尼传》(Lenny, 1974)的鲍勃·福斯(正是他凭借《歌厅》(Cabaret, 1972)在1973年的第45届奥斯卡上击败了科波拉夺得最佳导演)、《权势下的美国女人》(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 1974)的约翰·卡萨维茨。

AL PACINO

阿尔·帕西诺

阿尔·帕西诺在电影发展最为迅速的上世纪70年代,建立了自己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如今,是影史上最伟大的演员之一,他已成为电影界一个不老的神话,一个偶像级的电影人物。

在高中时代,帕西诺就进入了以表演艺术闻名的曼哈坦高中就读,但在17岁时却辍学打工,赚够了钱之后进入以方法演技闻名的赫伯贝柯夫工作室学了两年表演,毕业后在外百老汇的舞台上开始磨练演技。1969年,帕西诺首次出现在电影银幕上,出演了《我,娜塔丽》(Me, Natalie),在该片和后来的《毒海鸳鸯》(The Panic in Needle Park, 1971)中,阿尔让人们在大银幕上领略了其与生俱来的非凡的表演天赋。随后,他的意大利血统和卓越演技,使他驾轻就熟的完成了他的成名作《教父》,从此奠定了阿尔在好莱坞不可动摇的“教父”地位,接下来他主演的《教父2》和《热天午后》(Dog Day Afternoon, 1975)也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80年代,帕西诺在布赖恩·德帕尔玛导演的传奇影片《疤面煞星》(见本书第143位)中铸造了一个经典的恶棍形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影响深远。但是随后的史诗大片《革命》(Revolution,1985)却惨遭滑铁卢,这部由《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 1981)导演休·赫德森执导的法国革命历史巨制,可以用成绩一塌糊涂来形容。2800万美元的大制作,在北美票房竟然不足100万,主演帕西诺就此陷入了演艺生涯低谷,并因此息影4年。之后,他重回到他喜爱的百老汇演舞台剧,戏码包括:《凯撒大帝》、《李察三世》,和获得东尼奖的《帕洛汉姆的基本训练》。

经过了四年的沉潜,帕西诺凭借《午夜惊情》(Sea of Love, 1989)复出,接着迎来了演艺生涯的第二个高峰:导演科波拉为了赚钱还债而宣布开拍《教父3》(The Godfather: Part III, 1990),50岁的阿尔·帕西诺凭借出色的表演再次成为聚光灯的焦点,巨星地位无可动摇。

教父电影光影分析(每个人的一生需要看的500部电影)(3)

午夜惊情

九十年代成了阿尔·帕西诺在银幕上再度绽放光芒的年代。1990年拍摄的《至尊神探》(Dick Tracy),使帕西诺第一次因喜剧角色赢得了电影界的好评,这部影片使他第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的提名。1991年,帕西诺参加了浪漫影片《现代爱情故事》(Frankie and Johnny)的拍摄,这部文艺片击出一垒安打;接着,《拜金一族》(Glengarry Glen Ross, 1992)二垒安打,他又一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到了《闻香识女人》(Scent of a Woman, 1992),帕西诺上演全垒打,他凭此片一举夺得奥斯卡影帝的桂冠。在这部片中,他炉火纯青的演技,无可比拟的感召力,让人觉得这角色好象是专门为他量身打造的。直到今天,帕西诺的这一角色仍是电影史上的一个经典形象。

1995年,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在迈克尔·曼所拍摄的《盗火线》(见本书第119位)中再次合作,二人将剧中的角色发挥的淋漓尽致,本片也因此成为犯罪片经典。

1996年,帕西诺坐上导演的座椅,导演了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电影《寻找理查》(Looking for Richard, 1996),并获得很高的评价。这一时期,他的其他作品也先后问世。其中《忠奸人》(Donnie Brasco, 1997)和《惊曝内幕》(The Insider, 1999)也获得无数好评。

阿尔·帕西诺显然是越老越吃香,他将“演戏”视为已永生职志的态度,使得他受到影坛敬重,更成为新生代演员仿效与崇拜的对象。

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请随意赞赏,您的支持是我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请立即关注我,为防止错过后期更精彩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