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白鹿原》,除了围绕两大家族争斗而展开的故事外,白鹿原上的女人们是不得不提的。作者陈忠实借鉴了自己家乡出土的历史志传中对“贞洁女性”的记录,将白鹿原上的传统女人们描写得真实且悲惨。

而要说到悲惨,读者们往往会将视角放在田小娥身上。她既是小说的女主角,也是对抗封建思想的“新”女性,最后遭鹿三毒手,让人觉得惋惜。

但在我看来,那些活在封建礼教内安分守己却无故死掉的女人,比田小娥更加悲惨。

她的通身已经黄肿发亮,隐隐能看见皮下充溢着清亮的水,腿上和胳膊上用指头一按就陷下一个坑凹,老半天弹不起来(饿得浮肿了)。

上面这一段,是白孝文媳妇死前的样子。当时的她已经饿了许久,不成人样,几乎是油尽灯枯。

堂堂白家的儿媳妇,最终落得个饿死的结局,实在是令人唏嘘。

白鹿原孝文和老头(孝文媳妇风光嫁入白家却饿死)(1)

一、风风光光嫁入白家,没想到结局如此悲惨

白孝文媳妇全书都没有姓名,唯有“大姐”一称,从这里足以看出她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她的结局从嫁进白家那天起似乎就已经注定了。

大姐家里是扎花的,白嘉轩虽然并没有对大姐多满意,但看中这门手艺,便给白孝文说了媒。就这样,比白孝文大三岁的大姐风风光光地进了白家。

大姐是个传统女性,没什么新奇的想法,来到了白家,自然就乖乖当个儿媳妇,再给白家生一两个大胖小子,这辈子也就在白家相夫教子了。

白孝文自小被白嘉轩管束得严,对男女之事完全不懂,婚后几天,他都不知道该跟媳妇做什么,只是安静睡觉,就连碰到媳妇的腿都快速撤开。

大姐以为白孝文嫌弃自己,一问才知道白孝文对此一窍不通,便成了白孝文的“启蒙老师”。自此白孝文一发不可收拾,一到晚上就往被窝钻,人消瘦了不少,老爹白嘉轩非常生气,白孝文被狠狠骂了一通,才知道收敛。

不过如大姐所愿,她为白家生下了两个孙子。

白鹿原孝文和老头(孝文媳妇风光嫁入白家却饿死)(2)

很多人说大姐有心机,但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她的心机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在白家好过一些,哪个女人不是如此呢。

不过大姐没想到的是,白孝文胆小到如此地步,受了惊吓之后就不行了。那怎么办呢,这事儿也没办法,只能以泪洗面了。

然而更没想到的是,半路出来一个田小娥,将白孝文勾了过去。

大姐这样一个传统女性与田小娥那种不畏封建礼教的女性相比,对白孝文几乎没有任何吸引力,所以就此被白孝文彻底冷落,成了孤家寡人。

白鹿原孝文和老头(孝文媳妇风光嫁入白家却饿死)(3)

后来白孝文跟田小娥的事情暴露,白嘉轩给他分了家,白孝文直接将媳妇孩子都丢在了家里,自己则拿着卖房卖地的钱住在了田小娥那边。

儿子管不了,孙子不能不管,白嘉轩就把两个孙子领到自己这边吃饭,可大姐却没人管,独自在房里挨饿。婆婆偶尔会给她送碗冷饭,但根本满足不了身体的需求。

死前,大姐梳妆打扮一番,来到白嘉轩面前对他说:“爸,我到咱屋多年了,勤咧懒咧瞎咧好咧你都看得见,我想过这想过那,独独没想过我会饿死”。

这时白嘉轩才有所触动,说让她跟孩子一起到自己这边吃饭,可为时已晚,说完大姐就倒在了白嘉轩面前,再没起来过。

白鹿原孝文和老头(孝文媳妇风光嫁入白家却饿死)(4)

二、大姐既是白家父子争斗的牺牲品,也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

白孝文从小被白嘉轩管教,自身的天性被压抑得死死的,不知何为自由。

所以后来大姐教会他男女之事后,他每天晚上都急急忙忙地往被窝里钻,因为他从这里面体会到了自由的快乐。

可长辈的责骂又将他束缚起来,而后因为惊吓导致的不举也让自己失去了体会唯一的自由的机会,他整个人变得更加“紧缩”。

人在这种情况下只会有两种结局,要么就是一直这样紧缩下去,一辈子都做个畏畏缩缩的人,要么就是突然爆发,走向另一个极端。

田小娥的出现给了他爆发的机会。他对田小娥爱得深沉,不只是因为田小娥唤醒了他属于男人的能力,更是因为他在田小娥身上看到了一种冲破束缚的力量。

白鹿原孝文和老头(孝文媳妇风光嫁入白家却饿死)(5)

那个年代,不要说连续与多个男人有染了,就算是跟其他男人对个眼,女人也得被骂不守妇道。可田小娥不一样,她就敢这么做。

所以白孝文也硬起来了,就算父亲要把自己逐出家门,他也不在乎,甚至他把这当成对抗白嘉轩的一种方式。

而大姐这种传统女人在他眼中也变得丑陋起来,加上婚事是父亲安排的而他本来就不爱大姐,所以白孝文对大姐一点愧疚感和怜悯心都没有。

而对白嘉轩来说,让大姐进入白家,除了是看中她的手艺外,也是希望她能帮助自己管住白孝文,毕竟她比白孝文大三岁,总归要成熟一些。

可是她不但没管住人,还让白孝文跟田小娥这种水性杨花的女人走在了一起,白嘉轩对此肯定是颇为生气的。

尤其是像白嘉轩这种自我性与原则性非常强的人,很可能会把白孝文离开的大部分责任归咎于大姐。所以就算大姐一直在挨饿,他也根本不管。

显然,大姐成为了白家父子争斗的牺牲品。

白鹿原孝文和老头(孝文媳妇风光嫁入白家却饿死)(6)

而这背后的实质,其实就是父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哀。

父权社会,女性没有话语权。

女人要是做了什么不守妇道的事,就会被大众的唾沫“淹死”,再没有翻身的机会。

但男人要是在外面拈花惹草,最多被骂上几句,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而就算女人恪守妇道,若男人不爱了,那自己也只能独守空房,除了想尽办法讨好男人外,什么都做不了。

这不仅是性别的不平等,也是人性的不平等。

白鹿原孝文和老头(孝文媳妇风光嫁入白家却饿死)(7)

三、大姐这样安分守己的女人有错吗

对田小娥的死,很多读者都觉得惋惜,因为她是一个不受封建礼教所束缚的女人,她大胆追求自己的感情与欲望。

可对大姐这样安分守己的女人,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无论是书中还是书外,似乎都无人搭理。

而与她一样的角色,书中还有一个,就是鹿兆鹏的妻子鹿冷氏。

白鹿原孝文和老头(孝文媳妇风光嫁入白家却饿死)(8)

鹿冷氏是镇上中医的女儿,算是大家闺秀,她与大姐一样也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女人,去到鹿家只想安安稳稳的当个媳妇。

可她的结局同样悲惨,鹿兆鹏离她而去,年纪轻轻就守了活寡,最终不仅疯掉,还被自己的父亲毒哑。

在此,不禁想问一句,安分守己的女人有错吗?

她们确实没有创新性的思想,没有突破封建礼教的勇气,但她们也只是希望能安稳地生活,尽自己做媳妇的本分。

她们没有错。

错的是时代,是社会,是那群以自我为中心的男人。

白鹿原孝文和老头(孝文媳妇风光嫁入白家却饿死)(9)

每一次读《白鹿原》,都会有新的感受,一开始只是关注于两大家族的矛盾之上,而后逐渐转移到每个人物身上,绝对无愧于茅盾文学奖。

这本书改版了两次,其中的一些描写内容删减了许多,但那些内容正是更能够体现人物形象的东西,删掉未免可惜,有了它们,才能更加鲜明地表现人物,而且这些描写都没有脱离文学的范畴,优美不粗俗。

文学评论家白烨曾说:“《白鹿原》本身就是几乎总括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全部思考、全部收获的史诗性作品。”

这本书所体现的内容太多太多,农耕社会中国人的狭隘及保守压抑的道德感,因袭而来的独特伦理观,“耕读传家”的古传统,善恶有报的宿命与救赎论……只言片语无法讲清楚,唯有自己读过,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无与伦比的魅力。

如果你想仔细了解冷秋月和其他女性的悲惨命运,感受新旧社会交替的残酷,想要走近陕西那段震人心弦的激荡历史,或者希望找一本经典之作读一读,培养一下文学素养,那么这本未删减版的《白鹿原》你一定不能错过。只需38元,一张电影票的价格,就能买下这本荣获茅盾文学奖的经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