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的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22年的一号文件提出“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可见,一号文件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到“全面推进重点工作”的引导思路,标志着乡村振兴要从“理论”到“实践”。自从2018年5月31日,审议通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围绕“三农”问题探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发现依然有诸多问题需要持续完善,实践落地是乡村振兴新阶段的新重点,乡村振兴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在实干中

乡村振兴理念口号(乡村振兴要从口号)(1)

国家确定了160个乡村振兴重点扶持县,总体上说,涉及的区县是依旧存在返贫的偏远、民族地区。遵循世界范围的一个基本规律来看,贫困地区很难在原有的产业水平上自主形成资本积累,也就是难以通过自主升级产业,不能产生增量收益,就不可能缓解贫困。乡村振兴靠农民自身是难以实现的,三农问题不能靠“撒胡椒面”的方式来解决。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从根本上转变了中国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思路,明确通过转移支付和中小城市发展带动乡村发展;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都是国家在大量通过“有形的手”进行调控,通过“实践”把过剩的产能向偏远地区进行倾斜和转移,通过基础设施、社会环境的建设,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做到有效转移支付,“全国统一”的调配资源推动偏远地区的发展。

现阶段,要从“理论”到“实践”,从“撒胡椒面”到“全国统一”的推动乡村振兴, “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的一切基础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有效抓手是“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政府重资产投入,社会资本中资本切入,农民轻资产介入,即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引领,社会资本参与农民为主的综合体形态。政府承担重资产投入的风险,让农民收益最大化。更多的人(资源)回到乡村,更多的人收入增长在乡村,振兴就会更近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