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原来是我国南边的一个边陲小镇,毗邻香港,原属宝安县管辖,是一个经济落后的渔民村。1979年3月,中央批准成立深圳经济特区,给予深圳特殊的政策,把毗邻香港的这块特区的经济搞上去,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此,在这片土地上,各种新的观念开始显现;土地拍卖的第一槌,在这里响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牌子高高地悬挂在蛇口工业区;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成为“深圳速度”的代名词。
1983年,东起盐田小梅沙、西至宝安南头安乐村,架设起一条长达84.6公里、高2.8米的铁丝网,这道铁丝网将深圳分割成两个部分:被它“网”住的盐田、罗湖、福田、南山四个区为深圳特区,特区外为宝安县。铁丝网以及配套的巡逻公路,共同构成了深圳经济特区陆地管理线,沿线开设的布吉、南头、同乐等9个检查站以及多个供当地农民出入的耕作口,俗称“二线关”(香港与深圳边境线上的关口称“一线关”)。“二线关”由边防武警驻守,对进入特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检查,所有前往深圳特区的内地人都得凭“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地区通行证”(俗称边防证)才能通过,长途客车、公交车经过关口时旅客都得下车排队验证过关,每到高峰期,常常过一次关要一个多钟头,关口排着长龙,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小商店叫卖声此起彼伏,这些情景已成为那个年代的特有画面和记忆!成立之初的特区深圳,春潮涌动,热火朝天,每天都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来到这里寻找梦想。
查验边防证
在此期间,有一批桃源人跟着时代大潮离开家乡,来到了深圳,掀开了桃源人在深圳开拓新天地的精彩篇章。最初涉足深圳的桃源人有三部分,一是黄木生、邓自修、郭富源、钟国城、陈小燕、郭云台、钟兴宴等几位在单位或学校工作的桃源人;二是郭百里、谢学谦、郭剑堂、邓诗埃等一些早年旅港的桃源人,由于地理之便,经常往来深圳;三是来深圳寻求发展的桃源人,如廖光明、钟兴送、张世界、邓树民、钟国京、陈世舟、张世交、邓立强、邓自乐、邓锦文、邓富强、谢启良、钟裕兴、钟红球、邓家祥、钟良双、邓伟龙、邓友文等。他们有的养猪、磨豆腐,有的开小工厂,有的开成衣档,有的承包饭堂,有的开小卖部。据邓富强乡亲回忆,他1984年前来深圳闯荡,首先要去镇政府打证明,然后到大埔县公安局做边防证,出发时要提前一天坐车到湖寮,第二天凌晨三点才坐硬座客车前来深圳,当时大埔到深圳的客车票价每位12.3元,坐了两天才到深圳东门车站,然后从东门步行一个多钟头到布吉一村。当时的布吉更象是内地边远山区的小墟镇,老圩村市场只有9摊猪肉档,只有一村、格塘村、李屋村、老墟村、南门墩、上八约一带有较集中的低矮房屋,牛岭下还是一片荒山。住在一村的邓富强的爱人还经常到牛岭下割鲁箕回家烧火做饭。当时的深圳,虽说立市已有几年,但真正有着繁华城市气象的只有罗湖火车站周边的很小一片区域,福田、南山等大部分区域还是农田或荒地。据廖光明回忆,当时骑单车从深南大道往南头走,由于人车稀少,路长人乏,边骑单车还可边打瞌睡。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已经留下了桃源人探索的足迹。
布吉牛岭下
(二)
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深圳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特区内外到处大建设、大开发,遍地热火朝天,从全国各地涌向深圳追逐梦想的人不断增多。当时深圳本地的村镇可自行将集体土地规划成宅居地对外销售。房子买卖手续非常简单,双方拟定协议各自签字、按手印即为成交,后改为公证和见证。1986年,布吉镇把牛岭下大片土地规划成宅居地对外发售,一块占地100平方米的宅居地卖8000元,临街的卖12000元,可建四层到六层。部分先期到达布吉的桃源人发现了商机,独资或几个人合作买地建房。张世界乡亲是最早在牛岭下买地建房的桃源人,是桃源人在布吉合作建房的开拓者,他利用与当地村镇干部的良好关系,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桃源人加入到这一行列。最初买房的客户大部分为香港人,后来才逐步拓展到多元化,建房的地块也不再局限于新规划的宅基地,后来发展到购买本地人的老旧房子进行改扩建,建房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范围也逐步向周边延伸,不少乡亲由此收获了人生第一桶金,并因此逐步在这个异地他乡站稳了脚跟。随着形势发展,深圳城市化以后,与建房相关的政策、法规越来越规范,深圳的合作建房模式渐渐成为了历史。曾经的合作建房模式,客观上为深圳的创业者解决了安居问题。
(三)
最早在深圳尤其是布吉牛岭下有住房的桃源乡亲家里,成为许多刚来深圳的乡亲落脚点,人多时客厅沙发、地板甚至阳台都要睡人。据说,有不少乡亲家,人实在太多,一到吃饭时间,客人自己上厨房拿碗筷盛饭吃,根本不用招呼,很明显,主人是否热情我不管,最主要是要留下,要吃饭!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主人能够让乡亲落脚解决食住,已经相当不易,这些人为来深创业的桃源人作出了莫大的奉献。另据早期在深圳学校工作的钟国城乡亲回忆,由于经常有家乡人来吃住、落脚,为了节省开支,常常要自己骑单车去布吉批发市场批发大米和食用油,米都是100斤100斤地往家里拉,有时一个星期就能把一包100多斤的米吃完,去市场买肉买菜都要等到下午市场收摊前才去,便宜!没办法,客人太多,量太大!由于经常有人落脚、过夜,很多人又没带牙刷,于是索性在卫生间里放了一把客人专用的牙刷,背面上写着“客人用”字样,上一拨客人用完洗干净后再给下一拨客人使用,现在想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在那个时候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当时办理边防证十分麻烦,时任大埔县驻深圳办事处副主任的罗家滩乡亲为布吉的桃源乡亲办理了不少边防证,为他们进入特区提供了方便。当时在深圳尤其在特区内工作的乡亲少之又少,郭富源乡亲的工作单位就在东门汽车站旁,大埔到深圳的客车凌晨到达,常常有桃源乡亲到深圳下车后就直接去找他,目的是到他那里刷牙洗脸,为此他经常要为这些人准备大量牙刷和毛巾。
无论在单位工作的还是个体户以及在各行各业务工的桃源人,都会经常沟通、互相照应。遇有桃源人碰上查暂住证、计生证、边防证等麻烦,有一定关系和头面的桃源乡亲都会出面帮忙疏通解决。早期在单位或学校工作的乡亲,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乡亲子女读书或就业提供咨询和帮助。早年到深圳工作的邓自修乡亲,是热心帮助和扶持家乡人的典范,记得当时他曾说“只要是桃源人,我能够帮的就尽全力会帮”,此话今天听来仍让人动容,确实难能可贵!当时深圳桃源人流传一句话“考大学找邓自修,读中小学找陈小燕”。在当时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的情况下,他们不求回报地帮老乡奔走办事,要走多少路,付出多少时间和心血!廖光明先生作为早期来深创业的“发达者”,与其夫人何瑞香女士,经常从资金等方面热心帮助桃源乡亲创业发展,并利用其较好的居住条件,多年坚持春节期间宴请留在深圳过年的桃源乡亲,使得这些桃源乡亲能感受这个“大家庭”传统的春节气氛,感受浓浓的乡情。今天在龙岗区就业的乡亲特别众多,就跟一些桃源乡亲的热心帮助密切相关。他们这些早期来到深圳的桃源乡亲无私帮助自己家乡人的精神,不断感召和影响着后来者,家乡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带动已经成为深圳桃源人的一种良好风尚,给背井离乡、出门创业的桃源人带来了许多方便,一幕幕的暖心情景让亲历者难以忘怀。
(四)
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1993年宝安县撤县设立宝安区和龙岗区,深圳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于是有更多的桃源人来到深圳寻求发展机会。一些乡亲来到深圳后直接参与合作建房,还有不少从事与建房有关的房产中介、水电装修、木工装修、做光滑墙等工作,其中来到布吉的最多,一时间布吉成了当时桃源人出门创业、务工的热门目的地。从时间上看,桃源乡亲较大规模来到布吉的时间应该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到2000年左右,聚集在布吉的桃源人达到了顶峰,布吉牛岭下几乎每条巷都住有桃源人,走在布吉的大街上,或者在等待红绿灯的间隙,随时可能遇到桃源人或听到有人用“桃源声”在交谈,布吉成了深圳桃源人最集中的地方。而在布吉的大埔人则更多,布吉随处可听到大埔方言,到处可以看见大埔风味、大埔腌面……布吉俨然成了大埔人的第二故乡。
这些人选择在布吉落脚的原因,一是布吉处在关外城乡结合部,各方面的管理相对宽松;二是紧临罗湖闹市区,与香港往来方便、联系密切,人气旺、商机多;三是布吉镇属客家地区,又是当时与大埔县对口扶贫单位,大埔县陶瓷公司在布吉南门墩建陶瓷厂,加上早期部分大埔青溪水库移民安置在布吉,初来乍到的大埔人比较容易在这里找到落脚的地方和获取各方面的信息。
(五)
随着形势不断发展,桃源人在深圳的发展日趋多元化,从事着各种不同的行业,慢慢走向深圳的各个角落,但不变的乡音和浓浓的乡情始终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大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了让桃源人在深圳有一个联络乡情、互通信息的平台,钟国城乡亲首先提出桃源人在深圳有必要成立一个同乡会,这一倡议获得了邓自修、廖光明、郭富源、郭云台、钟兴宴、刘佳伦等乡贤的一致赞同,得到在深桃源人的热烈响应。1999年5月,“深圳桃源同乡联谊会”(简称“深圳桃源同乡会”)正式成立!成立大会在布吉木棉湾廖光明会长的吉明大厦隆重召开, 同乡会拟定了章程,成立了组织机构,推选廖光明为创会会长,当时会员有100多名。深圳桃源同乡会是较早成立的大埔县乡镇一级旅深同乡联谊会。
前排左起:钟裕兴、刘佳伦、钟兴宴、廖光明、黄木生、郭云台、钟国城;后排左起:陈学礼、范益辉、钟兴送、郭富源、林志彬、罗礼旺、陈锦滔、范云泉。
同乡会成立之初,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理事会总是捂着口袋过日子,每逢召开理事会议都要寻思有无乡亲举办庆典或喜事,以便搭顺风车,节省开支。理事们还提出,除了每年一次的大会外,平时开理事会、接待来宾等一切费用均由会长或理事个人赞助,不列入同乡会财务开支,这个传统一直保持至今。尽管资金并不宽裕,但同乡会仍然坚持做到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发放敬老金、慰问金、奖学金等。同乡会积极号召会员支持家乡建设,参与家乡的教育、医疗、乡村建设等各项公益活动;2005年5月20日,为了家乡山林生态平衡和村民饮水安全,顶着巨大压力,会同广州各地同乡会,支持乡亲抵制在桃源山上种植桉树,使桃源的环境免遭破坏,功在千秋。同乡会的务实作为使其凝聚力不断增强,为会员所作的点点滴滴让人倍感温暖,同乡会平台的内涵也日益丰富和充实。
第一、二届会长廖光明(左)、第三、四届会长谢梓平
2009年,同乡会走过10个年头,不少理事、会员在事业上更上了一层楼,积累了一定财富。他们在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同时,时刻关注同乡会这个平台的发展。时任秘书长的钟国城说,没有一个固定办公地点的同乡会就像一个“皮包公司”,一定要想办法购置一个同乡会的固定办公场所,否则连存放资料的地方都没有。时任会长的廖光明听后觉得十分有必要,立即召开理事会商议此事,取得与会人员一致赞同。陈永能荣誉会长当时提出了自建或购买上档次的写字楼作为会所的建议,改变了购买小面积农民房的初始计划,并主动表示愿意尽全力出资。2010年年会正式发出了购买同乡会永久物业的倡议,邓振龙、廖光明、郭方宁、邓国颂、谢梓平、陈永能、钟兴宴、陈永洪等理事带头慷慨捐资,但最初的认捐总额跟预期的目标仍然差距较大。于是,在一次理事会上,永久荣誉会长钟兴宴先生首先提出,在场理事每人在原有的捐款数后面加一个“0”!在他的激情感召下,与会者一致响应,其他理事、会员也争相追加捐款,认捐总额一下达到600多万元。时任同乡会第三届会长的谢梓平先生及陈小燕、钟国城等多名同乡会骨干,不惜动用个人资力和私人关系,竭尽全力推动和落实购买同乡会物业的计划。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5月,成功购买了当时正在建设中的位于布吉吉政路21号文体大厦10楼的写字楼物业(1002-1004室,总建筑面积849平方米,总耗资近600万元)。2012年5月19日,200平方米的深圳桃源同乡会会所正式落成,全国人大代表、同乡会永久功勋会长邓振龙先生专门请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老先生为同乡会亲笔题字“深圳桃源人”。
大埔县四套班子领导代表、桃源镇党政主要领导参加了剪彩仪式。同乡会的成立和发展凝聚了全体同乡会会员的辛勤汗水,特别是从一开始就全身心投入到同乡会具体运作的骨干陈小燕、钟国城等,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作出了无私的贡献。从此,同乡会有了宽敞、气派的会所,还有固定的租金收入,同乡会进入了以馆养会的良性发展模式,桃源人在深圳终于有了一个永久的家。
有了会所和固定物业的同乡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承载着乡亲们更多的期望和信任,经常收到来自家乡的遭遇大病家庭的困难求助,同乡会的租金收益又无法兼顾。2013年,在钟兴宴、陈小燕等热心人士的倡议下,专门成立了“桃源爱·阳光救助基金”,用于救助桃源籍的大病特困家庭。全国人大代表邓振龙先生、第五届同乡会会长钟兴宴先生率先各捐出善款110万元!廖光明、陈小燕、陈永能等均带头捐款,同乡会会员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响应,到目前为止共收到爱心捐款800多万元。基金购买了写字楼物业收租,租金收入用来帮助有需要的乡亲。迄今为止受惠乡亲230多位,发放救助善款达250多万元。桃源爱·阳光救助基金会的成立及其对受助者的雪中送炭的感人善举,彰显了深圳桃源人扶贫助困、乐善好施的大爱情怀。
桃源爱.阳光救助基金会创会会长钟兴宴(左)、桃源爱.阳光救助基金会第二届会长陈小燕(同乡会第五届执行会长)
与此同时,会员回报家乡、热心公益的感人事迹不断涌现。深圳桃源人心系家乡教育,早在1991年,钟国城乡亲就在桃源上墩设立奖教、奖学金,二十今年来从未间断。1999年开始,邓振龙、廖光明等一大批会员在桃源乃至大埔县、梅州市先后设立了奖教、奖学基金,规模大、范围广、受益人数众多,社会反响尤为良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廖光明会长的夫人何瑞香女士个人出资,将桃源中小学教师分期分批安排到深圳进行短期培训,具体事务由当时罗湖区从事教育工作、熟悉教师培训业务的陈小燕女士负责联络对接。何瑞香女士作为桃源人的媳妇,长期以来情牵桃源的教育发展,热心桃源敬老等公益事业,让人钦佩!不由自主要赞上一笔!2000年,罗湖部分学校更换一批教学设备,这些设备虽然略显陈旧,但完全还可以使用,陈小燕和钟国城、钟国绍等同乡会骨干以对口互助的名义,由谢梓平会长赞助运费,将数车近千套学生台凳、一批旧电脑、教学幻灯机等运回桃源免费赠送给中小学,从此桃源中小学的学生告别了“双人共条凳”的时代。由于会员支持家乡教育的事例、人数众多,恕不一一列举,所有这些感人事例,都是对客家人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的最好诠释。
二十年来,同乡会会员积极参与家乡建设,陂桃公路硬底化、村村通公路、光明大道、廖新员教学楼、黄春英教学楼、水口大桥、前进一溪两岸、水口新牌坊、团结大道、景观亮化工程、公路唇种桃花、团结祥发楼广场、新东广场、团结虎头岗、李坑祈祥路、虎坑苏维埃广场、狐狸凹山道……深圳桃源同乡会会员参与捐资的公益慈善项目不胜枚举,而在2018年同乡会大会上宣布的由著名实业家、慈善家、同乡会永久功勋会长邓振龙先生个人独资7000万元的“美丽新桃源”宏大计划,更加震撼!更加让人期待!深圳桃源同乡会会员长期以来支持家乡教育、热心家乡建设的公益善举,回馈故土、造福乡亲,得到了家乡市、县、镇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六)
同乡会从白手起家到现在拥有固定物业和长期收益,从几个乡亲小范围聚会到有章可循、运作规范、乡亲联谊的大平台,为乡亲、为家乡做出了许许多多实事,在社会上有了很好的口碑和较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热血少年如今已鬓角泛白,同乡会的传承和发展转眼已摆在创会前辈们的面前。20017年8月,充满激情和活力的70后邓经伦先生被推选为同乡会第六届会长,年轻一代接过了同乡会的接力棒。第六届理事会在继承前辈优良传统、做好同乡会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充实扩大理事团队,吸引更多优秀乡亲尤其是年轻人加入到同乡会的大家庭中来,目前会员已达七百多人;加强与大埔商会、兄弟乡镇同乡会的交流学习;积极组织和号召大家为家乡做实事,如桃源春晚、春节慰问、国庆篮球赛、倡议筹建新牌坊等,同乡会的各方面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乡会第五届会长钟兴宴(右)、第六届会长邓经伦
左起:钟国城总顾问、邓经伦会长、陈锦滔荣誉顾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同乡会走过了不平凡的二十年。今天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会所,遥望深圳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回首峥嵘岁月,不禁感慨万千。深圳桃源人从当年怀揣梦想毅然离开家乡来到深圳这片热土闯荡世界,如今大部分已经安居乐业、事业有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桃源人约占桃源总人口四分之一,近5000人,是外出桃源人最为集中的地方。
这二十年,是桃源人纷纷走出家门、外出寻梦创业,规模前所未有的二十年,是桃源人在明末清初之后的又一次大迁徙,而深圳就是桃源人这次大迁徙人数最多的地方。
这二十年,是深圳桃源人秉承重文重商、勤劳拼搏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二十年。他们努力把握市场机会,财富日益增长;重视子女教育,会员子女大学升学人数连年增加。
这二十年,是深圳桃源人拥有一个自己的家,在同乡会这个大家庭里相互帮助、相互照应、共赢发展、成绩斐然的二十年。
这二十年,是桃源同乡会及其会员大力支持家乡建设,桃源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二十年。
今天,深圳桃源人已经完全融入了深圳这个城市,成为这个国际大都市的一份子,不少会员拥有自己的固定物业,有的拥有自己的工业园,有的办起了工厂、公司,不少乡亲子女学业有成,在不同岗位上努力工作,有的还当选为县、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中邓振龙先生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深圳桃源同乡会,是深圳桃源人永远的家,浓浓乡情将永远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衷心祝愿桃源人在深圳这片充满生机的神奇土地上,瓜瓞连绵、繁荣兴盛,祝愿新一代的深圳桃源人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大机遇,在新时代的发展大潮中,勇于开拓,书写人生绚丽篇章!
本文转载自深圳大埔桃源同乡会,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