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弹琴》
题注:一名《弹琴》,品读这首诗一定绕不过刘长卿的《杂咏八首上礼部侍郎》,这是一组八首诗歌,其中一首诗题《幽琴》中四句几乎与本诗相同。
作者:唐·刘长卿(709—789),字文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世称刘随州。
诗文格律:平起首句不入韵,平水韵十四寒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平平(仄)平仄,中仄仄平平。(首句拗句自救,二句听、松出律。)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三句拗句,四句补救)
括号字为入声仄音,这首诗格律一言难尽啊,应该算古绝吧。
注解及译文: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泠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
七弦:古琴七根弦,指古琴。
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古琴曲《风入松》,双关。
译文:七弦琴声清越,悠扬,婉转起伏间琴声凄冷,如古曲《风入松》一般,好似寒风吹入松林,瑟瑟作响。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古调:指古琴曲。
爱:喜爱。自爱,自己喜爱。
译文:我虽然很喜爱七弦琴的古曲,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赏析与感悟:
1.写作背景:介绍一下刘长卿的《幽琴》
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
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如果把三四五六句截取出来,几乎与这首《听弹琴》一摸一样。那这两首诗到底有什么联系?我翻查资料,同大家分享。
《幽琴》出自《杂咏八首上礼部侍郎》此组诗共八首,分别题作《幽琴》、《晚桃》、《疲马》、《春镜》、《古剑》、《旧井》、《白鹭》、《寒釭》,皆是咏物寄情的八句五言短古。这组诗创作时间约在公元757年,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此时的科举还无法举行,朝廷乃委派官员前往各地知举,故礼部侍郎、江东采访使李希言掌江东贡举。刘长卿乃作此组诗向李希言“行卷”。八首诗主题一致,都是借物寄寓怀才不遇、寻求知音的感情,俗媚的很。所以这八首诗应该是同一时期创作,单独创作一首《听弹琴》四句再补足《幽琴》八句,可能性较小。
那是先有《幽琴》再抽出来独立成篇,这种情况有没有可能?答案是有的,这种例子还不少。那是刘长卿本人还是后人进行了这项整理删削工作?这就无法考究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这般选择性的删削处理,这首《听弹琴》如同美玉藏于璞石,奇卉隐于荒园,一旦将它抽出来独立成诗,顿时清新脱俗,精彩绝伦。
2.舍弃了“媚俗”部分,连“精神内核”都上了好几个档次,细细品读一下: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描绘七弦古琴弹奏的韵律如同大自然的天籁之声,琴音婉转起伏,是懂音乐的人才能描绘出来的美妙境界。《风入松》这首古曲经常被化用在唐诗中,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松风”也是化用古琴曲《风入松》。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既说古调,就有新调,那新调又是什么?这与唐朝的音乐变革有关,唐朝强盛与世界各国文化都交流频繁,音乐也不断交流融合,出现了当时风行一时的流行音乐称作“燕乐”,演奏的乐器以琵琶为主,颇受普罗大众的欢迎。而《风入松》虽未像《广陵散》那样绝于人间,却也肯定是属于古调,以七弦琴演奏的古调虽然高雅肃穆,但就如同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没什么人懂的欣赏了,所以是“今人多不弹”。
3.这是抒发听琴而生的感慨,也是在抒发自己怀才抱器、知音难寻的孤寂;是孤芳自赏、不从流俗的情操;是对陋俗世风的深刻批判。
只是简单的删削,却让一首媚俗行卷的《幽琴》化腐朽为神奇成言短意长,带着强烈批判意味的《听弹琴》,不得不说这个删削之人真是慧眼识珠啊!
#创作挑战赛#
#秋日生活打卡季#
#唐诗##天天古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