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这是叶剑英元帅在纪念战友的时候,表露自己心迹的一句诗,意思是叶帅愿意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化为肥沃的泥土。
图|叶剑英元帅
叶帅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不管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还是第二代领导集体中,叶帅都是那一片培育了“红花”的泥土。
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1962年9月24日毛主席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时候,送给叶剑英元帅的两句话,这不仅仅是毛主席对叶帅的肯定,同样也是毛主席对叶帅一则极为独到生动的点评。
这两句话是明代的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意思是在借着诸葛亮和吕端的为人行事之风勉励自己。诸葛亮执掌军、政时的谨慎是所有史学家的共识,而对于吕端的“大事不糊涂”,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人知道了。
图|毛主席与叶剑英元帅
据查《宋史·吕端传》中记载,宋太宗赵光义想要立吕端为相,有人不同意,说吕端是一个“糊涂蛋”,宋太宗却认为“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那么什么是“小事糊涂”呢?无非就是在不涉及到原则的大道、只涉及到个人利害得失的问题和事情上,不斤斤计较,大有盛德若愚之风。有不满吕端的人四处散布着他的谣言,吕端知道之后说:“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有一次,吕端和名臣寇准同列参知政事之职,而且吕端的排位还在寇准之前,吕端主动提请要居于下位,不久之后吕端升任为宰相,担心寇准心里会有不平,于是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值印,同升政事堂。这正是他小事糊涂的一面。
那么什么又是“大事不糊涂”呢?就是他在关系到朝廷大政方针的问题上,坚持原则,是非分明,有舍我其谁的气概。
当吕端知道,朝廷要捕杀叛将李继迁的母亲之后,坚决反对这一命令,甚至建议把李母安置好并且以优厚的待遇对待她,即便是李继迁不降,也能笼络住他的心。
宋太宗逝世之后,内侍王继恩担心有才干得太子继位妨碍他专权统治,与李皇后合谋另立,吕端察觉到他的奸计之后,立即派人把王继恩看管了起来,亲自去劝说李皇后不要改立。太子成功继位之后,垂帘召见群臣,群臣唯独吕端不拜,他让人打开了帘子,在确认是原先的太子之后,吕端才退殿下拜。
可见,吕端在小事上糊涂,有柔、有宽、有退;在大事上不糊涂,有刚、有严,有进。刚柔并济,进退得当,这才能有利于大局,干成大事,也就是说,在小事上糊涂一些,更有助于看明白、想清楚、做成大事。
毛主席借着吕端来评价叶剑英元帅,其中的主要也是指他能够在大关节处看清楚要害,做事从大局出发,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图|毛泽东与叶剑英
1927年7月,在中共中央秘密策划南昌起义的紧要关头,叶剑英意外得知汪精卫、张发奎两人正密谋要将贺龙和叶挺诱骗上庐山,将两人逮捕,并阻扰起义的进行,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叶剑英不顾个人安危,火速下山与贺、叶二人商量对策,保证了南昌起义的顺利进行…
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野心家张国焘仗着自己人多枪多,意图大搞分裂主义,并企图危害党中央。当时担任右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及时发现了张国焘的险恶阴谋,立即带着张国焘的“密电”,冒着极大的危险,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毛主席,使得党中央毛主席能够率领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迅速脱离险境,北上陕北,开辟革命的新局面。
1971年9月,在立国之本的军队因为某些事件而受到影响的时候,又是叶剑英挺身而出,一力承担起了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为从上到下贯彻毛主席的指示,叶剑英亲自深入部队之中,宣讲中央的文件精神,清理了军中不正常的现象,纯洁部队组织,为稳定全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图|叶剑英和毛泽东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的病情恶化,生命垂危,就在这最后的弥留之际,毛主席最放心不下的仍然是这个国家以及他热爱的人民,中央政治局的成员排成一列在毛主席的病床前走过。
轮到叶剑英的时候,毛主席对这位“大事不糊涂”的老战友,仍有重托要交付于他,但是嘴唇微微翕动,却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最后,毛主席只能用一只手使出全部的力气紧紧握住了叶帅的手。
对于毛主席最后无言的嘱托,叶剑英常常深思 :“主席为什么要特意招呼自己?难道还有什么嘱托吗?”每一次想到这里,叶帅的心里既是迷惑,又是难过,同时,叶帅也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中国不可以没有小平同志“中国可以没有我叶剑英,但是不可以没有小平同志。”这是在那一段逆境岁月之中,叶剑英元帅对王震将军说的话。
图|叶剑英、邓小平在广东视察
当时叶剑英同样身处于逆境之中,王震将军相对老说行动自由一些,于是便来看望叶剑英,两人见面之后,叶剑英第一句话就是询问邓小平的情况:“小平同志的身体怎么样?”“他的生活起居情况如何了?”“是不是天天要去劳动?”“家里的子女都到身边了么?”
在知道邓小平的生活很苦的时候,叶剑英忙跟王震将军说道:“你赶快回去照顾他,中国可以没有叶剑英,不可以没有小平同志!”
而也正是叶帅的嘱托与关照,邓小平同志才能安稳地渡过一次又一次的难关,最终带领着全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前程,叶剑英元帅的功劳不可磨灭。
叶帅和小平同志早就认识了,在民主革命时期,叶剑英和邓小平两人就都是党内和军中的重要领导人,在工作中经常交往。新中国成立之后,邓小平更是被委以重任,担任党的,主持党中央第一线的工作;叶剑英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以及中央军委副主席,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
图|叶帅与周总理在交谈
虽然身处不同的岗位,但是两人彼此之间十分支持对方的工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重要一员,邓小平以其过人的胆识、卓越的领导水平和优秀的品质,赢得了党中央、毛主席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叶剑英元帅的尊重。
后来,邓小平被迫离开岗位的时候,叶剑英虽然对此感到十分的困惑,但是他始终坚持和服从党的组织原则,在与毛主席保持一致的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邓小平给予一定程度的保护。
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和叶帅的不断努力之下,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工作,在他们一家人回到北京的当天,叶剑英就前去看望,帮助他解决工作、生活各个方面的问题,同时向他介绍当前的情况,征求他的意见。
图|叶帅和小平同志
然而就在邓小平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却又不得不再一次离开岗位,这一次甚至叶剑英也受到了牵连。
在两人闲聊之中,邓小平说:“我做了最坏的准备,但是我相信,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我们的党是有希望的,我不在位了,不要紧,只要你老兄在,还有其他的老同志在,就不怕那几个跳梁小丑闹事!”
叶剑英说:“看形势的发展吧,我也可能保不住了,但是无论如何,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就要斗下去!”在邓小平最为艰难的那段日子里,叶剑英多次亲自前往邓小平的家中看望他,并采取了许多措施竭尽全力地保护邓小平。
1976年10月6日,中国又一次来到了伟大历史转折的关头,叶剑英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邓小平,为他第三次的复出工作,不断的努力着。
图 | 叶剑英与邓小平合影
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后来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说:“为了让父亲第三次复出,叶伯伯让他的小儿子亲自驾车,把还在养病中的父亲偷偷接到了他的住处。当时我还在场,清清楚楚地记得,他们两人见面的时候,万分激动,父亲长叫了一声“老兄”,两人的手便紧紧握在了一起。”
1977年5月14日,在叶剑英八十岁诞辰的这一天,邓小平和数位在京的将帅们不约而同的,以“祝寿”的名义来看望叶帅。邓小平高度赞扬叶剑英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帅”。
叶剑英当着众人的面对邓小平说:“你也是老帅嘛,你是我们老帅中领班的。”对邓小平的尊敬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希望这位“老帅领班人”能够尽快复出工作的心情。
图 | 叶剑英参加会议
当天夜里,在送走了战友、亲朋好友之后,叶剑英心潮如涌,回顾自己走过的八十年风风雨雨,叶帅情不自禁,奋笔疾书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八十书怀》:
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
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
亿万愚公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1977年7月30日,当邓小平突然出现在北京国际足球邀请赛的主席台上时,全场欢呼,掌声雷动。邓小平以73岁的高龄,第三次复出,不仅仅在国内引起了轰动,甚至引起了国际上的剧烈反响。
而叶剑英元帅为支持和维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国快速“拨乱反正”,经济发展腾飞,祖国繁荣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勋。
图|叶帅
退位让贤1982年,邓小平复出工作已经过去了整整5年,叶帅也已经到了85岁的高龄,改革开放已经慢慢步入正轨,四化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中国也开始进入到了稳步、快速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叶帅却是感到自己的身体也已力不从心,有了退居二线的想法。
9月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灯火辉煌,群情振奋,不时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叶剑英,正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人大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只听叶帅以他浑厚的声音说道:
“我们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党,经过这次大会,将有一批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中央的领导岗位和其他领导岗位,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我们老一辈的同志,看到这种情况,由衷地感到喜悦。李商隐曾用“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诗句,来称赞他后辈的诗才。后来者居上,年轻的总会超过年老的,可以说,这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规律。”
图|叶剑英
叶剑英顿了一下后,接着说道:
“这次大会以后,将会有许多老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这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些老同志勤勤恳恳奋斗几十年,他们是革命的功臣,他们的政绩,党和人民不会忘记…我今年已经85岁了,年老多病,做事已力不从心,从党的事业着想,我曾多次要求退出领导岗位,在中央没有决定我退出之前,当尽力而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叶帅的这两段话,深刻地提示了我党内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年老体弱的同志,到了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时候,应该从党的事业着想,主动从领导岗位上退出,让年轻的同志接替工作。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才能犹如长江大河一般,后浪推前浪,奔流不息,而这也正是叶剑英元帅一贯的主张。
早在1956年的时候,叶帅就在自己的诗篇中写道:“引得春风渡玉关,并非杨柳是青年。英雄一代千秋业,敢说前贤愧后生。”这是他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到,在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中,革命的后生将会不断地超过前贤,因此要重视后生,关心青年。
图|叶帅
1976年之后,处于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的叶剑英,更加重视培养和选拔革命接班人的工作,并引起了全党的高度重视。
1982年3月,在叶帅和几位中央领导人的谈话中,叶帅特别讲到了三国时期蜀国在接班人问题上的教训,叶帅说:“蜀国那时也有干部接班的问题。“蜀中无良将,廖化作先锋。”诸葛亮晚年不放手选拔,使用年轻的接班人。后来,诸葛亮很急,好容易发现姜维是个人才,让姜维做了接班人。蜀国人才的老化问题,接班问题,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自从井冈山以来,50多年了,多年征战的干部都老了,现在需要大力培养选拔接班人。”
叶帅对于新老交替的问题不仅仅是这样说的,同样他也是这样做的,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全党做出了楷模。
图|叶帅
早在60年代前期的时候,叶帅在谈到老干部工作的时候,就曾提出,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老同志到了不能工作的时候,应当主动退位让贤。这种退位让贤不是消极的,而是“以己之退,促党之进。”
1979年,82岁高龄叶剑英元帅,鉴于党内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已经重新确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已经趋于健全,特别是年富力强的同志已经挑起了重任,于是,叶帅第一次向中央政治局写一封信,要求同意他退出中央的领导岗位,但是中央仍希望能够留在领导的岗位上,没有能够批准他的退休请求。
1981年6月,叶剑英再一次给中央写信,要求改变当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名次 的排列,将他的名字放到邓小平之后,中共中央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仍然没有同意他的请求。中央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叶剑英再一次当选为中央委员,但是他退位让贤的决心却是始终都没有改变。
图|叶剑英元帅与胡耀邦
1983年2月,当叶剑英担任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期将满的时候,叶剑英再一次写信给全国人大,请求不要再提名他为下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候选人,这一请求,得到了五届人大常委会的同意。
在常委会给叶帅的回信中,常委会对他长达半个多世纪充满艰难险阻的革命斗争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贡献,以及在担任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期间的卓越领导、辛劳而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985年9月,在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叶剑英与数位老同志一起,致函全会,请求不再担任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全会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自此,叶剑英元帅推出了他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所有领导工作岗位,再一次以他模范的表率行动,为促进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的新老交替,促进党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榜样。
图|叶帅和家人合照
后来,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给叶剑英元帅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致敬信,信里写道:
“我们深信,您对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将为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所永远铭记。您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献身精神,您在复杂的革命斗争转折关头所表现出来的非凡的革命胆略,您好学深思、勤奋工作、顾全大局、团结同志的高贵品格,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